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逸梵

(作家張愛玲的母親)

鎖定
黃逸梵(1899.2.4-1957),1915年與李鴻章的外孫張廷重結婚。因婚姻失意,1924年赴歐留學。黃逸梵深知女子唸書的必要,竭力讓女兒接受優質的學校教育。她對藝術的興趣和天賦,傳給了女兒張愛玲。1957年,在英國倫敦去世。 [1]  [4] 
中文名
黃逸梵
別    名
黃素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9年2月4日 [4] 
逝世日期
1957年
人物關係
張愛玲張子靜的母親

目錄

黃逸梵人物生平

黃逸梵,本名黃素瓊。逸梵這個名字是她到法國後改的,因為她覺得“素瓊”這兩個字不夠浪漫。黃逸梵與張志沂結婚那年才剛滿 22 歲。之前,她也是豪門小姐。祖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人稱軍門黃翼升。黃翼升也是李鴻章的部下,曾追隨李鴻章攻打捻軍,建立了不少功勳,獲得了男爵爵位。黃翼升去世時,只有一個兒子還在世,名叫黃宗炎。黃宗炎承襲了父親的爵位,赴廣西任官。然而他婚後未有子嗣,家人只好在湖南老家給他買了一個農村女子做小妾。這位小妾就是黃逸梵的生母。但黃逸梵還未出生,黃宗炎就已經去世,給一對雙胞胎兒女留下了大量房產和金銀古董。出生之前便失去父親,幼年時又失去母親,這對黃逸梵來説,既是幸運也是不幸。幸運的是,她出生後沒有受到父親的管制,受封建思想的荼毒相對較輕;不幸的是,過度的“自由”也似乎“助長”了她的“歪風邪氣”,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積澱。這也促成了她日後過度注重自由,甚至有些冷漠的性格。16歲之前,黃逸梵的性格並不明顯,甚至曾遵守祖輩陳腐落後的規矩,纏了足。然而這個看似普通的封建女子,在嫁人之後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這個美麗又高挑的女人,舉手投足之間流露着貴族的氣息,她的五官長得頗有西方人的特點,大氣又精緻。在少女的期待中,她本應嫁給一位精神契合的丈夫,一同探討時下流行的“歐風美雨”。然而現實卻給了她的少女夢重重的一擊。 [2] 
黃逸梵的丈夫張廷重與她出生於同年。張廷重的父親張佩綸,滿腹詩書經綸是清朝末年的大名士,來自河北窮鄉僻壤的張佩綸才華卓著心懷社稷。出任參奏大臣時,敢於非議朝廷,是清流派的主要人物。曾撲的《孽海花》裏描寫,張佩綸尖利的筆將未來的岳丈李鴻章“褫去黃馬褂,拔去三眼花翎”。情節雖有誇張,但可看出張佩綸的青春意氣。中法戰爭爆發。張佩綸主戰,忌恨他的人就主張派他去。一介書生被欽差福建辦海防事宜,失敗在所難免。張佩綸因此被革職流放東北。幸有李鴻章不棄,不僅把他收羅在自己幕下,還招他為婿。後半生的張佩綸政治沒有起色,與家人在南京詩酒風流閒度餘生。單從物質上看 生活在金屋玉宇中的黃逸梵,是上海灘的貴族婦女。在黃逸梵兒子的記憶裏,母親和父親有過和諧幸福的生活:“張御史的少爺,黃軍門的小姐,二十歲結婚時是一對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男才女貌.風華正茂,有錢有閒.有兒有女。有汽車.有司機:有好幾個燒飯打雜的傭人,姐姐和我都有專屬的保姆。那時的日子,真是何等風光。”只可惜“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生活的輕曲很快就變成了哀弦。
父親張佩綸死的時候,張廷重才7歲。寡母望子成龍,背不出書要捱打下跪嚴厲裏掩藏着偏激。寡母還給他穿顏色嬌嫩的過時衣服。也是怕他穿着入時,會跟着親戚的子弟學壞了,寧可他見不得人,羞縮寒磣,一副女兒家的靦腆相。但他的母親又給妹妹穿男裝,稱她“毛少爺”而不叫“毛姐”。李家小輩不叫妹妹“表姑”而叫“表叔”。張愛玲以為“女扮男裝似是一種朦朧的女權主義”祖母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剛強,將來婚事能自己拿主意。他母親這麼做,倒確實是培養了妹妹的獨立,張廷重卻不由自主地沿着舊時大户人家少爺的路子滑下去了。他是個典型的遺少人物,雖然精通英語,也和黃逸梵一樣受過五四運動的習染,但骨子裏還是與舊時代更親近一些。他像一些遺少一樣,吃喝嫖賭,捧歌妓,吸鴉片,在外面養姨奶奶。洋場社會的惡習,他一樣不落。張廷重曾做過短期的英文秘書,之外主要靠母親留下的遺產生活。黃逸梵“雖然出身傳統世家,思想觀念卻不保守。尤其那時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她對男女不平等及舊社會的腐敗習氣更為深惡痛絕”。這個追求新生活的女子,嚮往浪漫幸福的愛情生活。生活在這樣一個陰沉發黴的家庭,黃逸梵彷彿陷在泥潭裏。女兒張愛玲看得出母親“憎恨”張家,埋怨當初説媒的時候都是為了門第葬送了她一生。
1924年張愛玲4歲28歲的黃逸梵和小姑子張茂淵去國離鄉,遠走英國。這個舉動在現代意識還只是靈光初顯的當時,是頗有些驚世駭俗的。當大多數女子還揹負着三從四德的傳統因襲,就是對婚姻不滿,也只好默默地躲暗處低泣時.叛逆者內心的痛苦和掙扎要劇烈得多。"她所奮鬥的未必是人們都理解的,她所憎惡的卻是她不得不接受的。"臨上船時黃逸梵伏在竹牀上忍不住失聲痛哭“綠衣綠裙上面釘有抽搐發光的小片子……她睡在那裏像船艙上反映的海,綠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無窮盡的顛簸悲慟。”傭人幾次催促,她像是沒有聽見。無計可施的女傭讓張愛玲去叫她,她也不理,只是哭。並不浪漫的出走,是不甘擺佈的反抗,更是無奈的逃避。
第一次出國.黃逸梵一句英文也不會説,變賣了一些古董就走了。在國外。她學會了説英文、畫油畫、做雕塑。黃逸梵出國後,張廷重的姨奶奶搬來住,從此家裏一片烏煙瘴氣。幾年後,張廷重因為身體注射了過量的嗎啡幾乎致死。他寫信給妻子,保證痛改前非,戒除鴉片,不再納妾。張廷重言之切切,黃逸梵泯滅了的希望死灰復燃。她從英國回來挽救他們的婚姻,畢竟還有兩個幼子,她不能率意任己。處在新舊夾縫時代,出走的黃逸梵一步一回頭的徘徊裏,有着太多的慘傷。黃逸梵重整旗鼓,繼續她對幸福愛情的倔強追求。那個年代,貴族女子自主追求的高度,大多也就限於有個華美的家。她把家搬到花園洋房裏,家裏變得温暖起來了,有花,有狗,有童話書,往來的是一些藴藉華美的親戚朋友。張愛玲的文章裏寫到,母親有時和一個胖伯母坐在鋼琴凳上,模仿電影裏的戀愛情節表演,有時姑姑彈琴母親伴唱,家庭裏的氣氛。是美的頂巔。可惜,這樣的生活只持續了兩年,丈夫治好病後不久又舊習復發。他不拿生活費,逼黃逸梵貼錢於家用,他想把她的錢逼光,到時候想走也走不動。一雙三寸金蓮的黃逸梵,奮力拼着想跨入新天地,前清遺少張廷重,向後拽着想沉湎在舊夢裏,夫妻兩個又開始了激烈的爭吵。
1937年,黃逸梵回國了。那年,張愛玲中學畢業。同來的,還有她的美國男友。身肩兩個孩子母親重責的女子,她的自由實在是有限的。“異端”如黃逸梵者,可以在幾經徘徊後奮力一飛,了斷和丈夫的痛苦姻緣,衝破家庭的束縛,但她無法割斷對孩子的牽念。離婚時,他們達成協議:兩個孩子跟父親生活,但可以常去看母親。孩子以後上學的事情上要徵求黃逸梵的意見。
出走後的黃逸梵,生活並不容易。因為戰爭爆發,黃逸梵送張愛玲去英國留學的打算落空了,只好讓她改去香港讀書。1939年,黃逸梵去了新加坡,大約是和她的美國男朋友一起去那裏做皮貨生意。
1946年黃逸梵回來過一次,張愛玲和姑姑、表哥去接船,黃逸梵憔悴、消瘦得令人默然。不久,她又去了英國,再也沒有回來過。
1941年底,新加坡被日軍佔領,男友死於大轟炸中,她的生意也大受影響,遭受打擊的黃逸梵一個人苦撐苦挨着。海外出遊的生活,有豪情,更多的是孤獨。她有給尼赫魯姐姐做秘書的風光,也有做縫製皮包女工的艱辛。邁出去的腳步固然跌跌撞撞,最終卻沒有收回來。1957年8月,寄居英國的黃逸梵生病,需要手術。當時在美國的張愛玲得到消息,寫信給母親,又寄了100 美元支票過去。不久,一生漂泊的黃逸梵客死他國。她給張愛玲留下了一隻箱子,裏面是她早年帶去的古董——海外流浪的那些年,她是靠變賣古董度日的,才沒有讓自己苦撐着尋來的一片自由天空坍塌。剩下的那些,她設法將它輾轉交到女兒手裏。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