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麴黴毒素中毒

鎖定
黃麴黴毒素主要由黃麴黴菌產生,其他麴黴菌和青黴菌也可產生少許,這些真菌主要寄生於花生、玉米、大米、小麥等穀物及油料。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衞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黃麴黴毒素是一組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其基本結構中都含有二呋喃環和香豆素,主要分子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B1為毒性及致癌性最強的物質,半數致死量為0.36mg/kg,屬劇毒的毒物範圍。黃麴黴毒素主要損害肝臟,表現為肝細胞核腫脹、脂肪變性、出血、壞死及膽管上皮、纖維組織增生。同時腎臟也可受損害,主要表現為腎曲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有管型形成。
外文名
Aflatoxin poisoning
別    名
aflatoxicosis
就診科室
內科;急診科
常見發病部位
肝臟
常見病因
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物
常見症狀
有胃部不適、腹脹、厭食、嘔吐、腸鳴音亢進、肝脾腫大、肝區疼痛、皮膚黏膜黃染、腹腔積液等。
中文名
黃麴黴毒素中毒

黃麴黴毒素中毒病因

黃麴黴毒素主要污染糧油及其製品,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最易受污染,一般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污染較重,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物等可引起中毒。

黃麴黴毒素中毒臨牀表現

早期有胃部不適、腹脹、厭食、嘔吐、腸鳴音亢進、一過性發熱及黃疸等。嚴重者2~3周內出現肝脾腫大、肝區疼痛、皮膚黏膜黃染、腹腔積液、下肢水腫黃疸血尿等。也可出現心臟擴大、肺水腫、胃腸道出血、昏迷甚至死亡。
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黃麴黴毒素B1,其毒性目前認為有三種臨牀特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主要為肝損害所致,出現消化道症狀,嚴重者出現水腫、昏迷以致死亡。
2.慢性中毒
長期攝入小劑量的黃麴黴毒素則造成慢性中毒。主要變化為肝臟出現慢性損傷,如肝實質細胞變性、肝硬化等。
3.致癌性
黃麴黴毒素是目前所知的致癌性最強的化學物質。

黃麴黴毒素中毒診斷

1.食物接觸史
有進食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物的病史。
2.臨牀特徵
急、慢性中毒的臨牀表現。
3.輔助檢查
在可疑食物、患者血或尿中,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薄層層析法或高效液相層析法檢測出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中毒治療

本品中毒無特效解毒劑,以對症、保肝等綜合治療為主。
1.徹底清除毒物
早期中毒者,可催吐、洗胃或導瀉,必要時可灌腸,以促進毒素的排出。
2.保護肝腎功能
急性中毒者,給與大劑量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能量合劑、肝泰樂等藥物治療。
3.對症治療
解痙鎮痛、利尿、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必要時行血液透析治療。
4.抗真菌藥物的應用
如兩性黴素B,亦可選用灰黃黴素,制黴菌素等。

黃麴黴毒素中毒預防

1.堅果、花生、糧食等不要儲存太久。使用前打開包裝確認有無變質,如果明顯發黴,存放食品堅決不食用。
2.防止食物黴變,注意食品的保存期。
3.加工、食用食品前用水沖洗,煮熟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