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鰭棘鯛

鎖定
黃鰭棘鯛是鱸形目鯛科棘鯛屬魚類,又名黃翅、黃腳立、黃鰭鯛。體側扁而高,側面呈橢圓形;體被較大櫛鱗,體側各鱗片中間均有不明顯的斑點,相連形成4—5條縱紋;側線完全,側線起點處和胸鰭基部各有1個黑斑;有1個背鰭,鰭棘強大,各鰭棘平卧時可左右交錯摺疊於背溝中;臀鰭鰭棘發達,第2枚鰭棘特別強大;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稍尖。身體背部青灰色,帶金黃色光澤;腹部白色;腹鰭、臀鰭及尾鰭下葉黃色。 [7] 
黃鰭棘鯽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中國東海、南海也能看見其身影。近海暖水性中下層魚類,棲息於泥沙底質海域,可進入河口或淡水,喜集羣。肉食性,以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多毛類、棘皮動物等為食。有性逆轉現象, [7]  生殖期為冬季12月一翌年1月, [8]  卵為浮性分離卵,圓形,無色透明。 [9] 
黃鰭棘鯽是中國南方海水和鹹淡水的池塘、網箱養殖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的重要種類之一,經馴化可在淡水中養殖;也可作為港養對象,春天在沿海港灣開閘納苗,進行養殖。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已成熟。 [10] 
中文名
黃鰭棘鯛
外文名
Grey Bream、Yellowfin Seabream、Yellowfin porgy
別    名
黃鰭鯛
黃鰭
鮫臘魚
黃腳立
赤翅 展開
別名
黃鰭鯛
黃鰭
鮫臘魚
黃腳立
赤翅
黃立魚等 [1]  收起
拉丁學名
Acanthopagrus l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隆頭魚亞目
鯛科
棘鯛屬
黃鰭棘鯛
亞    種
[2] 
同義學名
Sparus latus (Houttuyn, 1782)
命名者及年代
Houttuyn,1782
保護級別
(IUCN 2009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3] 

黃鰭棘鯛形態特徵

黃鰭棘鯛
黃鰭棘鯛(6張)
背鰭Ⅺ-11,臀鰭Ⅲ-8,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45~48,側線上鱗4~5,側線下鱗11~13。體長為體高2.4~2.6倍,為頭長3.2~3.4倍。頭中等大,前端尖,頭長為吻長2.7~3.3倍,為眼徑3.8~4.8倍。 [1] 
一般體長200~300毫米,最大個體可達3.3千克。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面狹窄,從背鰭起點向吻端漸傾斜,腹面圓鈍,彎曲度小吻尖。口中等大,幾呈水平狀,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後端達瞳孔前緣下方。前鰓蓋邊緣平滑,鰓蓋後緣具一扁平鈍棘。鰓粑6~7+8~9,甚短,其長約為眼徑的6倍。 [1] 
體被薄的弱櫛鱗,頭部除眼間隔、前鰓蓋骨及吻端外均被鱗。背鰭及臀鰭鰭棘部有發達的鱗鞘,鰭條基部被鱗,側線完全,弧形。 [1] 
背鰭鰭棘強,以第四或第五鰭棘為最長,背鰭起於腹鰭基部稍前方。臀鰭與背鰭鰭條部相對,第二鰭棘顯著強大。 [1] 
活體青灰而帶黃色,體側有若干條灰色縱走帶,沿鱗片而行。背鰭、臀鰭的一小部分及尾鰭邊緣灰黑色,腹鰭、臀鰭的大部及尾鰭下葉黃色。 [1] 

黃鰭棘鯛近種區別

黃鰭棘鯛
真鯛
黃鯛
黑鯛
一般體長200~300毫米,最大個體可達3.3千克。
最大個體達10千克。
一般體長14~25釐米,體重200~500克。
一般在120-300毫米,體重125-1800克,大的可達3.5-4.0千克。
背鰭Ⅺ-11;臀鰭Ⅲ-8,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45~48,側線上鱗4~5,側線下鱗11~13。
背鰭Ⅻ-9~10;臀鰭Ⅲ-8;胸鰭15;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53~56,側線上鱗8,側線下鱗15。鰓耙6~8+9~10。椎骨10+14=24。
——
背鰭Ⅺ-11;臀鰭Ⅲ-8;胸鰭15;腹鰭Ⅰ-5。側線鱗52。鰓耙(6-7)+(8-9)。脊椎骨24。
活體青灰而帶黃色,體側有若干條灰色縱走帶,沿鱗片而行。背鰭、臀鰭的一小部分及尾鰭邊緣灰黑色,腹鰭、臀鰭的大部及尾鰭下葉黃色。
體淡紅色,稍帶綠色光澤。在體側背部散佈若干藍色小點。尾鰭邊緣黑色。
體呈黃赤色、腹部較淺,體惻上部有3個金黃色圓斑,並有6條縱行黃色帶,臀鰭及尾鰭下葉呈黃色。
體青灰色,具銀色光澤,側線始處有1不規則黑斑,體側有若干條褐色橫紋。背鰭、臀鰭和尾鰭鰭膜褐色,邊緣黑色。
黃鰭棘鯛 黃鰭棘鯛
真鯛 真鯛
黃鯛 黃鯛
黑鯛 黑鯛

黃鰭棘鯛棲息環境

黃鰭棘鯛為淺海暖水性底層魚類,生活於近岸海域及河口灣,幼魚生活適温較成魚狹,生存適應温度為9.5~29℃,致死臨界温度為8.8℃和32℃,生長最適温度為17~27℃,在18℃時的臨界氧閾為2.3毫克/升。成魚可抵抗8℃的低温,水温高達35℃時也能生存。黃鰭棘鯛能適應鹽度劇變,鹽度在4~33的水中都能正常生活。可將其由海水直接投入淡水,在適應一星期左右以後又重返海水,仍然生活正常。而在鹹淡水中生長最好。當從極低鹽度(4‰)水中投入較高鹽度海水(24‰)中時,可以看到由於滲透壓的急劇變化,少數個體不能馬上適應而失去平衡,呈死魚的狀態浮於水面,十幾分鍾後便能恢復常態,活躍遊動。 [1] 

黃鰭棘鯛生活習性

黃鰭棘鯛洄游

黃鰭棘鯛沒有遠距離的洄游習性,但有明顯的生殖遷移行為。在產卵前約兩個月,便從近岸或生活的鹹淡水水域向高鹽的較深誨區移動,這一過程約需兩個月,產卵後又重返近岸。南海近岸種羣的產卵適温範圍為17~24℃,最適温度為19~21℃。每年10~11月為其生殖季節,1~2月魚苗大量出現於港口及鹹淡水交匯處。魚塭在1~7月均可納到不同規格及不同數量的種苗,但以1~2月數量最多。 [1] 

黃鰭棘鯛食性

黃鰭棘鯛的餌料生物有長尾類、辦鰓類、魚類、底棲端足類、後鰓類、多毛類、底棲海藻類、蛇尾類、短尾類、毛顎類、頭足類、口足類和紐蟲等13個類羣。依據對出現頻率百分比組成、重量百分比和個體數百分比指標的綜合分析,顯然長尾類和辦鰓類最為重要,其次是魚類、底棲端足類、後鰓類、多毛類和底棲海藻類。由此可見,黃鰭棘鯛屬於底棲生物食性類型的底層魚類。 [1] 
黃鰭棘鯛消化器官的結構與其食性相互適應,幼魚傾向雜食性(肉食性兼食底棲海藻類),比腸長(即腸長佔體長的百分比)較大;成魚轉為肉食性,比腸長變小。 [1] 
黃鰭棘鯛對食餌要求不甚嚴格,雜魚蝦、花生餅、豆粉、麥糠、米糠等都是養殖該魚的良好餌料。有些養殖者以雜魚、豆粉、羊肝、麪粉、麥糠和苜蓿等外加一些必要的維生素和無機物配製成顆粒餌料投餵,效果良好。黃鰭棘鯛生性較兇,仔魚時期同類間常因飢餓爭食而相互殘鬥造成傷亡。此魚不成羣結隊游泳,而是各自在底層或近底層水中覓食。每當初夏,水温回升到17℃以上時,攝食量開始增加,食物充塞指數常在60以上,水温回升到20℃以上日寸,其攝食活動最頻繁,一般在賓昏前其攝食活動最強,下半夜很少或暫停攝食,遇惡劣天氣如颳風下雨時也停止攝食,喜歡隱棲在海底的石頭等物體旁邊,較少活動。 [1] 

黃鰭棘鯛分佈範圍

黃鰭棘鯛廣泛分佈於紅海、阿拉伯海、印度、印度尼西亞、朝鮮、韓國、日本(本州、四國和九州島)、菲律賓、澳大利亞和中國的東南沿岸海域。中國廣東省沿岸分佈甚為普遍。 [1]  [3-5] 
黃鰭棘鯛分佈圖 黃鰭棘鯛分佈圖

黃鰭棘鯛繁殖方式

  • 性成熟年齡
池塘養殖記錄並輔以鱗片年齡鑑定的結果表明,發育成熟,可以擠出精子的雄魚最低年齡為1齡,最小體長145毫米,體重115克;具有成熟卵子的成熟雌魚最低年齡為3齡,最小體長為223毫米,體重350克。 [1] 
  • 性比
池養黃鰭棘鯛雌、雄比例的統計結果表明,隨着體長增長,雌性親魚的比例明顯提高。 [1] 
  • 卵巢發育變化
黃鰭棘鯛卵巢屬被卵巢型。
  1. Ⅰ期:卵巢體積很小,緊貼於體壁內側,呈透明狀,從組織切片上看,卵巢腔已可見到,充滿卵原細胞,卵徑為10.3~18.7微米。 [1] 
  2. Ⅱ期:卵巢呈扁帶狀,肉眼不能看出卵粒,從切片上看,卵巢中卵母細胞的特點是未形成卵黃顆粒,其直徑為28.6~45.6微米。 [1] 
  3. Ⅲ期:卵巢外觀比較發達,佔腹腔的1/3~1/2,肉眼能清楚地分辯卵粒,卵母細胞開始出現卵黃顆粒,卵徑為65.2~150.2微米。 [1] 
  4. Ⅳ期:卵巢外觀顯得豐滿,肉眼可見部分大而透明的卵子,本期為卵母細胞大量積累卵黃的階段,卵子彼此容易分離,卵徑為147.2~438微米。 [1] 
  5. Ⅴ期:本期卵巢體積最大,充滿了整個腹腔,用肉眼看,卵巢膜薄而透明,佈滿血管,卵粒透明易於流出,卵細胞的直徑430~550微米。 [1] 
  6. Ⅵ期:產卵後的卵巢大為鬆弛縮小,紫紅色充血,卵粒主要是正處於退化吸收狀態的第Ⅳ時相的卵母細胞,以及一些第Ⅱ時相和第Ⅲ時相的卵母細胞。 [1] 
  • 成熟係數及卵徑
池養黃鰭棘鯛的卵巢自1~7月均處於Ⅱ期,當水温接近年最高月平均值時,卵巢迅速發育,成熟係數逐漸上升,卵母細胞發育進入Ⅲ期,10月下旬或11月初,卵巢發育進入成熟階段,卵徑在450微米以上。 [1] 
  • 懷卵量
池養黃鰭棘鯛個體的絕對懷卵量(F)波動在30~237.7萬粒之間,平均值和標準差為135.7±7.55萬粒;個體相對懷卵量(F/L)按體長計波動範圍為1200~9700粒/毫米,平均值和標準差為5093±2940粒/毫米;個體相對懷卵量(F/W)按體重計波動在740~5756粒/克,平均值和標準差為2511±1613粒/克體重。 [1] 
  • 產卵類型與次數
黃鰭棘鯛與其他鯛科魚類一樣,屬於分批產卵類型。經一次激素催產後,一般產卵2~3次,若在繁殖盛期,繼續追加1~2次注射,仍可促使親魚進一步排卵。從組織切片觀察發現,其卵巢中存在着各期卵母細胞。 [1] 

黃鰭棘鯛養殖技術

黃鰭棘鯛網箱養殖

這裏介紹的是淺海浮動式網箱養殖模式。該模式具有以下優點:投餌簡便,移動容易,便於管理,投資較少,可集約化養殖,產量高,效益好。但不足之處是:網箱易受風浪影響而損壞、箱小魚密易感染疾病、網破魚易逃逸,網箱上易附着一些附着生物,影響水體交換等。 [6] 
  • 場地選擇
網箱養殖海區的選擇,選擇週年風浪較小,避風向陽、潮流暢通,水質清新、無污染的內灣或近海區,還要考慮餌料和苗種來源方便,供電、淡水水源、交通條件較好等多種因素,極大限度地滿足黃鰭棘鯛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水深在退潮時要保持網箱底離水底1~2米,以防箱底磨破而造成逃魚。 [6] 
  • 養殖網箱的裝置
  1. 網箱規格尚無統一標準,根據生產實際情況,採用小型浮動式網箱養殖黃鰭棘鯛。目前我國較常生產的網箱規格有:2.5米×2.5米×2.5米或3米×3米×3米,也有的用3.5米×3.5米×3.5米及4米×4米×4米等,用無結節網片縫合而成,網箱下方用鍍鋅水管彎成正方形,使網下沉並張開良好,網箱深度一般為2~5米,多為2~3米。網目以魚的規格而定,在不引起逃魚為前提下,網目可適當放大,以節省網衣材料,降低網箱成本,提高水交換能力。網目大小一般可根據魚體高的2倍小於魚體周長的原則。即2個單腳的網目長要小於魚種的體高為依據選擇網目。 [6] 
  2. 用長10米(或6米)、寬0.2米、厚0.12米的方木做成框架(漁排),定位後用8~10毫米的螺絲固定。 [6] 
  3. 用尼龍膠絲或白膠絲將浮子捆紮固定在框架上,一般用塑料桶作浮子,規格為25釐米×25釐米×30釐米,浮力約25牛頓;也可用規格80釐米×60釐米×50釐米的泡沫塊作浮子,其浮力為250牛頓。 [6] 
  4. 將裝好的漁排拖曳至已選好的海區,然後用鐵錨、纜索固定在海面上。 [6] 
  • 放養密度
放養魚苗規格要整齊,以避免相互殘殺,一般在中間培育階段,每個網箱可放養2000尾,經過1~2個月後,放養密度減至1000尾,當體長到3~5釐米時,調整密度為200~500尾;在養成階段,保持在8~10千克/立方米。在海區環境較好,管理技術水平較高的條件下,最大放養密度可達20千克/立方米。 [6] 
  • 餌料
投餵低價新鮮小雜魚,此外可搭配植物性飼料混合使用,達到營養互補的作用。 [6] 
  • 飼料管理
魚苗投進網箱之後,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 [6] 
  1. 定時投餵飼料剛進網箱的魚苗,若魚體健壯活力強,第二天便可投餵,投餵次數:3~10月份每天2次,11月至翌年2月每2~3天投餵1次,宜在早晚投餵,投餵量為魚體重的5~10%。 [6] 
  2. 安全檢查要經常檢查網箱有無損壞、破裂,注意防止網破魚逃。在台風季節,要加固纜繩,覆蓋網箱,必要時將漁排拖到避風安全的海區。 [6] 
  3. 定期更換網箱一般從幼魚養至成魚,需更換3次網箱。在魚種階段,體重為30~50克時,網目為0.5釐米;魚體重達51~150克時,網目為1釐米;魚體重達150克以上時,網目為3.75釐米。 [6] 
  4. 清除附着物網箱和浮子在海里浸泡時間長了,會不斷附着貝類、藻類等生物,以致堵塞網目,影響水流,應定期清洗更換。一般2個月清理1次,宜在風平浪靜的天氣進行。冬季水温低,應避免驚動魚,不宜更換。另外,還可混養少量藍子魚,以便攝食部分藻類生物。 [6] 

黃鰭棘鯛池塘養殖

  • 養殖場地的選擇與建造
養殖場應選擇在靠近海岸、水源充足,不受污染,交通方便,防颱風,抗海潮的地方建造池塘。以中潮線以下為宜,鹽度變幅為0.2~21.0,pH值為7.0~7.8。儘量利用天然潮汐來進、排水,養殖場要具備良好的進、排系統,進、排分家。無潮汐進水能力的養殖場應安裝水泵或水草進行進、排和增氧。 [6] 
養殖池面積為10~15畝,蓄水量深為2.0~2.8米。中間培育池面積為3~5畝,蓄水量深為1.8~2.5米,具有進、排水口,日換水量最大達1/3。 [6] 
放養前,池塘需曝曬,翻底、清塘和消毒,殺滅野生魚蝦等敵害生物。裝好閘門後進水,並進行施肥、培養基礎餌料生物。 [6] 
  • 放養
黃鰭棘鯛魚苗目前主要來自捕撈沿海天然魚苗和人工繁殖的魚苗。天然採捕的種苗一般規格為1.5~2.5釐米。採捕後需在室內育苗池或室外池塘定置小網箱內進行暫養、鹽度淡化、餌料馴養等工作。 [6] 
暫養後的魚苗經中問培育成魚種。培育的方法有池內定置網箱、圍網及小土池塘。網箱圍網的放養密度為300~350尾/立方米,規格為1.5~2.5釐米,經15~20天養成規格3釐米(2.5~4.0釐米),分級轉入小土池塘,放養量改為35~40尾/立方米,經60~90天養成規格5~8釐米。中間培育包括馴養和人工誘食兩個過程。馴養主要是使魚苗從野生開敞式環境,轉變為適應人工圍隔式環境,淡化過程的鹽度降幅不宜超過5‰。 [6] 
黃鰭棘鯛無論個體大小,不適宜長期生存和養殖在純淡水中。誘食馴養是使原來以掠食橈足類、枝角類、活魚蝦等餌料生物,改變為攝食人工投餵的魚、貝肉糜或人工配合飼料。種苗經中間培育,可選擇按規格、按池塘的最佳生產量標準,採用不同放養密度,轉入成魚池進行養殖。 [6] 
  • 養殖模式
一般為池塘單養和池塘混養。
  1. 單養模式每年1~3月投放規格為2~5釐米的魚苗,每畝放養700~1500尾,養殖週期為1年至1年半,投餵冰鮮小雜魚及人工配合飼料,起捕規格200克/尾以上。放養1齡魚:體長為5~8釐米,放養密度為4.5萬~5.5萬尾/公頃;2齡魚:體長為15~16釐米,放養密度為2.25萬~2.70萬尾/公頃;3齡魚:體長為21.0~21.5釐米,放養密度為1.5萬~1.8萬尾/公頃。 [6] 
  2. 混養模式混養能合理使用養殖水體,充分利用水域生產力,以清除殘飼,調節水質,提高單產。①與藍子魚混養:黃鰭棘鯛體長為5~8釐米,放養密度為3.0萬~3.7萬尾/公頃;藍子魚體長為5~8釐米,放養密度為0.75萬~1.13萬尾/公頃。②與花鱸混養:黃鰭棘鯛體長為5~8釐米,放養密度為1.5萬~1.8萬尾/公頃;花鱸體長為10~12釐米,放養密度為1.5萬~2.5萬尾/公頃。③與尖吻鱸混養:黃鰭棘鯛體長為5~8釐米,放養密度為1.5萬~1.8萬尾/公頃;尖吻鱸體長為10~12釐米,放養密度為1.5萬~2.5萬尾/公頃。④與卵形鯧夠混養:黃鰭棘鯛體長為5~8釐米,放養密度為1.5萬~1.8萬尾/公頃;卵形鯧磣體長為10~12釐米,放養密度為1.5萬~2.5萬尾/公頃。 [6] 
  • 餌料投餵
黃鰭棘鯛為週日攝食型魚類,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以馴化為白天羣體競食型,以提高對餌料的利用率。大面積的養殖表明,用冰鮮或速凍小雜魚作為黃鰭棘鯛的飼料源,飼料係數為8~10,採用鱸、鯛浮性顆粒料、餌料係數為2.5~2.7。投餌一般固定為每天2次,上午、下午各1次,根據天氣、水温及魚類數量、攝食情況而定。 [6] 
  • 日常管理
  1. 認真做好巡塘觀察記錄,測定和記錄水温、鹽度、溶解氧、pH值等。定期測量魚的體長和體重。
  2. 根據魚的數量、生長情況、天氣、水温、魚類攝食及活動情況來調整投餌量。
  3. 要配備增氧機,根據天氣情況增氧,根據水色和水質變化及魚的活動情況,要經常換水,1周換水2~3次,換水量15~20釐米。 [6] 
  4. 做好魚病防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魚種入池前用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消毒;定期在食料台四周掛漂白粉袋;用免疫增強制劑和多維拌料投餵,操作時要防止魚體受傷,池內發現病魚或死魚要及時撈出處理,發現病魚要及時診斷治療或處理,確保魚類健康生長。 [6] 

黃鰭棘鯛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3] 

黃鰭棘鯛主要價值

黃鰭棘鯛為優質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較高,口感極佳,向來被港、澳、穗、深等地市場視為高值的海鮮品種,有“海底雞項”之稱。幼苗經過馴化後可放養於淡水,是海淡水養殖的優質魚種之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