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翅鳶

鎖定
黑翅鳶是隼形目鷹科黑翅鳶屬鳥類,又叫灰鷂子。 [10]  體型較小,體長約33釐米。整體呈灰白色;頭頂至後頸、背、尾、翼上覆羽和次級飛羽淺灰色;額、臉部、下體及翼下覆羽白色;眼先及眼上方有黑色斑;外側初級飛羽黑色;眼紅色,嘴黑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11] 
黑翅鳶分佈於印度、阿爾及利亞、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及歐洲南部國家,在中國雲南、廣西、浙江、福建、江蘇、海南、台灣、江西、山東、河北、天津等省區也能看到其身影。 [12]  棲息於平原地區開闊且具樹木和灌叢的疏林、草地、濕地及附近。常停在電線或樹頂,或在空中盤旋,會鼓動雙翼在空中懸停,發現獵物時俯衝向下。肉食性,主要食物為齧齒類、小鳥等小型脊椎動物以及較大的昆蟲。 [11]  繁殖期4—5月,每窩產卵3—5枚,卵白色或淡黃色,具深紅色或紅褐色斑,呈卵圓形。雌雄親鳥輪流孵卵育雛,孵化期25—28天。 [12] 
黑翅鳶在中國分佈狹窄,數量稀少。隨着森林的採伐,棲息地破壞,今後會更加瀕危。 [13]  現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認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4]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15] 
中文名
黑翅鳶 [9] 
拉丁學名
Elanus caeruleus
別    名
灰鷂子
外文名
英文 Black-winged Kite, Black-shouldered Kite
法文 Elanion Blanc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鷹形目
鷹科
黑翅鳶屬
黑翅鳶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鳶亞科
亞    種
4亞種 [6] 
命名者及年代
Desfontaines, 1789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1]  [7] 

黑翅鳶動物學史

黑翅鳶命名

黑翅鳶於1789年由法國博物學家勒內·路易奇(René Louiche) 博士描述,並命名為“Falco caeruleus”。該物種現在是“黑翅鳶屬”(Elanus)的四個物種之一,由法國動物學家朱利葉斯-凱撒·薩維尼(Jules-César Savigny)於1809年引入。黑翅鳶屬的獨特之處在於,足部和底部覆蓋着非常小的鱗片,只有在末端指骨下才發現有盾片狀鱗片。爪子下面沒有凹槽。"Elanus"(黑翅鳶屬)一詞來自古希臘語“elanos”,意為“鳶”。 特定的種名加詞“caeruleus” 在拉丁語中是“藍色”的意思。 [3-4] 

黑翅鳶基因

黑翅鳶有68條二倍體染色體,一些早期的研究聲稱黑翅鳶指名亞種(E.c.caeruleus)為64條,黑翅鳶南方亞種(E.c.vociferus)為66條,具有明顯的核型,與鳶屬蜂鷹屬相似,並表明在早熟鳥類中的基本位置。 [5] 

黑翅鳶形態特徵

黑翅鳶兩性相似。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額白色,到頭頂逐漸變為灰色。後頸、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藍灰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大覆羽後緣,次級和初級覆羽藍灰色,初級飛羽暗灰色,外側7枚具黑色尖端。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綴有沙皮黃色,兩側尾羽灰白色,尖端綴有皮黃色,其餘具暗灰色羽軸。整個下體和翅下覆羽白色,但初級飛羽下表面黑色,次級飛羽灰色,具淡色尖端。跗蹠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間稍凹,呈淺叉狀。幼鳥頭頂褐色,具寬的白色羽緣。上體更褐,亦具寬闊的白色羽緣;翅覆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緣;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軸紋,羽緣綴有茶褐色或灰色,其餘似成鳥。 [2] 
虹膜成鳥血紅色,幼鳥黃色或黃褐色,嘴黑色,蠟膜和口角淡黃色,腳和趾深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310-340毫米;嘴峯20-21毫米;翅259-300毫米;尾116-134毫米;跗蹠30-34毫米。 [2] 

黑翅鳶近種區別


黑翅鳶
體量
體長約33釐米
體重♂1015-1150克,♀900-1160克;體長♂540-660毫米,♀585-690毫米
特徵
整體呈灰白色;頭頂至後頸、背、尾、翼上覆羽和次級飛羽淺灰色;額、臉部、下體及翼下覆羽白色;眼先及眼上方有黑色斑;外側初級飛羽黑色;眼紅色,嘴黑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上體暗褐色,下體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幹紋,尾較長,呈叉狀,具寬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間排列的橫斑;飛翔時翼下左右各有一塊大的白斑
圖片
黑翅鳶 黑翅鳶
黑翅鳶 黑翅鳶

黑翅鳶棲息環境

該物種棲息地在海拔範圍內佔據相對開闊的棲息地(西古北極地區為0-750米;南亞地區為0-2000米;非洲為0-3000米),從半沙漠到森林邊緣,以及密林地區的空地。通常在連續的林地和陡峭的山區不存在,並會利用火災後清理的區域。棲息於有樹木和灌木的開闊原野、農田、疏林和草原地區,從平原到4000米多的高山均見有棲息。該物種廣泛分佈於北緯44°至南緯35°,橫跨非洲熱帶和印支、馬拉西亞地區,在古北極西部和北澳大利亞很少出現。 [2]  [1] 

黑翅鳶生活習性

黑翅鳶遷徙

該物種通常定居在古北極地區,冬季會遷移到更開放的棲息地。亞成鳥通常會從出生地離開。在熱帶地區,個體更為遊牧,隨着降雨和獵物數量的變化,進行季節性遷徙。熱帶非洲和印度都可能爆發遷徙運動。該物種在中東被記錄為遊蕩動物,但該地區沒有定期遷徙的記錄。 [1] 
多數地區系留鳥不遷徙,中國在雲南省為留鳥,在浙江、廣西、河北為夏候鳥。春季於4-5月到達繁殖地,秋季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 [2] 

黑翅鳶習性

常單獨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常見停息在大樹樹梢或電線杆上,當有小鳥和昆蟲飛過時,才突然猛衝過去撲食。有時也在空中盤旋、翱翔,並不時地將兩翅上舉成‘V’字形滑翔。間或也鼓翼飛翔,兩翅扇動較輕,顯得相當輕盈,發現地面食物時突然直撲而下。叫聲細而尖,似‘Kyuit’或‘knee’。 [2] 

黑翅鳶食性

獵物包括小型草原哺乳動物(高達90克)、爬行動物、鳥類和昆蟲,從棲息和懸停的有利位置獵食獵物,以及在地面設點和飛行中捕捉昆蟲。 [1]  主要以田間鼠類、昆蟲、小鳥、野兔和爬行類為食。覓食方式主要通過守候在電線杆上和高大樹木頂端,等候過往小鳥和昆蟲,然後突然俯衝而下捕之;另一種方式是通過無聲無息地在天空長時間地盤旋、滑翔、觀察地面動靜,發現獵物再俯衝而下抓取。 [2] 

黑翅鳶分佈範圍

留鳥: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金)、剛果(布)、科特迪瓦、埃及、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史瓦帝尼、埃塞俄比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伊拉克、肯尼亞、萊索托、利比里亞、利比亞、馬拉維、馬裏、毛里塔尼亞、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葡萄牙、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坦桑尼亞、東帝汶、多哥、突尼斯、烏干達、也門、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1] 
繁殖地: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法國、印度、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1] 
非繁殖地:伊朗和沙特。 [1] 
遊蕩(非繁殖地):阿富汗、奧地利、比利時、文萊、保加利亞、捷克、丹麥、吉布提、德國、直布羅陀、希臘、中國香港、以色列、意大利、科威特、黎巴嫩、馬達加斯加、荷蘭、阿曼、波蘭、羅馬尼亞、瑞士、敍利亞、土耳其、阿聯酋和烏茲別克斯坦。 [1] 
遊蕩:卡塔爾。 [1] 
黑翅鳶分佈圖 黑翅鳶分佈圖 [1]

黑翅鳶繁殖方式

西古北區的繁殖季節從2月到8月,而在非洲和印度,繁殖期在雨季結束時開始,也會根據食物供應情況進行一年雙育。 [1] 
通常營巢於開闊地帶的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區,位於離地面3-20米的樹枝上或高的灌木上。雖然通常每年都會建造新的巢穴,但同一棵樹可能會連續幾年被重複使用。巢較鬆散而簡陋,主要由枯樹枝構成,裏面有時放有細草根和草莖,或根本無任何內墊物。每窩產卵3-5枚,白色或淡黃色、具深紅色或紅褐色斑,呈卵圓形,大小為36-42毫米×29-32毫米,平均39毫米×31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和育雛,孵化期25-2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30-35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飛翔離巢。 [1-2] 

黑翅鳶亞種分化

黑翅鳶(4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布
1
黑翅鳶指名亞種
Elanus caeruleus caeruleus
(Desfontaines, 1789)
2
黑翅鳶菲律賓亞種
Elanus caeruleus hypoleucus
Gould, 1859
3
Elanus caeruleus vociferus
(Latham, 1790)
4
黑翅鳶新幾內亞亞種
Elanus caeruleus wahgiensis
Mayr & Gilliard, 1954
[6] 

黑翅鳶保護現狀

黑翅鳶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7] 

黑翅鳶種羣現狀

該物種是其廣泛分佈範圍內最常見的猛禽之一。 歐洲種羣估計有1,100-2,600對,相當於2,200-5,300只成鳥個體(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
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穩定。 據估計,歐洲的小種羣數量正在增加(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
儘管該物種在埃及北部的分佈範圍有所擴大,但歷史上的數量一直在波動,這可能是由於在整個分佈範圍內使用了齧齒動物毒藥和殺蟲劑。 一般而言,該物種能夠利用受干擾或清理的區域,並在有利的獵物條件下提高其繁殖生產力,因此,總體而言,它們是成功的。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