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純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鎖定
中文名
黃純
畢業院校
湖南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電氣與信息工程
任職院校
湖南大學
教學職稱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黃純人物經歷

黃純學習經歷

2007年—2008年加拿大Ryerson University訪問學者
2005年獲湖南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1991年獲湖南大學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碩士學位
1988年獲湖南大學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士學位 [1] 

黃純工作經歷

1991年6月至今任教於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
主要講授課程:配電網絡及其自動化、電能質量分析與控制、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新技術、電力系統自動控制技術、嵌入式系統原理及其應用、信號處理技術。 [1] 

黃純研究方向

[1] 智能電網
[3]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
[4] 電能質量分析與控制
[5] 信號處理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 [1] 

黃純科研成果

主持科研課題20多項。近期科研課題:
[1] 智能配電網複雜電氣信號特性表徵及參量估計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在研
[2] 大型工業企業電網智能用電技術綜合集成與示範,國家863計劃項目,任務3負責人,2013-2015年
[3] 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技術研究與開發,國家863計劃項目,任務4負責人,2012-2014年
[4] 暫態電能質量擾動檢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負責人,2010-2012年
[5] 暫態電能質量檢測與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2010-2012年
[6] 數字化變電站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研製,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子項3負責人,2010-1011年
[7] 輸電線路自適應重合閘技術研究,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項目,負責人,2013-2014年
[8] 基於故障錄波信息的繼電保護動作特性分析系統,湖南省電力公司科技項目,負責人,2010-2012年
[9] 二次專業巡視系統開發,湖南省電力公司科技項目,合作方負責人,在研
[10] 配電網單相接地故障定位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項目,合作方負責人,在研
[11] 智能型預裝式地埋變電站的研發及產業化,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首席專家,在研 [1] 

黃純學術成果

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SCI/EI收錄70餘篇次。2015年以來以第1作者或通信作者發表的被SCI/EI收錄的論文如下:
[1] Penghui Liu, Chun Huang. Detecting single-phase-to-ground fault event and identifying faulty feeder in neutral ineffectively grounded distribution system.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2018, IEEE Early Access Articles (DOI: 10.1109/ TPWRD.2017.2788047)
[2] Tang Tao, Huang Chun, Li Zhenxing, et al. Identifying faulty feeder for single-phase high impedance fault in resonant grounding distribution system[J]. energies, 2018, Accepted.
[3] Penghui Liu, Chun Huang. A digital scheme to minimize the influence of transformer magnetizing inrush or CT saturation on line protection[J].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 2018, 101: 394-402
[4] Tang Tao, Huang Chun, Leng Hua, et al. Single-phase high impedance fault protection for low resistance grounded distribution network.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2018, 12(10): 2462-2470
[5] Chun Huang, Tao Tang, Yaqun Jiang, et al. Faulty Feeder detection by adjusting the compensation degree of arc-suppression-coil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2018, 12(4): 807-814
[6] Xunhua Luo, Chun Huang, Yaqun Jiang, et al. An adaptive three-phase reclosure scheme for shunt reactor-compensated transmission line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current spectrum.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 2018, 158: 184-194
[7] 劉潔波,黃純,江亞羣,等. 基於強跟蹤泰勒-卡爾曼濾波器的動態相量估計算法,電工技術學報,2018,33(12): 433-441
[8] 黃純,劉潔波,江亞羣,等. 考慮衰減直流的動態相量強跟蹤測量算法. 電力系統自動化,2018,42(11): 136-142
[9] Chun Huang, Xing Xie, Hui Jiang. Dynamic phasor estimation through DSTKF under transient conditions[J]. IEEE Tra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17, 66(11): 2929-2936
[10] Xunhua Luo, Chun Huang, Yaqun Jiang, et al. Adaptive single-phase reclosure scheme for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shunt reactors based on current inner product.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2017, 11(7): 1770-1776
[11] 黃純,劉鵬輝,江亞羣,等. 基於動態時間彎曲距離的主動配電網饋線差動保護,電工技術學報,2017,32(6): 240-247
[12] 羅勳華,黃純,江亞羣,等. 基於電壓內積的帶並聯電抗器輸電線路單相自適應重合閘,電工技術學報,2017,32(11): 17-25
[13] 鄒培源,黃純. 基於模糊控制的改進滑模頻率偏移孤島檢測方法,電網技術,2017,41(2): 574-580
[14] Xunhua Luo, Chun Huang, Yaqun Jiang. Improved digital algorithm for adaptive reclosing for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shunt reactors.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2016, 10(9): 2066-2070
[15] 湯濤,黃純,江亞羣,等. 基於饋線零序阻抗特性的諧振接地故障選線方法,電工技術學報,2016,31(20): 192-201
[16] 羅勳華,黃純,潘志敏,等. 基於序分量無功功率的單相自適應重合閘,電工技術學報,2016,31(11): 149-156
[17] 湯濤,黃純,江亞羣,等. 基於高低頻段暫態信號相關分析的諧振接地故障選線方法,電力系統自動化,2016,40(16): 105-111
[18] 劉鵬輝,黃純. 基於動態時間彎曲距離的小電流接地故障區段定位方法,電網技術,2016,40(3): 952-957
[19] 鄒培源,黃純,江輝,等. 基於全相位譜細化與校正的諧波和間諧波測量方法,電網技術,2016,40(8): 2496-2502
[20] 張磊,黃純,江亞羣,等. 應用HS改進原子分解的電能質量擾動辨識分析. 電網技術,2015,39(1): 195-201
[21] 袁修廣,黃純,張磊,等. 計及微網孤島運行方式的配電網可靠性評估,電網技術,2015, 39(3): 690-697
[22] 劉鵬輝,黃純,江亞羣,等. 基於峭度係數的變壓器勵磁湧流識別方法. 電網技術,2015,39(7): 2023-2028
[23] 羅勳華,黃純,戴永梁,等.輸電線路瞬時性故障的恢復電壓直流偏移特性研究.電力自動化設備,2015,35(1): 107-111
[24] Hongyun Lv, Chun Huang. Method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single-phase ground fault line selection based on relative entropy of discrete orthogonal S-transform energy.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2015, pp 245-25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