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林錯覺

鎖定
平行的黑線完全是筆直而平行的,放射線會歪曲人對線條和形狀的感知,這種經典幻覺由19世紀初德國心理學家艾沃德·黑林首先發現,故稱為“黑林錯覺”。
中文名
黑林錯覺
外文名
Hering illusion
別    名
赫氏錯覺
提出者
艾沃德·黑林
提出時間
1861年
適用領域
科學,數學
應用學科
普通心理學

黑林錯覺主要特點

黑林錯覺又稱為黑靈錯覺,赫氏錯覺等。音譯自英文Heringillusion。這一現象在當時用於研究人眼對錯覺的判斷,到19世紀末曾試用於審判犯人。這種錯覺的具體原理尚在研究中。這是由於當人觀察物體時,基於經驗主義或不當的參照所形成的錯誤的判斷和感知。

黑林錯覺相關解釋

黑林錯覺(Heringillusion),是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E.黑林於1861年提出的一種方向錯覺。兩條平行的直線,被許多在平行線中間相交的直線分割後,看起來這兩條平行線顯得向外彎曲。
在平行線中間相交的直線越密,兩個平行線看起來會更彎。
當雙眼失焦再去看這兩條平行線,你又會覺得他們是直的。(簡單説,便是不對直線聚焦”)該知識也可應用於科學與數學中。 [1] 

黑林錯覺主要應用

服裝圖案改變審美的感性認知,是較為直觀的表達方式之一。在服飾圖案中,條紋圖案極常見。條紋的美不僅在於它的簡潔、理性、規律和秩序,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的可重組性。 [2]  在眾多形式的條紋當中,橫豎線條紋是最常用且最為消費者及研究者津津樂道的,因為似乎通過這種“簡單的”修飾圖案便可以在視覺上帶來“顯瘦”及美觀的雙重效果。在心理學中,橫豎線條的視錯覺可以被統稱為“分割視錯覺”,這種錯覺帶來的心理效應,學者的觀點並不一致,在19世紀末,赫爾姆霍茲(1856)便認為橫線條分割較豎線條分割顯得高和窄。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系彼得·湯普森博士(2008)通過實驗證明着橫條服裝比着豎條服裝的人更顯苗條。國內研究者周正浩曾用近似於正方形廓形的T恤驗證赫爾姆霍茲的理論,發現條紋數量與間距與顯瘦的心理可以用函數關係式表示。並不是豎條紋就一定顯瘦,當豎條紋的數量大於6條,反而會在視覺上被認為顯胖。關於條紋圖案的研究多着重於分割視錯覺領域上,而忽略條紋既是線條,可以從線視錯覺上着手,將探究繆勒·萊依爾錯覺、菲克視錯覺、佐爾拉錯覺、黑林錯覺、馮特錯覺等線視錯覺原理運用到條紋設計中。讓條紋設計有據可依,充分運用線視錯覺來達到修飾形體,改善審美認知的目的。
參考資料
  • 1.    沈晨躍.黑林錯覺[J].少年文藝,2017(06):98-111.
  • 2.    韓楚悦. 條紋在連衣裙中的運用[D].武漢紡織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