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諫

鎖定
黃諫(1403年-1465年), [2]  字廷臣,號卓庵,別號蘭坡,莊浪衞(今蘭州市永登縣)人。中國明朝官員。 [3] 
黃諫少時在華林寺(在今華林坪)讀書。正統六年(1441年),中舉人。次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統十一年(1446年),金城關修竣,蘭縣建哨馬營堡,黃諫應鄉人之邀,撰《金城關記》《蘭州衞哨馬營堡記》。天順初年(1457年),任尚寶卿,出使安南(今越南),升侍講學士。天順四年(1460年),因忠國公石亨下獄死,黃諫受牽連貶為廣州府判。城內井水鹹澀,他查閲方誌,詢問老者,實地勘查,在越秀山發現甜水井,人稱“學士泉”。 [3]  成化元年(1465年), [2]  黃諫遭誣陷,押往北京,卒於途中。 [3] 
黃諫為人謙和,博學多才,工書善畫。著有《書經集解》《詩經集解》《補輯帝王紀年纂要》《從古正文》《月令通纂》等。 [3] 
廷臣
卓庵,蘭坡
所處時代
明代
出生地
明代莊浪衞
出生日期
1403年
逝世日期
1465年
本    名
黃諫

黃諫人物簡介

黃諫,字廷臣,號卓庵,又號蘭坡,明代莊浪衞(今永登縣)人。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成書的《平番縣誌》的《人物誌》中記載,黃諫於明英宗正統七年(壬戌,1442年)考中探花(殿試一甲第三名)。按定製賜進士及第,並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之職,人稱“黃探花”、“黃學士”。 [1] 

黃諫人物經歷

黃諫考中探花在當時莊浪衞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消息傳來,莊浪衞人羣情激奮,歡欣鼓舞,他們在莊浪衞城文廟大殿壁上鑿出十六個大孔,希望以此舉達到讓孔聖人的文氣外溢四散,讓更多的莊浪衞人金榜題名的目的。《平番縣誌·建置志》記載的“卧碑條例”八條,也是在黃諫考中探花後才刻石八塊立於莊浪衞城文廟中的。 [1] 
黃諫考中探花後,舉家遷往蘭州。在蘭州中央廣場東側路南,有一條南北走向約一百米長的小巷,其北端路東為黃諫遺宅。該巷因探花黃諫及其後裔曾居於此而一直被稱為“黃家園”。 [1]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因忠國公石亨下獄死,黃諫受牽連陂貶為廣州府判。他講學著述,發展當地文化。廣州城內井水鹹澀,他查閲方誌,詢問老者,實地勘查,在越秀山發現甜水井,人稱“學士泉”。後來,又遭誣陷,押往北京,卒於途中。他去世後歸葬於永登城西。《平番縣誌·地理志》記載:“編修黃諫墓,城西四里許卧牛山,有碣。” [1] 

黃諫著作評價

黃諫是明代知名學者,才華橫溢,詩文並茂,著有《書經集解》、《詩經集解》、《使南稿》、《從古正義》、《蘭坡集》、《蘭縣誌》等。他的史詩《鐃歌鼓吹》描寫了明初徐達在安定(今甘肅定西)之戰中大敗元將王保保的英雄業績,在甘肅廣為流傳,內有"伊昔戰定西,王師氣百倍……勢如山壓卵,宵遁留空壘,蘭州古金城,守將真雄偉"等句,氣勢磅礴,音韻鏗鏘,今猶為人傳誦。而《遊五泉山》詩中,“水結禪林左右連,蕭蕭古木帶寒煙”的清幽境界;“共誇城外新蘭若,自是人間小洞天”的美麗風光;"明朝再擬同遊賞,竹裏行廚引澗泉"的高情逸緻;以及《遊山寺》中“亂山橫峙水回索,石洞深藏歲月更”的自然景色;“佛寺尚存金錯落,寶珠常映日光明”的絢麗風物,體現了詩人滿灑、曠達的才人韻趣。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他為莊浪衞連城藏傳佛教寺院大通寺撰寫了《敕賜大通寺記》,由連城四世土司、莊浪衞土官指揮使魯鑑刻碑石立於該寺的鷹王殿中。他在此碑記中寫道:“餘謂莊浪乃古河西五郡之一,去京畿甚遠,雖王化所漸被,而能明聖人之道者鮮,使不興茲教以範圍之,則強戾之心斯盛,烏能望其化於善哉!然善固人心所具之理,人皆有之,既不遵聖教以復其初,而是教之所以化人心以歸於善,亦可尚也。”這充分表達了他期望故鄉民眾人心歸善的赤子之情。他曾寫有一首《遊五泉山》的詩:“水結禪林左右連,蕭蕭古木帶寒煙。共誇城外新蘭若,自是人間小洞天。僧住上方如罨畫,雨餘下土應豐年。明朝再擬同遊賞,竹裏行廚引澗泉。”詩人讚頌了美麗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表達了他關心農事的情懷。 [1] 

黃諫外交

黃諫還是一位知名的外交家,明朝曾多次派他出使安南(今越南)。他撰寫有議定迎詔坐次及卻贐等儀式的著作十多種。後被謫廣州府判,講學興文,從遊者甚眾。黃諫卒後,廣州人立亭紀念。 [1] 
參考資料
  • 1.    明朝探花 黃諫  .永登縣人民政府.2012-05-04[引用日期2014-03-12]
  • 2.    張其遵著,千載芸香,城關圖書典籍溯源[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7.05.第214頁
  • 3.    郭方忠,張克復,呂靖華主編.甘肅大辭典.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第1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