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天鵝

(天鵝屬動物)

編輯 鎖定
黑天鵝(學名:Cygnus atratus):是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大型遊禽,體長110-140釐米;翼展160-200釐米;體重3.7-8.75千克。具有天鵝種類中最長的脖子。這個細長的脖子通常呈“S”形拱起或直立。全身羽毛卷曲,體羽斑點閃爍,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為灰白色,飛羽為白色。尾長而分叉,外側羽端鈍而上翹形似豎琴。有一個明亮的蠟質的鳥喙,為紅色或橘紅色,靠近端部有一條白色橫紋。虹膜為紅色或白色,跗蹠和蹼為黑色。共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嘴較厚重。
原產於澳洲,是天鵝家族中的重要一員,為世界著名觀賞珍禽。黑天鵝棲息於海岸、海灣、湖泊等水域,成對或結羣活動,食物幾乎完全是植物,各種水生植物和藻類。具有較強遊牧性,遷移模式不規律,主要取決於氣候條件,遷徙時會組成成千上萬的大團體。
分佈於澳洲西南部、南部、東部地區。後引進至新加坡、英國和部分西歐國家。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黑天鵝
拉丁學名
Cygnus atr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今顎總目
亞    目
雁形目
鴨科
亞    科
雁亞科
天鵝族
天鵝屬
黑天鵝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 1790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6] 
外文名
Black Swan

黑天鵝形態特徵

編輯
黑天鵝
黑天鵝(22張)
體長110-140釐米;翼展160-200釐米;體重3.7-8.75千克。 是一個別致的族類,擁有典型的天鵝外觀。與黑天鵝自身的大小對比,它們具有天鵝種類中最長的脖子。這個細長的脖子通常呈“S”形拱起或直立。全身羽毛卷曲,體羽斑點閃爍,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為灰白色,飛羽為白色。尾長而分叉,外側羽端鈍而上翹形似豎琴。有一個明亮的蠟質的鳥喙,為紅色或橘紅色,靠近端部有一條白色橫紋。虹膜為紅色或白色,跗蹠和蹼為黑色。共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嘴較厚重。 [3] 
黑天鵝比疣鼻天鵝更為親近人。幼鳥呈灰褐色,羽毛淺且顏色較淺。 與許多鳥類一樣,雄天鵝(稱為"cob")比雌天鵝(稱為"pen")稍大一些,存在性二態性 [4-5] 

黑天鵝棲息環境

編輯
在繁殖期喜歡棲息在開闊的、食物豐富的淺水水域中,如富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水塘和流速緩慢的河流,特別是在針葉林帶,最喜樺樹林帶和無林的高原湖泊與水塘,冬季則主要棲息在多草的大型湖泊、水庫、水塘、河流、海灘和開闊的農田地帶。 [4] 

黑天鵝生活習性

編輯
成對或結羣活動,食物幾乎完全是植物,各種水生植物和藻類。具有較強遊牧性,遷移模式不規律,主要取決於氣候條件,遷移時會組成成千上萬的大團體。它們是所有天鵝中遷徒地最少的物種,有時也是居住地築巢。 當食物稀少但會四處遊牧。 在黃昏時分進食,夜間飛行,在飛行時呼叫,但大部分活動都在白天進行。
黑天鵝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當一起長途飛行時,可以看到它們排成一條線或一個'V'形,它們的翅膀慢慢的拍打併時而發出哨聲。在飛行中和在水面上,都會發出出各種喧鬧的聲調。還會發出一系列柔和的低音音符,並且在途中受到干擾時傾向於發出哨聲。
黑天鵝使用通話和視覺信號進行交流。它們有用於領地防禦的鳴叫和凱旋儀式中使用的具體聲音。叫聲高亢,一如狗吠,或者軍號經,有時高亢有時低弱。還會使用視覺展示來進行交流,例如舉起或揮舞翅膀來威脅其領地內的捕食者或其他天鵝。
草食性。吃水下葉子,使用自己的長長的脖子伸到在水面下取食。在水中或牧場上的土地上或農田中吃植物的葉子或根莖。常見的水生植物是:香蒲、茯苓、狐尾藻、川蔓藻和藻類, 偶爾也吃昆蟲。
遇到天敵時,黑天鵝會拍打翅膀產生了巨大的噪音,並脖子直立,鳥喙向下威脅和驅趕食肉動物。它們的卵和雛鳥會被澳洲渡鴉、沼澤鷂、黑鼠和水鼠、髯鷲、袋鼬、海雕和其他鷹類獵取,有時也會被海鷗和燕鷗捕食。 [4-5] 

黑天鵝分佈範圍

編輯
黑天鵝原產於澳大利亞,包括塔斯馬尼亞。主要活動在澳洲西南部、南部、東部地區。後引進至西班牙、英國和部分西歐國家,有少數遊蕩的黑天鵝活動在印度尼西亞以及新幾內亞。在中國和日本均有養殖。 [5] 

黑天鵝繁殖方式

編輯
黑天鵝是一夫一妻制,並且通常終身相伴。具有領地意識,並且在交配時保持單獨成對活動,但偶爾也會在羣落中交配。黑天鵝的威脅行為與疣鼻天鵝相似,揮舞着兩三個動作的翅膀,然後大聲鳴叫,黑天鵝翅膀的拍打聲比疣鼻天鵝發出的更響亮。站立姿態也不同,黑天鵝用喙向下垂直豎起脖子,豎起羽毛。黑天鵝的性成熟期是18-36個月。 年輕的黑天鵝在開始繁殖之前會加入少年族羣一至兩年。已知黑天鵝在野外的壽命是40年。 [5] 

黑天鵝交配

黑天鵝的求愛行為是一種特別有趣的事情是“凱旋儀式”,這用於加強配偶之間,父母和小天鵝(雛鳥)之間的對偶關係,以及宣示領地的表現。雄天鵝翅膀和下巴接近雌天鵝,反覆呼叫。然後雌鳥相應鳴叫,然後它們以直立的姿勢交替頭部。在此之後,鳥兒們伸出脖子,並向上抬起鳥喙,然後以45度的角度揚起脖子,將他們的鳥喙以直角向下,繼續遊一圈。這些儀式主要由雄性開始,當天鵝周圍有更多天鵝時,頻率會增加。親鵝嘴上紅斑鮮亮,羽毛更加富有光澤,配對的黑天鵝形影不離,互相戲水、追逐,接頭交頸,顯得特別興奮、親熱。交尾前雌雄並排在水面上洗浴,雄鳥游到雌鳥後邊,用嘴輕叼雌鳥頸部,雌鳥頭向後仰,尾羽翹起,表示願意接受交配。這時雄鳥則抓住時機,張開雙翅,登上雌鳥背上,頻頻扇動雙翅以保持身體平衡,尾部用力下壓。浮在水面的雌性尾部翹起,下半身埋在水中。交尾後雄性首先煽動翅膀並高聲鳴叫,呈興奮狀,雌性則頭與頸時而埋在水中,時而雙翅輕拍水面,並向尾部潑水,洗理羽毛。雌雄每次交尾時間持續約3-5秒。 [4-5] 

黑天鵝營巢

繁殖季節2-9月。 通常情況下,雌天鵝(偶爾是雄天鵝)會將一團枝杆、枯葉、碎屑和泥土堆成一個浮在水面上的浮巢。親鵝一般選擇安靜、隱蔽、地勢較高的位置營巢。雌鵝非常小心謹慎,警惕性極高,營巢過程中一旦發現不安全因素或人為干擾,立即放棄巢穴,另選新址。一般雌雄雙方共同營巢,但分工不同。雄性負責收集、搬運巢材,雌性負責搭建整理。巢材來源有自然的和人工放置的兩種。自然的是指幹樹枝、幹樹枝、雜草和羽毛等,人工的指在巢材較少的島上放些稻草、幹樹枝等,讓其自選。巢基及巢外周是較粗的樹枝,巢內為細樹枝、樹葉、較少的羽毛及細乾草。巢呈不規則橢圓形,巢長徑約170釐米,短徑約150釐米,巢高約25釐米,巢深約9釐米,營巢約需5-10天。 [4-5] 

黑天鵝產卵

黑天鵝築巢後很快就會產卵。雌天鵝在其中產5-6枚卵,每天產一卵。孵化期35-48天。雄天鵝也幫助孵化。卵的顏色為灰白色,平均卵重150-165克。產卵前雌鳥不安地卧在巢上,不停地左右晃動,最後安靜下來,靜卧片刻便開始產卵。產卵時雌鳥在巢內呈微蹲姿態,兩翅稍張,自然抬頭,雙眼平視前方,精神集中,腹部用力呈陣發性收縮,卵則順勢以鈍端朝外排出。每產一卵歷時20-30秒。卵產下後雌鳥站立,用喙將卵撥到巢中間,並用草、羽毛等物將卵遮蓋起來,休息片刻後下水游泳,梳理羽毛。 [4-5] 

黑天鵝孵化

黑天鵝在卵產齊後開始孵化,一般雌雄輪流孵化,但以雌鳥為主,雌雄輪換沒有明顯規律。一隻孵化時,另一隻擔任警戒工作。繁殖期為每年9月至來年5月前。營巢於水邊隱蔽處。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35-38天。雛鳥在2-3周內被孵化。雛鳥出殼前一天可聽到殼內“吱吱”叫聲和啄殼聲,叫聲由弱到強,數小時後,啄殼聲逐漸增強,頻率隨之增加。破殼位置距離卵鈍端1.1-1.6釐米橫徑處,先呈不規則型裂紋,後以小洞破殼。當破殼縫達周長的三分之二時,幼雛可把卵殼頂開順利脱出。 [4-5] 

黑天鵝幼雛

剛出殼的幼雛羽毛呈淺灰色,胎絨羽濕潤,不能站立,依偎在雌鳥翅下或腹下取暖。2-5小時絨羽乾燥鬆軟,即可站立。8小時後雛鳥能從雌鳥翅下伸出頭頸觀察四周,若有動靜,幼雛很快將頭縮回。1-3天后可隨親鳥下水活動,在親鳥帶領下覓食。幼雛的食物有植物的嫩葉、果實、昆蟲等。首先親鳥叼起食物喚雛,雛走到跟前時,親鳥把食物放在地上,雛食之,也有直接從親鳥嘴中取食。幼雛隨親鳥在水中、岸邊覓食,飽食後選擇較乾燥處休息。此階段幼雛食量很大,發育極快。孵化後150-170天離窩。幼鳥6個月左右即可飛行,但會留在家庭組約9個月。
黑天鵝幼鳥是預先社會性的,孵化後不久就可以游泳和進食。當它們冒險進入深水區時,會騎在父母的背上。幼鳥在2個月內可以飛行,但仍然留在家庭組中,直到下一個繁殖季節。少年黑天鵝經常形成自己的羣,直到找到伴侶。 [4] 

黑天鵝亞種分化

編輯
黑天鵝(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天鵝指名亞種
Cygnus atratus atratus
Latham, 1790
2
黑天鵝新西蘭亞種
Cygnus atratus sumnerensis
Forbes, 1890

黑天鵝保護現狀

編輯

黑天鵝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6] 

黑天鵝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沒有證據表明存在任何下降或嚴重威脅的情況,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據估計,全球物種數量約為100,000-1,000,000只(2006年),而日本的數量估計為約100-10,000只,包括引進育種配對(2009年)。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