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洋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鎖定
黃洋,男,1965年3月生,漢族,籍貫湖北京山,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1991年10月參加工作,2005年12月加入農工黨。
現任農工黨上海市委委員、復旦大學委員會副主委、復旦大學邯鄲分委會主委,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3] 
中文名
黃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5年3月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學士)
倫敦大學(博士)
代表作品
古代希臘土地制度研究
世界文化史
希臘史研究入門
教學職稱
教授
籍    貫
湖北京山
政治面貌
農工黨黨員

黃洋人物經歷

1982年,入復旦大學歷史系讀本科。
1985年,由復旦派遣赴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代文明史試辦班學習。
1986年獲復旦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
1991年獲倫敦大學古典學博士學位。
1991-2009年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任教,1999年晉升教授。
2009-2012年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010-2012年任北京大學西方古典學中心首任主任。
2013年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015年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兼旅遊學系)系主任。 [1] 

黃洋學術訪問

1999-2000,伊利諾依大學Freeman Fellow
2004/7—8,德國埃森高級人文研究院(Kulturwissenschaftliches Institut, Essen)訪問研究
2004/11—12,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sur Sciences Sociales)及路易·謝和耐研究中心(Centre Louis Gernet)訪問研究
2007-2008,富布賴特訪問學者(哈佛大學古典學系)
2013-2014,哈佛大學希臘研究中心研究員及訪問學者
2015/3—4,巴黎高師客座教授
2017/4—6,法國巴黎高等研究所(Institut d’Études Avancées)研究員 [1] 

黃洋主講課程

本科:“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古典文明研究”、“古希臘文明研究”、“古希臘語”、“希臘羅馬史”。
研究生:“古典文明史討論班”、“古希臘語”、“基礎拉丁語”。

黃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希臘史。 [2] 

黃洋獲得榮譽

2000,教育部首屆“青年教師獎”。

黃洋學術成果

黃洋著作

1、《古代希臘政治與社會初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2、《古代希臘土地制度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黃洋教材

1、《希臘史研究入門》(與晏紹祥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世界古代中世紀史》(與趙立行、金壽福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洋譯作

1、《古代經濟》(作者:M. I. Finley),商務印書館2020年
2、《古代世界的政治》(作者:M. I. Finley),第二譯者,商務印書館漢譯學術名著2012年版
3、《民主政治與古典希臘》(作者:J. K. Davies),與宋可即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黃洋論文

1、“The Invention of the ‘Barbarian’ and Ethnic Identity in Early Greece and China”, in Hans Beck and Griet Vankeerberghen eds., Rulers and Ruled in Ancient Greece, Rome, and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2、《西方政治學的前史——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政治思想》,《歷史研究》2020年第1期
3、“Classical Studies in China”, in Almut-Barbara Renger and Xin Fan eds., Receptions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in East Asia, Brill, 2018
4、《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大眾與精英》,《世界歷史評論》第5期(2016年)
5、《希臘城邦政治與西方法治傳統的建立》,《經濟社會史評論》2015年第2期
6、《吳於廑先生與古希臘羅馬史研究》,載《吳於廑學術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
7、《摩西·芬利與古代經濟史研究》,《世界歷史》2013年第5期
8、《“雅典革命論”與古典雅典政制的建構》,《歷史研究》2012年第5期
9、《希臘羅馬的城邦政體及其理論》,載王紹光主編:《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三聯書店2012年
10、“Perceiving the Nomadic Other: A Note on Herodotus’ Scythians and Sima Qian’s Xiongnu”, in Andreas Heil, Matthias and Jochen Sauer (eds.) Noctes Sinenses: Festschrift für Fritz-Heiner Mutschler zum 65. Geburtstag, Heidelberg: Universitätsverlag Winter, 2011
11、“Invention of Barbarian and Emergence of Orientalism: Classical Greec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美國), volume 37 (NO. 4, 2010)
12、《古代希臘的城邦與宗教——以雅典為個案的研究》,《北大學報》2010年第6期
13、《邁錫尼文明、“黑暗時代”與希臘城邦的興起》,《世界歷史》2010年第3期
14、《古代世界的共和主義》,《史學集刊》2010年第3期
15、《古典希臘理想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Hellenism》,《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16、Huang Yang and Fritz-Heiner Mutschler, ”Rome and the Surrounding World 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from the Late Third Century BC to the Early First Century AD”, in Fritz-Heiner Mutschler and Achim Mittag (eds.), Conceiving the Empire: China and Rome Compar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希羅多德:歷史學的開創與異域文明的話語》,《世界歷史》2008年第4期
18、《古代與現代的民主政治》,《史林》2007年第3期
19、《修昔底德的理性歷史建構》,《歷史教學》2007年第6期
20、”Orientalism in the Ancient World: Greek and Roman Images of the Orient from Homer to Virgil”,《地中海研究所紀要》第5號(早稻田大學地中海研究所,2007年3月)
21、《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東方”想像》,《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2、《布克哈特和他的文化史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23、《自由農、土地所有制與希臘羅馬城邦社會》,《年度學術2006:農村與城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4、《尼采與古典學研究》,《新史學》第一輯,大象出版社2003年
25、《民主政治誕生2500週年?——當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
26、《希臘城邦的公共空間與政治文化》,《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
27、”Teaching Athenian Democracy in China today”, The Classical Journal 96.2 (2000-01)
28、《從同性戀透視古代希臘社會》,《世界歷史》,1998年第5期
29、《試論荷馬社會的性質與早期希臘國家的形成》,《世界歷史》1997年第4期
30、《希臘城邦社會的農業特徵》,《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31、《西方文化中的自由觀念與古代希臘的奴隸制度》,《江漢論壇》,1995年第2期
32、《古代希臘土地私有制的確立與城邦制度的形成》,《復旦學報》,1995年第1期
33、《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綜合研究—對所謂“黑暗時代”的挑戰》,《世界歷史》,1994年第4期
34、《雅典民主政治新論》,《世界歷史》,1994年第1期
35、”Athenian democracy: some problems in recent studies”,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5 (1990) (國內刊物)

黃洋學術隨筆

1、《全球史的陷阱》,《光明日報》2006年3月18日。
2、《古代文明研究的現代意義》,《文匯報》2005年8月7日。
3、《羅馬帝國早期的“造型藝術”與皇帝權威》,《文匯報》2004年6月13日。
4、《英雄主義無可挽回的失落》,《萬象》2004年第9期,1-13頁。
5、《古典學家尼采》,《萬象》2003年第10-11期,79-87頁。
6、《“埃及豔后”的美麗神話與真實故事》,《萬象》2001年第11期,50-65頁。
7、《雅典憑什麼判蘇格拉底死刑》,《萬象》2001年第3期,15-24頁。
8、《Y2K與1000年》,《萬象》2000年第1期,1-11頁。
9、《歷史的尺度》,《讀書》1999年第11期,38—43頁。
10、《追溯“市民社會”的歷史淵源》,《讀書》1997年第5期,133—40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