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腳漁鴞

(鴞形目漁鴞屬鴟鴞科鳥類)

鎖定
黃腳漁鴞,學名:Ketupa flavipes ,別名有黃魚鴞等,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鴞形目鴟鴞科鳥類。體型碩大(61釐米)的棕色漁鴞。具耳羽簇,眼黃,具蓬鬆的白色喉斑, 叫聲是深沉的whoo-hoo叫聲及貓樣喵叫。
黃腳漁鴞喜棲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區茂密森林的溪流畔,常到溪流邊捕食,嗜食魚類,也吃蟹、蛙、蜥蜴和雉類。晝夜活動。主要分佈在我國中部及南部大部地區,屬罕見留鳥,全球性近危物種 [1]  。中國種羣估計有小於100個繁殖對。黃腳漁鴞為古北界鳥類,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CITES附錄:Ⅱ [2] 
別    名
黃魚鴞
中文學名
黃腳漁鴞
拉丁學名
Tawny Fish Ow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今顎總目鴞形目
亞    目
鴟鴞亞目
漁鴞屬
黃腳漁鴞
分佈區域
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南部及印度支那。
CITES附錄

黃腳漁鴞外形特徵

黃腳漁鴞
黃腳漁鴞(5張)
體型碩大(61釐米)的棕色漁鴞。具耳羽簇,眼黃,具蓬鬆的白色喉斑。上體:棕黃色,具醒目的深褐色縱紋但紋上無斑。與雕鴞的區別在眼黃而 腳無被羽。與褐漁鴞區別在下體棕色明快,上體縱紋更重,叫聲也不同。 虹膜-黃色;嘴-角質黑色,蠟膜綠色;腳-偏灰。 叫聲:深沉的whoo-hoo叫聲及貓樣喵叫。

黃腳漁鴞棲息環境

喜棲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區茂密森林的溪流畔。

黃腳漁鴞生活習性

黃腳漁鴞
黃腳漁鴞(2張)
常到溪流邊捕食,嗜食魚類,也吃蟹、蛙、蜥蜴和雉類。
晝夜活動,白天也能捕食,常在枝葉茂密的大樹上停息,直到黃錯才活躍起來,受到驚擾時不輕易飛走,能發出深沉的呼呼聲,或深沉的whoo-hoo叫聲及貓樣喵叫。

黃腳漁鴞分佈範圍

黃腳漁鴞 黃腳漁鴞
分佈範圍: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南部及印度支那。
分佈狀況: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中國中部及南部大部地區從甘肅西南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安徽江蘇浙江台灣廣東的甚罕見留鳥,分佈至海拔1500米。可能也出現在西藏東南部。
主要分佈於中國的東部、中部和南部,見於浙江杭州、臨海、温州、江蘇南京,安徽,陝西南部,湖北神農架,甘肅文縣,四川萬源、城口和雷波,貴州遵義、江口以及廣東沿海和台灣。
國外見於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緬甸等地。

黃腳漁鴞種羣現狀

中國: 中國種羣估計有小於100個繁殖對。
數量不詳 [3] 
全球: 全球種羣未知,但物種在西部分佈區極為稀少或不常見,但在其它分佈區或許並非不常見,種羣處於穩定趨勢。

黃腳漁鴞保護級別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CITES附錄: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