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背小羚羊

鎖定
黃背小羚羊(學名:Cephalophus silvicultor):是偶蹄目、牛科、小羚羊屬的哺乳動物。體重45-80千克,體長115-145釐米,尾長11-18釐米。雌性體型稍大,但雄性和雌性在外觀上彼此相似。圍繞着白唇的口吻區域是淺灰色。身體皮毛顏色黑色或棕色,尾巴附近有一個黃色的三角形斑塊。兩性都有短而錐形的角,長度在8.5-21釐米之間。
棲息在茂密及遼闊的熱帶雨林、河岸森林和山區森林,它們的體型很適合生活在森林裏,其身材適合鑽入灌木叢中躲避掠食者。通常出現於林下生長茂密的森林地區。主要種子、果實、草、真菌及葉子作食物。與其他森林小羚羊物種相比,黃背小羚羊的分佈範圍最廣,遍佈中非西部,分佈範圍從幾內亞比紹向東到烏干達和蘇丹,最南到安哥拉和贊比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黃背小羚羊
拉丁學名
Cephalophus silvicultor
別    名
黃背遁羚
黃背麂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麂羚(小羚羊)亞科
小羚羊屬
黃背小羚羊
亞    種
4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Afzelius, 1815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2] 
外文名
英文 Yellow-backed Duiker
法文 Céphalophe géant, Céphalophe à dos jaune
西班牙文 Duiquero de Lomo Amarillo
德文 Gelbrückenducker, Riesenducker

黃背小羚羊形態特徵

黃背小羚羊
黃背小羚羊(12張)
黃背小羚羊是最大的森林小羚羊物種之一,在野生體重45-80千克,體長115-145釐米,尾長11-18釐米。相對於體型而言,黃背小羚羊的大腦尺寸比任何其他羚羊物種都要大。該物種的皮毛顏色是黑色或棕色的,尾巴附近有一個黃色的三角形斑塊。這個黃色斑塊通常要到大約 1個月大時才會出現,並且要到大約10個月時才會完全發育。雄性和雌性在外觀上彼此相似,儘管雌性稍大。圍繞着白唇的口吻區域是淺灰色。兩性都有短而錐形的角,長度在8.5-21釐米之間。年幼的黃背小羚羊出生時呈深棕色,側面有斑點,腹部為紅色。這些神秘的顏色幫助它們在森林中躲避捕食者。 [1] 
黃背小羚羊的每隻眼睛後面都有獨特的氣味腺。與其他羚羊物種不同,這些腺體從一組毛孔中分泌,而不是從一個單獨的大開口分泌。這些氣味腺用於標記領地邊界。黃背小羚羊的體型適應在茂密的植被中生活,身體呈拱形,前肢較短,後肢較長,以提高機動性。 [1] 

黃背小羚羊棲息環境

在黃背小羚羊分佈的大部分範圍內,它們出現在潮濕的低地和山地森林,包括原始森林和次生林、森林——稀樹草原地塊、長廊森林、灌木叢和潮濕稀樹草原林地內的孤立森林斑塊中; 也存在於種植園和農場灌木中; 在山地地區,它們佔據竹叢和陡峭的樹木繁茂的斜坡。 在安哥拉米姆博林地(miombo woodland)中記錄。 [2] 
在圈養中,黃背小羚羊不能忍受寒冷的温度。它們不能長時間暴露在7攝氏度的氣候中,但可以承受43攝氏度的温度。 [1] 

黃背小羚羊生活習性

黃背小羚羊行為

黃背小羚羊是一種不合羣的物種。它們白天以“個體形式”單獨休息——經常在倒下的樹下、茂密的灌木叢中或裸露的樹根叢狀的地方休息,並在晚上覓食。雄性和雌性共享領地並鬆散地結合交配。也曾觀察到黃背小羚羊在白蟻丘的頂峯上休息以獲得有利位置。這一點以及觀察到一些雌性角被折斷的事實表明,該物種積極捍衞領地,領地邊界也標有上頜腺。 [1] 
黃背小羚羊用眼睛前方的獨特氣味腺交流。這些上頜腺由結締組織組成,周圍有2到3個分泌層,形成無毛狹縫。這些腺體的存在會導致臉頰腫脹。小羚羊的每個蹄子後面也有氣味腺。腺體氣味被用來傳達領地邊界、生殖狀態,並作為一種鞏固社會聯繫的方式。黃背小羚羊也通過咕嚕聲和刺耳的叫聲進行交流。當受到驚嚇時,這些小羚羊會發出刺耳的哨聲,豎起背脊逃跑。 [1] 

黃背小羚羊食物

黃背小羚羊是選擇性覓食的食果動物。典型的飲食纖維含量低。澱粉快速發酵,快速通過消化道。除了水果,它們還吃葉子、種子、樹皮和芽。野外,通過對四隻黃背小羚羊的檢測,發現它們能吃掉 71.3%的果實物質和28.6%的乾重。 偶爾,這些森林羚羊會殺死和吃掉鳥類等小動物。在28.6%的乾重中,0.1%是動物物質。 [1] 
該物種專門吃掉樹上掉下來的水果,可以吃靈長類動物和其他食果動物吃得過大或過硬的水果或種子。小羚羊的頰齒專門用於咀嚼堅硬的樹皮和樹根。長而尖的舌頭和活動的嘴唇使樹葉很容易獲得和操縱。它們用自己的蹄子和鼻子在地上挖掘食物。體型巨大的黃背小羚羊迫使自己幾乎不停地覓食。 [1] 

黃背小羚羊分佈範圍

分佈於安哥拉、貝寧、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金)、剛果(布)、科特迪瓦、赤道幾內亞、加蓬、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利比里亞、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南蘇丹、多哥、烏干達和贊比亞。 [2] 
可能已滅絕:盧旺達;滅絕:岡比亞;存在不確定:乍得。 [2] 
黃背小羚羊分佈圖 黃背小羚羊分佈圖

黃背小羚羊繁殖方式

黃背小羚羊的交配對在社交上互相舔舐。這種行為也出現在母親和幼羚之間。成年小羚羊在其他成年個體的身體和腿上摩擦它們的眶前氣味腺。小羚羊伴侶還將這些氣味腺壓在一起,作為配對結合的可能標誌。人們認為雌性保衞它們與雄性共享的領地。 然而,配對責任可能是相當短暫的。 [1] 
在人工飼養下,黃背小羚羊全年每月發情一次,持續2-3 天。妊娠期大約為7個月,之後雌性會生下一隻小幼羚。 偶爾,也有2只出生。雌性每年可繁殖兩次。年輕的黃背小羚羊在森林中隱藏了1-2 周。洛杉磯動物園圈養的一頭雄性黃背小羚羊在95天后斷奶,儘管其他黃背小羚羊的記錄是在大約5個月時。雌性在9-12個月大時性成熟,而雄性在 12-18個月時性成熟。 [1] 

黃背小羚羊亞種分化

黃背小羚羊(4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黃背小羚羊短毛亞種
Cephalophus silvicultor curticeps
Grubb and Groves, 2002
2
黃背小羚羊長毛亞種
Cephalophus silvicultor longiceps
Gray, 1865
3
黃背小羚羊簇毛亞種
Cephalophus silvicultor ruficrista
Bocage, 1869
4
黃背小羚羊指名亞種
Cephalophus silvicultor silvicultor
Afzelius, 1815
[4] 

黃背小羚羊保護現狀

黃背小羚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近危(NT)。 [2]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5] 

黃背小羚羊種羣現狀

1999年檢測的黃背小羚羊分佈區域,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1-1.0只,根據這些數據得出了大約160,000個體的總量估計數,2013記錄的密度範圍為每平方公里是0.9-2.1只。物種數量趨勢普遍下降,但由於數量稀少和/或有效防止偷獵,狩獵壓力較低的一些地區除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