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金山

(江西省鄱陽縣黃金山)

鎖定
黃金山是江西省鄱陽縣海拔800米,位於江西鄱陽響水灘鄉西南,是鄱陽與都昌的分界線,山上有古寺廟遺址。
中文名
黃金山
地    點
江西省鄱陽縣
性    質
山脈
著名景點
永昌寺

目錄

黃金山基本簡介

黃金山 黃金山
海拔800米,位於江西鄱陽響水灘鄉西南,是鄱陽與都昌的分界線。山上有古寺廟遺址,有奇形怪狀的巨石,灌木叢生,有十幾處巖洞,以漂水巖下方的洞口最為寬敞,五個人可並行入內,越往裏越窄,此洞寬處深約30米,然後變成小洞,只有一人可爬進去,目前暫無人探險進去,不知裏面有多深,傳説與山上其它處的洞是相連的,山體內部有內河也有溶洞,有待後人去探索得出真正的結論。山頂上有解放後打土匪時留言下的紀念碑與石塹壕。山俊石奇,風景秀麗,在山頂可往盡兩縣之鄉野,眾生之雲煙。待到清明前夕,上山觀杜鵑花,可見到山上到處是一團團火紅的野生杜鵑花,此山未進行人工旅遊開發,屬於原生態旅遊勝地,是登山愛好者的理想之地,不過近代森林砍伐,原始森林的古木參天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從響水灘燕窩村上山200米的山腰處,有一塊腹地,在幾千年前就曾有廟宇,名曰“永昌寺院”在太平天國年間鎮壓教派時,由於此廟古時名望高,因而被破壞一空,在2013年以前都是殘垣斷壁,只見廢墟遺蹟,2013年後,由鄱陽縣知名企業人士吳興旺先生投資近兩千萬元,重修此寺廟。
關於“永昌寺”的來歷:

黃金山永昌寺

一、 地理位置與環境
永昌寺坐落在地處都鄱彭三縣交界的黃金山東麓。黃金山呈南北走向綿延三十餘里。海拔最高處有332.6米。四周平疇、水泊與丘陵星羅棋佈,猶如眾星捧月。登山遠望方圓幾百裏的水光山色盡收眼底。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縱山小”之感。
黃金山溝壑縱橫,每至豐水季節,懸泉瀑流,飛漱其間。山中樹木四季蓊鬱,遠觀猶如一座綠色的屏障。步入山間,則樹林陰翳、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林間好鳥向鳴嚶嚶成韻,不絕於耳。這裏早已成為野兔、麂、山羊、野豬等野生動物的樂園。
縱觀中國文化史,可以説佛道儒三家盡佔華夏名山大川風景勝地。才使得文化與景勝相得益彰,具放光彩。永昌寺的創建者在選址上可謂慧眼獨具。一定是那位初創者不經意間雲遊至此,見此山正中段,不僅環境清幽而且懷抱平地百畝。是創建世外桃源的絕佳之所。便在此草創基業。幾經數代門徒艱苦經營,不斷擴大了寺院的規模,在暮鼓晨鐘聲裏弘揚了無邊的佛法。
不知是永昌寺鼎盛的香火還是黃金山獨特的地理環境招搖了眾多佛道儒者們的心旌。名不見經傳的黃金山擁有了一寺一書院七十二寺庵輝煌歷史。僅此一點足可以與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相媲美。
二、 歷史沿革與現狀
據現有的史料----鄱陽縣誌記載。永昌寺始創於南朝梁武帝年間。距今約有1500多年的歷史。其間幾經風雨興衰已無據可考。現而今只是草蕭疏,水縈紆。處處殘垣斷壁。據當地老輩講,造成永昌寺毀滅性災難是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為打擊藏身山中的抵抗勢力,竟將整座大山付之一炬。成為池魚的永昌寺自然難以倖免。後雖有佛事興起但因戰爭和動盪永昌寺難以瓦全。今天人們只能在斷壁殘垣間扼腕慕嘆。
從永昌寺現存遺址可判斷出鼎盛時期的規模。主廟基有長達近百米的半環狀護寺牆,由石塊與泥土混合築成。用來防護山頂的泥石流和山體塌方。從殘留生活設施也應十分齊全,有舂米的石臼,有荒廢的古井與池塘。
寺院兩旁是竹林與茶園,而今已是修竹茂林茶香四溢。寺前開墾了大量的耕地和水田。不難想見當年良田美池、阡陌交通、桑竹成蔭的桃源美景。
最值一提的當屬永昌寺旁建立的金山書院。兩榜進士彭抱初曾求學於此。他在湖北放任過一任縣令,後辭官回書院傳經佈道。附近的學子可謂趨之若鶩,書院的規模也因此而盛況空前。從此儒佛道三家皆匯於此,所建寺廟庵共七十二座。黃金山將華夏山川對文化的容納吞吐能力演繹的淋漓盡致。
三、美麗傳説與勝景
永昌寺山門旁有一塊巨石。這就是當地最具盛名的油鹽罐。巨石南北兩側各有一石臼。南側石臼較小能滲出食油,北面石臼較大可冒出食鹽。據傳是當年鐵枴李雲遊三山五嶽時,見此地風景如畫,便於寺中小憩。見寺前有老僧對弈,技癢難奈。便與技高約戰並承諾如負可滿足對方一個要求。經一番艱苦對決。老僧勝出。讓對方滿足寺中油鹽需求。鐵枴李應諾,用手中鐵枴連擊兩次山門巨石。巨石被擊出大小兩個石臼,一個出鹽,一個出油,四時不絕。石臼所出油鹽除滿足僧眾需求外,剩餘部分佈施給四周窮困者。後世僧人有-欲者,竟將油鹽用來出售。哪知石臼中油鹽頓失。從此油鹽斷絕。
寺中不絕的油鹽定是善男信女所為。美麗的傳説興許是佛家勸諭人們無生-念,否則既得的幸福也會化作虛妄。知足常樂才能固守內心幸福。
永昌寺旁有一方水泊,叫靧面池。相傳天宮仙女亦迷戀這裏的明山秀水。常嬉戲於此,並以此水泊為鏡梳妝打扮,不意將一把梳子遺落山間。這把梳子化作一堵峭壁懸崖。這座崖就叫仙梳嶺。
黃金山的瓢水崖、龍王尖、仙姑庵等可謂美景眾多,各具特色。足以讓尋芳覽勝者留戀。
永昌寺坐落在江西省鄱陽、都昌、彭澤三縣交界的黃金山東麓。黃金山與廬山狀如姐妹,自平地兀然而起,南北橫陳三十餘里,宛如上天賜予人間的一塊巨大元寶,是鄱陽湖周邊地區最高的山巒之一。據歷史水汶資料記載,古鄱陽湖面積曾達6000平方公里。專家從黃金山北端山腳下近年出土的船板,以及地下沙層分析,黃金山在漢唐時期處在鄱陽湖湖水之中。黃金山所在地古稱全保鄉,大概因寺名而得鄉名,取“全保永昌”吉慶之意。大港、陳家港、但家港這些黃金山周邊的地名,似乎也證實這裏曾經是船隻進出的港口。由此不難想象,鄱陽湖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曾經帶給黃金山地區怎樣的繁華。
從響水灘鄉陳家港斜對岸的燕窩村出發,沿着古道穿越叢林向上攀登,在黃金山海拔約200餘米處,就可以看到一方面積達百餘畝的開闊地面,這就是永昌寺遺址。從正面上、中、下三個大平台,一眼可以看出,那一定是當年三個大殿的原基。一位老者指着一塊巨石説,上面有油洞和鹽洞,據説可以生出油和鹽來。有法師告訴我們,有油鹽洞的地方,至少曾經出過阿羅漢以上的大聖人。還有那古井,古樹,古石臼,古水塘,古山門以及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古牆基,似乎都在向人們訴説永昌寺當年曾經的規模及繁盛的香火……
公元322年,也就是東晉永昌元年正月,王敦以清君側為名,在武昌舉兵謀反,晉元帝司馬睿下旨,廣州刺史陶侃兼領江州(今九江)刺史,興勤王之師北拒王敦。當時形勢非常微妙,江南士族多抱觀望。一日,陶侃泛舟家鄉彭蠡湖上(今鄱陽湖),忽遇狂風惡浪,將船吹到黃金山下,時已三更,只見山上有隱約燈火,旋即尋至。隔着柴門只見一老僧草堂安坐,老僧並不起身抬頭,只曰:“已候貴人多時。”陶侃驚異,即行大禮。是夜秉燭,叩問玄機,至次日天明,方拜辭老僧。是年,陶侃命人在黃金山始建寺院,號永昌寺。將東晉元帝年號用來作為寺院的名號,是不是陶侃當時政治態度的一種表現,後人不得而知。然而,三年後,王敦之亂平定,朝庭對陶侃愈加倚重,視為國家柱石,號大將軍,任兩州刺史總領八州軍馬則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了。
從有關記載看,陶侃大將軍的佛緣遠不止此。陶侃在廣州作刺史時,一漁人見海中有神光,撒網至放光處,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樣。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養。後來,寒溪寺遭火災,殿寺全被焚燬,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倖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後,派人迎請金文殊像,準備送往家鄉黃金山永昌寺供養,誰知金像抬上舟船便沉到水底,多次打撈,了無蹤跡,這始終成為陶公的一樁心事。
公元334年農曆六月二十日,陶公離世,同年不久,慧遠大師在山西降生。慧遠大師轉轉來到九江廬山,從此駐錫不去,建東林大寺,開淨宗法門,一聲佛號,普被三根。當時,人人皆叨唸金文殊像沉江憾事,有民謠雲:(金像)“可以誠至,難以力招。”遠公親至江上虔誠禱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運殿,另造重閣以供奉,並制文殊瑞像贊。聯繫文殊金像前後因緣,遠公陶公生卒時間,後人皆雲:遠公莫非是陶公再來乎?!
永昌寺不僅歷史悠久神奇,而且還是中國佛教史上享有盛名的蒙山道明禪師兩度出家的道場。
道明禪師出生於公元586年的鄱陽,他是潯陽王陳叔儼第六子,陳宣帝嫡孫。出生三年後南陳便滅亡了。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師十二歲,於永昌寺出家,法號:道明。隋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封道明禪師皇姐陳婤(陳後主第六女)為貴人。因為寵幸陳婤的緣故,隋煬帝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敍用。於是陳氏子弟併為守宰,遍於天下。於是,年方二十,正青春年少的道明,也奉詔脱了僧籍,離開黃金山入伍從軍。多曾征戰,屢建奇功,事隋做到過三品將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四月,隋亡。歷兩朝興衰,閲人間滄桑,看透世道無常,是年冬,乃皈依佛門,重入黃金山永昌寺出家為僧。
道明六十二歲,去雙峯求法,得四祖指授,往依五祖弘忍禪師法席,取法號:慧明。
聽説五祖已經把衣法秘密地交付給六祖(惠能),於是便率領數十人,一起向南追趕惠能大師。六祖見慧明禪師追上來了,就把衣缽放在磐石上,説道:“此衣表信,可力爭邪!任君將去(衣缽是用來表信的,豈可以力相爭!如果你要,就拿去吧)。”説完,便隱入叢林中。
慧明禪師心想,忍大師既授衣缽於他,必有緣故,我且聽他説法,於是,對着叢林大聲喊道:“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六祖於是從叢林裏走出來,於磐石上結跏趺而坐。慧明禪師連忙上前作禮,説道:“請行者為我開示法要!”六祖道:“你既為法而來,那就請你現在屏息諸緣,勿生一念,聽我為你説法”。慧明禪師靜心良久。六祖問道:“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禪師當下大悟,遍體流汗,悲喜交至,涕泣滂沱,頂禮數拜。
這是《六祖壇經》上廣為人知的禪門公案。道明禪師實為六祖第一個得法弟子。後又蒙六祖指點,前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為避六祖上字,乃用少於永昌寺出家時法名:道明。後來成為亡靈超度法脈之蒙山道場開山祖師,有別於一花五葉而自成一體的禪宗七祖。
不知是道明禪師法運蔭庇,還是唐朝盛世佛門龍象的緣故,黃金山永昌寺在唐朝時期達到空前的繁榮,據説整個黃金山共有一寺七十二庵。真個是“信眾百里來朝,香火千年不衰”,永昌寺名符其實既“永”且“昌”。
永昌寺的災厄來自太平天國時期,冀王石達開為消滅當地團練組織,竟將整個黃金山付之一炬,千年道場瞬間化為灰燼。
俗話説“大樹底下不生小草”,也許是當年永昌寺過於昌盛,方圓數十里再找不到一座象樣的寺院。永昌寺雖不復存,然則香火依舊不斷。不知是哪一年,有人在大殿原址上用殘磚剩瓦壘起一個數平方米的小廟,逢年過節,初一十五,菩薩聖誕之日,四方信眾仍然絡繹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