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鮟鱇

鎖定
黃鮟鱇俗名結巴魚、蛤摸魚、海蛤摸、琵琶魚、老頭魚,是鮟鱇目鮟鱇科鮟鱇屬魚類。 [4]  一般體長40-60釐米,體重300-800克,體前半部平扁呈圓盤形,尾部柱形,頭寬扁,口寬大,表皮平滑,體柔軟,無鱗;體背面黃褐色,具有不規則的深棕色網紋,腹面灰白色;胸鰭底末稍呈黑色,臀鰭與尾鰭深黑色,口腔呈淡白或微暗色,無彩色紋理。 [5] 
黃鮟鱇在中國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朝鮮、日本也有分佈。黃鮟鱇棲息水深30-50米泥沙底質海區, [6]  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 [7]  經常將其臂狀胸鰭打開,匍匐在海底,利用第一背鰭鰭棘形成的肉狀突起,誘捕其他魚類等動物為餌; [8]  1齡魚平均體長222.7毫米,2齡魚359.25毫米,3齡魚495.7毫米,4齡魚654.6毫米,5齡魚705毫米;3齡已有性成熟個體,懷卵量213760-678900粒,平均446200粒,產卵期5-7月,產浮性卵。 [9] 
黃鮟鱇肉質鮮美,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魚肉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其尾部肌肉可供鮮食或加工製作魚鬆等,其魚肚、魚子均是高營養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提取肝油,魚骨是加工明骨魚粉的好原料。在韓國、日本等市場非常走俏,市場潛力較大,是一種重要的海產品。中國的出口口岸有山東、遼寧、河北、天津、江蘇等地。 [10] 
別    名
蛤蟆
老頭魚
結巴魚
中文學名
黃鮟鱇
拉丁學名
Lophius litulon
動物界
鮟鱇目(Lophiiformes)
鮟鱇科(Lophiidae)
黃鮟鱇屬(Lophius)

黃鮟鱇形態特徵

黃鮟鱇(Lophius litulon) 黃鮟鱇(Lophius litulon)
體頗細長,頭寬扁,表皮平滑,無鱗,體側具有許多皮須;附肢(胸蹼)肥厚;額骨側脊具兩列低的錐形脊;具有偽鰓(擬鰓);眼間隔寬且稍凹陷;肱骨脊發達,具2-3枚小棘。吻觸手短,纖細,無卷鬚,通常比第二背鰭棘短;餌球具有類似三角信號旗狀的簡瓣,沒有長觸毛和眼狀囊(附肢)。第II背鰭棘短,鰭棘末端呈深色並且具有黑色卷鬚;第III背鰭棘長,色斑深,無卷鬚;第IV至第VI背棘短,無卷鬚;背鰭基底具一深色斑。黃褐色體背具有不規則的深棕色網紋;腹面呈淺色;胸鰭底末梢呈深黑色;臀鰭與尾鰭深黑色;口腔呈淡白或微暗色,無彩色紋理。 [1]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Lophiiformes:鮟鱇目 - Lophiioidei:鮟鱇亞目 - Lophiidae:鮟鱇科 -Lophius:
學名:
Lophius litulon
中文名:
黃鮟鱇
中文拼音:
HuángànKāng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食用魚類
[1] 

黃鮟鱇產地產季

黃鮟鱇(Lophius litulon) 黃鮟鱇(Lophius litulon)
分佈於印度洋及北太平洋西部,包括韓國、日本沿海。我國產於東海以及黃海和渤海,台灣東北部偶爾可見。因其無集羣習性,故漁期不明顯。

黃鮟鱇生活習性

屬於深海底棲性魚類;常見於大陸棚外圍和大陸斜坡上部區域,通常棲息於深度100至600公尺水域。通常以吻觸手及餌球引誘獵物前來,在瞬間一口吸入獵物,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1] 
黃海南部黃鮟鱇主要攝食小黃魚(Pseudosciaenapolyactis)、矛尾鰕虎魚(Chaeturichthysstigmatias)、細條天竺鯛(Apogonichthyslineatus)、帶魚(Trichiurushaumela)、龍頭魚(Harpadonnehereus)、鷹爪蝦(Trachypenaeuscurvirostris)、鯷魚(Engraulisjaponicus)等餌料生物。魚類是黃鮟鱇最主要的攝食類羣,在食物中所佔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為83.44%。黃鮟鱇的攝食強度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體長變化,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小於100mm體長組最高,大於500mm體長組最低。在4個季節和6個體長組中,小黃魚都是黃鮟鱇胃中重量百分比最高的餌料生物。矛尾鰕虎魚和細條天竺鯛在黃鮟鱇幼魚胃含物中所佔比例較高,但在成魚胃含物中所佔比例較低。聚類分析的結果顯示,黃鮟鱇在體長為100mm時發生食性轉換。黃鮟鱇營養級為3.66,表明其在東、黃海食物網中處於較高的位置。 [2] 

黃鮟鱇繁殖方式

黃鮟鱇雌魚初次性成熟體長為293mm,初次性成熟年齡為1.5齡。繁殖季節為2-5月,以4-5月為盛產期。雌魚成熟係數在4月達到最大,5月次之,雄魚成熟係數在5月最大。其絕對繁殖力介於(3.11~14.1)×105粒之間,平均為(6.74±2.87)×105粒,相對繁殖力(F/L)為883~2153粒/mm,平均為(1521±581)粒/mm,相對繁殖力(F/W)為181~426粒/g,平均為(264±76)粒/g。對Ⅳ期卵巢132顆卵細胞的直徑測定結果顯示,卵徑範圍為1.30~1.76mm,平均為(1.59±0.19)mm,明顯的1個峯值出現在1.575~1.625mm,佔總卵粒數的33.3%,其卵徑分佈不均勻,應屬於一次性產卵類型。 [3] 

黃鮟鱇特性優勢

鮟鱇身體裏有一種腺細胞的分泌液,含有一種磷脂,這個磷脂就叫熒光素,那麼熒光素在催化劑熒光酶的作用下,會和血液中的氧化合,發出一種熒光,也叫冷光。鮟鱇的腺細胞的分泌液含有一種磷脂,它身體裏頭有背鰭,它的第一背鰭棘長出一個釣竿,在釣竿的頂上有一個肉穗,就能發出各種各樣的光色來。而且這個肉穗在水中漂浮着,不知情的小魚就以為它是一條小蟲都過來吃,這樣一過來吃不要緊,它馬上大嘴一張,小魚小蝦全流進了它的嘴裏。如果有大魚過來以後,它馬上把光色去掉,滅掉以後,別的魚看不到它自己在這裏,那麼就保護了它。
它要集中光線,又要調整強度。發光的部位,一般在它的眼睛、下顎、身體兩側,在它的腹面,這樣發出來的光可以説能夠照到前面、兩側、下面和腹部,這樣對它本身魚類是有很大的好處的;發光魚所發出的光的顏色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它發出的顏色不一樣,才使自己能夠按照顏色找到它的同類。

黃鮟鱇經濟價值

魚肉富含維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鮮食或加工製做魚鬆等,其魚肚、魚籽均是高營養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提取自肝油,魚骨是加工明骨魚粉的好原料。黃鮟鱇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Angler,輸往國別和地區:法國。出口口岸有:山東、遼寧、河北、天津、江蘇。

黃鮟鱇捕食方式

黃鮟鱇(Lophius litulon) 黃鮟鱇(Lophius litulon)
鮟鱇常潛伏在海底,身體相當大,大的身長達1.5米。在它的背部生着一條很奇怪的鰭棘,這條鰭棘原是背鰭的一部分,後來漸漸變化而成一根長而柔軟“魚竿”狀的東西,在這根“魚竿”的頂端還吊着一個小囊狀的皮瓣。鮟鱇常常伏在海底,用沙土把身體埋住,僅伸出它的“魚竿”引誘在附近遊動的小魚,一旦“魚竿”把小魚“釣”到它的大嘴附近,鮟鱇就張開大嘴很順當地把小魚吞食下去。鮟鱇胸部有一對非常寬大的鰭,像它的雙臂一樣,可以撐起它的身體,鮟鱇常藉助這個胸鰭在海底作跳躍運動。由於鮟鱇用它那特殊的“魚竿”捕捉小魚的方式,和能在水底跳躍的本領,人們稱它為“奇異的漁夫”。

黃鮟鱇烹飪方法

黃鮟鱇,別名蛤蟆魚、結巴魚,海蟆龜、體前端平扁呈盤狀,向後逐漸尖細。體柔軟,無鱗,頭和體的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口寬大,口底前部色黃。牙尖細密。胸鰭根寬,尖圓形,鰭的基部呈臂狀。體上方紫褐色,肚面白色,各鰭均黑色。大者長達1 00釐米。從頭部後荊刺處下刀,割斷脊骨,可拽出魚身及胸鰭基部的肉柱。肉質含水量大,質地細嫩,滋味鮮美,白色,可清蒸、白燒,亦可剔肉單用。魚頭及魚皮、內臟可燉、燜、熬。
家常燉魚頭
主料:黃鮟鱇頭750克。
調料:油50克,料酒15克,味素2克,湯1000克,精鹽20克,葱一段,姜一塊,花椒、大料、麻油各適量。
製作: 1.將魚頭由中間剁開,剁除魚鰓後,每半沿嘴側一剁兩半,再分別剁去犁骨與齶骨及頭後部的棘刺,沖洗乾淨,剁成四釐米見方塊。葱、姜拍松和花椒、大料一起用潔布紮成五香袋。
2.勺內加水置旺火燒沸,把魚頭塊投入氽燙一下,撈出。
3.用勺加調料做湯。湯沸把魚頭和五香袋放入,打去浮沫,用小火燉。熟時,撈出五香袋,調好口味,加味素、麻油即成。
特點:白色,清鮮。
櫻桃魚丁
主料:淨鮟鱇肉200克。
配料:冬筍10克,水發木耳10克,胡蘿蔔10克,青豆10餘粒。
調料:油75克,料酒15克,白糖75克,醋75克,醬油35克,湯50克,雞蛋半個,濕澱粉1 00克,精鹽、葱、姜、蒜、椒油各適量。
製作: 1.將魚肉片為厚1.5釐米的大片,每隔0.5釐米剞上十字花刀(深0.5釐米),切為1.5釐米的方丁。冬筍、胡蘿蔔切為0.5釐米的方丁。木耳切碎。葱、姜、蒜切米。
2.魚丁放碗內,加少許醬油、精鹽醃漬,再加雞蛋、濕澱粉抓拌均勻。勺置旺火上加油。油至八成熱時,把魚丁撒入油中,用手勺、笊籬不斷翻動敲打。炸至焦黃色時,倒入漏勺。
3.勺置旺火上燒熱,加油。油熱用葱、姜、蒜烹鍋,加配料翻炒幾下,再加調料和湯。湯沸,調好口味,用濕澱粉勾汁,倒入魚丁,顛翻幾下,加入椒油推勻即成。
特點:色澤金紅,焦香、甜酸。
醬燒鮟鱇
材料:鮟鱇魚尾一條,把肉沿脊椎骨切下來,再切小塊。
西芹,莖切段,葉子切碎備用。 醬: 蒜,羅勒,蒸魚醬油,橄欖油用攪拌器打碎混合。
做法:熱鍋下橄欖油,炒香醬,然後加入鮟鱇塊煎至表面變色,然後加入西芹同炒。最後加入生粉水勾芡,裝盤後撒入西芹葉碎。
酸辣溜鮟鱇魚片
材料: 魚片,泡發木耳,甜椒 配料:薑絲,葱,幹辣椒 。
調料: A:酒,鹽,澱粉B白醋(沒有的話用陳醋也可以,不過魚會變色),辣椒油,糖,鹽,雞精,濕澱粉。
做法: 魚片先用調料A醃10分鐘,泡油至6分熟;鍋裏先炒香配料,放入木耳,甜椒炒一會,再放入之前炒好的魚片,加調料B除濕澱粉以外的. ;出鍋前勾芡,淋少許香油即可。
烤鮟鱇魚配番茄辣椒汁
材料:鮟鱇魚、蘑菇、節瓜、番茄、辣椒、洋葱末、百里香、羅勒葉、番茄汁、檸檬汁、白酒、鹽、胡椒、油
做法
(1)將鮟鱇魚加鹽、胡椒、檸檬汁、白酒、百里香、羅勒葉和油醃漬入味。
(2)將醃好的鮟鱇魚放在烤架上,放入烤箱,烤至魚皮呈金黃色、魚肉成熟。
(3)將洋葱末炒香,投入切成塊的蘑菇、節瓜、番茄和辣椒,加番茄汁,以小火煮至各料成熟。
(4)魚肉裝盆,淋上(3)即可。
鮟鱇魚豆腐
做法:
1. 將魚肉的血絲與筋挑取乾淨.
2. 保鮮膜包於竹簾內,把魚肉捲成圓形.
3. 將魚肉蒸四十五分鐘取出.
4. 將蒸好的魚肉,放在細目濾網上磨成泥狀.
5. 加入雞蛋與魚肉泥攪拌均勻,再加進柴魚高湯混合均勻,然後倒入方型蒸盤,送入蒸箱蒸十五分鐘即成.
日式火鍋
原料:鮟鱇魚肉、鮟鱇魚肝、白菜、金針菇、香菇、胡蘿蔔、蒿子稈兒、牛蒡、幹葛絲、豆腐、烏冬麪.
鍋底:豆漿湯用料特點:豆漿湯鍋底是採用日本豆腐和日本甜味清酒,以及顏色淡的醬油精製而成.
放料順序:先放牛蒡,後放白菜、肉類,最後放入蘑菇、烏冬麪等.
口味:通常所吃的是雌鮟鱇,肉質鮮美,口感滑嫩.尤其是冬季,食用鮟鱇魚火鍋,滋味鮮美,回味悠長.
鮟鱇魚雜燉豆腐
1、選新鮮的鮟鱇魚魚雜(色澤明亮無異味)一斤洗乾淨,熱鍋加薑片,入魚雜、葱蒜、輕翻一下。
2、魚雜變色後,加半塊兒豆腐,加兩滴醋。
3、加一碗米酒
4、開鍋後,加蓋中活20分鐘。開蓋,加一茶匙鹽調味、撒點香葱。

黃鮟鱇藥用價值

【藥 名】:黃鮟鱇頭骨
【拼 音】:huang an kang tougu
黃鮟鱇 黃鮟鱇
【來 源】:為鮟鱇科動物黃鮟鱇的頭骨。
【功 效】:消腫解毒。
【主 治】:用於瘡癤、牙痛、牙齦膿腫等證。
【性味歸經】:苦、鹹,寒。胃、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適量。
【別 名】:老頭魚、結已魚、哈蟆魚、海哈蟆(《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本種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捕捉後,取下頭骨,去淨肉,洗淨曬乾備用。
【拉丁名】:黃鮟鱇Lophius litulon (Jordon).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黃鮟鱇其他種類

強生氏鮟鱇(Melanocetus johnsoni)
這種鮟鱇全長只有10釐米。在深海中不大能遇到獵物,所以較自己大的食物都儘量吞下。鋭利的牙齒是向內邊的,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會讓它逃脱。
密棘鮟鱇(Ceratias holboelli)
密棘鮟鱇的雌魚遠大於雄魚,雌魚全長1-1.2米,小的為雄魚,只有8-16釐米,雄魚寄生在雌魚身上而生活。雄魚遇到雌魚時就咬住不放,不久就成為雌魚身體的一部分。
羊齒鮟鱇(Gigantactis vanhoeffeni)
全長30釐米,具有體長兩倍以上長的“釣竿”。
疏棘鮟鱇(Himantolophus groenlandicus)
全長60釐米,具有繩結和繩條一樣的“釣竿”。
參考資料
  • 1.    Lophius litulon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3-29]
  • 2.    黃海南部黃鮟鱇攝食生態 張學健; 程家驊; 沈偉; 劉尊雷 生態學報 2010-06-23
  • 3.    黃海南部、東海北部黃鮟鱇的繁殖生物學特性 徐開達; 李鵬飛; 李振華; 朱文斌; 賀舟挺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1-15
  • 4.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遼寧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415頁
  • 5.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天津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259頁
  • 6.    李明德,張洪傑等著,渤海魚類生物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09,第99頁
  • 7.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遼寧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416頁
  • 8.    陳德牛主編,藥用動物原色圖譜及養殖技術,金盾出版社,2002.12,第184頁
  • 9.    李明德,張洪傑等著,渤海魚類生物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09,第99頁
  • 10.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