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耳䳭

鎖定
黑耳䳭(學名:Oenanthe hispanica)是鶲科、䳭屬鳥類。黑耳䳭比穗䳭小一點,尾巴稍長一點,耳朵附近有一黑色區域。尾部的終端黑條比穗䳭較窄,在水平中斷內部尾羽。在其整個分佈區域中都存在白喉和黑喉兩種個體,在其分佈範圍的東部地區,黑喉通常占主導地位。在春季和夏季,雄性的上半部分與翅膀形成鮮明對比,可以立即識別出雄性,頭頂白色或淡褐色,背、體下部為白色,耳附近為黑色。第一年的雌性和雄性在上部的着色和頭部的圖案上都有相當大的變化,有些人很難識別,它們類似於穗䳭的頭部,但它們通常具有黑色的喉嚨和獨特的淺黃褐色胸帶,其側面較暗,與下部的白色有明確的界限。頭部看起來更均勻,臉色更蒼白,眉毛不那麼明顯或不存在。
黑耳䳭主要棲息在草原和岩石丘陵以及草原岩石露頭上,也會棲息於在沿海懸崖和作物邊緣的石頭建築物中。黑耳䳭更喜歡穿梭在灌木叢和樹木上。在地面上,它跳得比奔跑還遠。主要以昆蟲為食,它們主要在裸露的地面或低矮的植被中捕食。它們的重量輕,因此可以降落在較高的細枝上來捕食;還從棲息處進行短暫的追趕,並且像捕蠅器一樣捕捉飛行的昆蟲。主要分佈於南歐、北非和中東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黑耳䳭
拉丁學名
Oenanthe hispanic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鶲科
亞    科
鶇亞科
䳭族
䳭屬
黑耳䳭
亞    種
2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英文名
Black-eared Wheatear

黑耳䳭形態特徵

黑耳䳭
黑耳䳭(52張)
黑耳䳭比穗䳭小一點,尾巴稍長一點,耳朵附近有一黑色區域,其白色在背上的延伸稍高一點,從而增強了對飛行中長尾巴的印象。尾部的終端黑條比穗䳭較窄,在水平中斷內部尾羽。在其整個分佈區域中都存在白喉(Oreillards)和黑喉(Stapazins)兩種個體,在其分佈範圍的東部地區,黑喉通常占主導地位。 [3] 
在春季和夏季,雄性的上半部分與翅膀形成鮮明對比,可以立即識別出雄性,頭頂白色或淡褐色,背、體下部為白色,耳附近為黑色,因為磨損使其頂部幾乎變成全白色,或者在具有黑喉的個體中對比更明顯。黑喉通常與翅膀的黑色分開,但是當其採取弓形姿勢時,它似乎可以與之相連。在秋天時,羽毛通常呈棕褐色,特別是在上部。 [3] 
第一年的雌性和雄性在上部的着色和頭部的圖案上都有相當大的變化,有些人很難識別,它們類似於穗䳭的頭部,但它們通常具有黑色的喉嚨和獨特的淺黃褐色胸帶,其側面較暗,與下部的白色有明確的界限。頭部看起來更均勻,臉色更蒼白,眉毛不那麼明顯或不存在。 [3] 

黑耳䳭棲息環境

黑耳䳭主要棲息於草原和岩石丘陵以及草原岩石露頭上,也會棲息於在沿海懸崖和作物邊緣的石頭建築物中。通常喜歡各種各樣的乾旱開闊地帶,包括:森林覆蓋率低或炎熱的岩石平原、石質土壤或石灰岩丘陵、帶卵石的斜坡、乾燥的山谷,以及帶石質路堤的葡萄藤。在地中海盆地周圍,主要棲息在奧里亞爾山脈。 [3] 

黑耳䳭生活習性

行為:黑耳䳭喜歡穿梭在灌木叢和樹木上。在地面上,它跳得比奔跑還遠。黑耳䳭是一種候鳥,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相思樹覆蓋的半沙漠草原上過冬;在歐洲西南部和北非,特別是在塞內加爾北部、毛里塔尼亞西南部和馬裏,有大量種羣遷往南部温暖地區。 [3] 
叫聲:聲音類似於白頂䳭的聲音。最常見的叫聲是一個“tzac-tzac”或“tchrrek-tchrrek”,不同於“Tchak”的叫聲。這種叫聲具有多樣化且輕柔,而且有些吱吱作響,尤其是從棲息處或繁殖期間發出的聲音。 [3]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它們主要在裸露的地面或低矮的植被中捕食。它們的重量輕,因此可以降落在較高的細枝上來捕食;還從棲息處進行短暫的追趕,並且像捕蠅器一樣捕捉飛行的昆蟲。 [3] 

黑耳䳭分佈範圍

存在(繁殖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法國、格魯吉亞、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利比亞、馬耳他、黑山共和國、摩洛哥、北馬其頓、巴勒斯坦、葡萄牙、俄羅斯(歐洲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突尼斯、土耳其、烏克蘭。 [1] 
存在(非繁殖南蘇丹。 [1] 
存在(途徑地巴林、科威特、卡塔爾、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1] 
存在居住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希臘、伊朗、約旦、黎巴嫩、馬裏、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羅馬尼亞、塞內加爾、蘇丹、敍利亞、西撒哈拉、也門。 [1] 
遊蕩(繁殖地匈牙利。 [1] 
遊蕩(途徑地)阿曼、西班牙(加那利羣島)。 [1] 
遊蕩安道爾、奧地利、比利時、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丹麥、芬蘭、岡比亞、德國、愛爾蘭、肯尼亞、荷蘭、挪威、波蘭、斯洛伐克、瑞典、瑞士、英國。 [1] 
黑耳䳭分佈圖 黑耳䳭分佈圖

黑耳䳭繁殖方式

黑耳䳭的繁殖期在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為4-6月,在西班牙為4-5月,在希臘為5月初,在亞美尼亞為4月。巢位於地面上的淺孔、石頭下、茂密的植被中或在茂密的灌木叢的底部。巢是一個杯形結構,內部襯有精細的植物纖維和馬毛,外部結構主要由草藥和苔蘚組成。雌性每窩產卵產下4-5枚橢圓形卵,卵光滑有光澤,顏色是淺藍色,在最寬的部分上帶有細的紅棕色標記。孵化期為13-14天,由雌性單獨承擔。 [3] 

黑耳䳭亞種分化

2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黑耳䳭指名亞種
Oenanthe hispanica hispanica
Linnaeus,1758
黑耳䳭南歐亞種
Oenanthe hispanica melanoleuca
Güldenstädt,1775 [2]  [4] 

黑耳䳭保護現狀

黑耳䳭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1]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1] 
列入《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Ⅱ。 [1] 
列入《西班牙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Collar 2015)——近危物種。 [1] 

黑耳䳭種羣現狀

在歐洲,繁殖種羣估計為1280000-3680000對,相當於2560000-7350000個成熟個體(國際鳥類聯盟2015)。歐洲佔全球數量的55%,因此對全球數量的初步估計是4600000-13400000個成熟個體,這一估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