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領吸蜜鸚鵡

鎖定
黃領吸蜜鸚鵡(學名:Lorius chlorocercus)羽色鮮豔,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突出的特點是有較長的喙、細長的刷狀舌頭和處理硬質食物能力較差的砂囊。 [1]  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外文名
Yellow-bibbed Lory
別    名
黃兜吸蜜鸚鵡
黃領鸚鵡
中文學名
黃領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Lorius chlorocerc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吸蜜鸚鵡族
Lorius
黃領吸蜜鸚鵡
分佈區域
所羅門羣島東部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 1856
保護狀況
IUCN無危

黃領吸蜜鸚鵡外形特徵

黃領吸蜜鸚鵡
黃領吸蜜鸚鵡(20張)
黃領吸蜜鸚鵡身長28釐米,體重53-225克不等,壽命30年。這種鸚鵡鳥體為紅色,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頭頂和頸部為黑色;胸部上方有一條半圓形的黃色條狀羽毛;喉嚨兩側、大腿為深藍色;翅膀綠色,翅膀內側覆羽藍色,翅膀彎曲的地方為淺藍;翅膀內側飛行羽帶有一條很寬的粉紅色條狀羽毛;尾巴內側深橄欖黃色,上方為紅色,尖端綠色;蠟膜灰色,鳥喙橘紅色,虹膜橘紅色。幼鳥喉嚨兩側沒有黑色的羽毛,胸前的黃色環狀羽毛並不明顯,虹膜深色。 [2] 

黃領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黃領吸蜜鸚鵡主要棲息於森林、高大的次生林、植物稠密的植被區、椰子園等地。在繁殖季節它們大多成對或是聚10只的小羣體一起活動;在比較高緯度的地區會聚集比較多的族羣,低緯度區反而比較少。

黃領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偏好在比較高的果樹或是花朵盛開的樹木枝葉上活動;它們生性活潑愛玩,平常在覓食的時候非常靈巧,會用鳥喙輔助腿爪靈活的到處攀爬;因為羽色鮮豔加上寵物性佳,因此時常被當地人捕捉走私販賣,尤其是尚在巢中的幼鳥。
黃領吸蜜鸚鵡主要以花蜜、花朵、水果、漿果和少量種子為食,偶爾毛毛蟲也列在菜單上。

黃領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分佈於 所羅門羣島東部。 [3] 

黃領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在野外黃兜吸蜜鸚鵡的繁殖季為6月、7月到11月。人工豢養的一次會產下2枚卵,偶爾會產下3枚,可以提供40*20*30公分的厚木巢箱;孵化期26天,幼鳥羽毛長成約10周。如果照顧飼養得宜,一年可以繁殖2次以上。
人工條件下繁殖難度,是根據鳥種,環境,食物與飼養方法等不同而有所區別,其實黃兜可以在任何季節繁殖,但為了親鳥與幼鳥的健康,有經驗的繁殖者往往會避開在夏季讓鳥繁殖,部分公鳥在繁殖期間有攻擊性行為出現。

黃領吸蜜鸚鵡繁殖季節

吸蜜鸚鵡一般2~3歲性成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的季節性不明顯,只要條件適宜,除換羽期外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雌鸚鵡在交配季節來臨時,骨質鈣儲備會增加20%,為產蛋作準備,蛋殼是由母體中的鈣質沉積而成 [4]  ,在繁殖前如果不補充鈣質,雌鸚鵡會患軟骨症,產粗殼蛋或薄殼蛋。同時,鸚鵡在繁殖期能量消耗大,要特別注意各種飼料的質量,供給足夠食物,增加維生素和飼料添加劑,可加入少量蜂蜜。 [5] 

黃領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6] 
參考資料
  • 1.    Joseph M Fondam.Parrob of the World [M].Iondon:T.F.H.Publieafiom,Inc.Lid. 1977:26.
  • 2.    Yellow-bibbed Lory   .World Parrot Trust [引用日期2012-11-15]
  • 3.    Lorius chlorocercus   .The IUCN Red List .2012-02[引用日期2012-11-15]
  • 4.    斌,李擁軍,葉滿紅.鸚鵡[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 社。2000:68-82.
  • 5.    劉容珍,孔令君,陳仕焯,田允波.吸蜜鸚鵡的人工飼養繁殖技術[J].經濟動物學報,2008,(第2期).
  • 6.    Lorius chlorocercus   .The IUCN Red List . 2012-02 [引用日期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