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斑原鮡

鎖定
鮡科7屬11種,佔我國已知11個屬的64%,我國已知47個種的23.4%,以雅魯藏布江下游分佈最為集中,有8個種,瀾滄江1個種,怒江2個種。黑斑原觥主要生活於石隙中,以昆蟲卵或幼魚為食。
中文學名
黑斑原鮡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鮎形目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黑斑原鮡分類地位

黑斑原鮡
黑斑原鮡(6張)
Glyptosternum maculatum(Regan)屬鮡科Sisoridae、原鮡屬Glyptosternum。原鮡屬有3個種,分別為黑斑原鮡、網紋原跳Glyptosternum reticulatum MeClelland和連鰭原Glyptosternum akhtari Silas。

黑斑原鮡地理分佈

鮡科7屬11種,佔我國已知11個屬的64%,我國已知47個種的23.4%,以雅魯藏布江下游分佈最為集中,有8個種,瀾滄江1個種,怒江2個種。總的來看,在西藏地區它們的分佈海拔大大低於裂腹魚和高原鰍類,僅黑斑原鮡分佈於雅魯藏布江中游,在海拔4200m左右的謝通門江段數量仍很大。鮡科魚類的分佈也不如裂腹魚亞科和條鰍亞科魚類廣泛,主要集中於藏東南各水系。
網紋原觥分佈於印度河上游、喀布爾河上游、阿姆河錫爾河;連鰭原鮡分佈於阿富汗的巴米安河;黑斑原鮡分佈於中國西藏的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稱Indus River)和錫金,主要分佈在雅魯藏布江波密至日喀則江段的幹流及支流中,是雅魯藏布江7種鮡科魚類中唯一分佈到中、上游的種。
此外,在藏南亞東縣的亞東河下司馬以下河段還分佈有1種鮭形目鮭科魚類-亞東鮭(或稱河鮭、山溪高尾鮭)。據報道,它是由英國人1866年自歐洲移植到喜馬拉雅山南側的。目前已形成了較大的種羣,具有重要漁業價值。

黑斑原鮡生物學特性

黑斑原觥主要生活於石隙中,以昆蟲卵或幼魚為食。黑斑原鮡的染色體數目2n=48,同時還存在2n=42與2n=44兩種核型。謝從新等 [1]  通過研究採自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黑斑原姚樣本發現黑斑原姚除在腹腔內具有正常肝臟外,在皮膚與體壁肌肉之間分生出一個與腹腔內肝臟連接的同功組織—腹腔外肝。
有學者認為,黑斑原觥的進化發展和青藏高原的幾次隆升有關。

黑斑原鮡繁殖特性

雄性最小性成熟(精巢Ⅳ期)個體體長141.7mm,體重45.2g,性體指數1.09%,雌性最小性成熟(卵巢Ⅳ期)個體體長146.8mm,體重66.7g性體指數11.52%,相應年齡均為5齡。初次性成熟年齡(L50):♂,170.1mm相應年齡為7齡;♀,150.2mm,相應年齡5齡。通過組織切片法和GSI的週年變化分析,繁殖時間集中在5—6月,每年繁殖一次,繁殖之後的6—8月卵巢從Ⅵ期回覆到Ⅲ期,9月卵巢發育到Ⅳ期越冬。卵徑頻率分佈顯示,卵巢發育類型為分批同步型,卵巢中至少存在2批卵徑,每年成熟一批卵並同時產出,產卵類型為完全同步產卵。卵黏性,成熟卵卵徑在2.04—3.37mm之間,平均(2.83±0.16)mm。對19尾產卵前夕(體長為151.0—210.0mm)的標本進行統計,其絕對繁殖力範圍在525—2058粒之間,平均為(1244±346)粒,相對繁殖力為(14.7±5.8)粒/g。絕對繁殖力與體長呈直線正相關,表達式為F=13.624L-1187。 [2] 

黑斑原鮡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