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族紋身

鎖定
黎族紋身,入選海南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黎族村寨中流傳着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氾濫,老先與荷發兄妹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後代,妹妹荷發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於是結成夫婦。這故事與黎族創世紀的歌唱很相似。 [1] 
在哈、杞、美孚、潤黎少數健在的老年婦女中還一直保持着傳統的紋身習俗。 [2]  文身是黎族女子人生中的大事,充滿莊重神秘的色彩。文身的年齡、地點、日期及文身的傳授方式、文身的過程、文身的報酬、文身的紋樣、文身的部位等都有一套清規戒律。文身是氏族的標誌,是成年的象徵,其中包含着對美的追求,也包含着祈福、避邪的意願。 [3] 
中文名
黎族紋身
所屬地區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
遺產編號
Ⅹ-9
遺產類別
民俗
遺產級別
申報單位
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

黎族紋身詳細介紹

曾經沿着海榆中線公路沿途村莊探訪黎村紋身的婦女,紋身的青年女子已沒有了,得留紋身的只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據説,婦女在世不紋身,死後祖先不認,成了無家可歸的孤魂,所以未受紋身的婦女,死後必須在身上臉上用木炭劃些圖案才能入殮。在五指山市的黎族村寨中我尋訪到一位70多歲的老婦人,她面對着我很沉默,説不清紋身的緣由,只説這是祖上流傳下來的,年青人都不理會了。

黎族紋身滲入皮膚

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
黎家人紋身習俗自古以來都有定製,因為他們把紋身看成民族的標誌。如果生時不紋身繡面紋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標誌,死後則祖先因子孫繁多,難以遍觀盡袒。倘若“祖宗不認其為子孫,則永為野鬼”。再則,在上古時代,種族之間常發生互相殘殺的悲劇,把俘虜婦女作為戰利品。由於種種原因,婦女將成年時,務必進行紋身,易於辨識,亦藉免為俘虜。所以,“黎家男女週歲即紋其身”。
可以很清晰的看見紋身的顏色 以幾何方形紋作為主要圖案 紋身時不僅圖有定形、譜有法制,連施術年齡亦有所規定。各族按祖傳之圖案進行紋身,絕不能假借紊亂。例如,美孚黎婦女,以幾何方形紋、泉源紋或穀粒紋組成的圖案,而潤黎則以樹葉紋或方塊形成圖案。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動物之一。黎族紋身常以青蛙作為主要圖案。女子只要長大到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時,都毫不例外,必須按照祖先遺留下來的特殊標誌接受紋身。倘若違背或由於特殊原因不能按時紋身,不幸與世長辭,亦不可避免的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遺留下的特殊標誌在紋身的位置,畫上圖案,才能將屍體置於棺樞之中。不然,就沒有資格埋葬在黎族集體的墓地之中。

黎族紋身紋身過程

文身一般首先由施術者用樹技草棍或雞毛蘸染料,在被文者的待刺部位繪好花紋圖案,然後進行文刺,也有少數熟練的施術者文前並不繪圖案而直接進行。文刺時,施術者一手持藤刺,一手握拍針棒,沿圖案紋路打刺。藤刺刺破皮膚,擦去血水,在創口處立即塗上染料。待創口癒合脱痂後,即現出永不脱落的青色花紋。有的為了紋飾清晰,要重複打刺二至三遍才能完成。
文身多選擇在農閒的旱季和節日期間。此時一般氣候乾燥涼爽,傷口不發炎潰爛化膿,容易癒合。這時人們也不會誤工。黎族婦女文身是從6~20歲開始的,多數是由10~15歲開始的。據不完全統計,40%的婦女是從13或14歲開始文身的,近20%的婦女是16~18歲開始文身。20歲以後開始文身的比例很小。但無論是哪個年齡開始文身的婦女,幾乎是結婚之前文完。
婦女文身沒有專門的場所,一般是在女子居住的“隆閨”內或在家中進行。文刺時,除女親眷或女友外,他人不得在場觀看。個別地區也有在門前文刺,不避外人或男性觀看。
文身所刺部位也有一定次序:臉、背、胸前、腿、手。所刺花紋以圓形和曲線形特別豐富為其特色。從臉到腳的文身過程,都是分別進行施文的,用幾年時間分段進行,這樣做可以緩和或減少痛苦。

黎族紋身歷史傳説

村寨中流傳着一個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氾濫, 一對兄妹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後代,妹妹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於是結成夫婦。這故事與黎族創世紀的歌唱很相似。
紋身是一件很純潔的事,要選吉日,還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還要選日子,如龍日、豬日、牛日,但不能在蟲日刺紋,那是要被蟲咬潰爛的。不同支系的黎有着不一樣的紋法。
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年青女子幾乎不再去紋身,手藝也已在失傳,只能在歷史中去回味了。

黎族紋身文身女性

黎族總人口約為124萬,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有5個支系,各個支系婦女文身按照祖先遺傳的圖案,互不相同,成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標誌,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個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符策超説,在世的文身婦女有2000人左右,年紀最大的90多歲,最年輕的也約70歲,她們去世後,黎族婦女文身歷史也將劃上句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