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帝陵

(北京平谷黃帝陵)

鎖定
平谷黃帝陵位於北京市平谷區山東莊鎮山東莊村西廟山上。這裏北依漁子山羣峯,南對盤山,西鄰西漢平谷古城,山上有大冢,世傳為軒轅黃帝陵,俗稱軒轅台
中文名
黃帝陵
所屬年代
明英宗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
出土地點
北京市平谷區山東莊鎮山東莊村西廟山上
發展歷史
黃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初期形式地圖 。少典與附寶之子,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成書於明英宗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由李賢等人修編的《大明一統志》記載:“漁子山,在平谷縣東北一十里,上有大冢,雲軒轅黃帝陵也。唐陳子昂詩‘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疑即為此山,下有軒轅廟見存。”明人蔣一葵所撰《長安客話》記載:“黃帝陵:世傳黃帝陵在漁子山,今平谷縣東北十五里,岡阜窿然,形如大冢,即漁子山也,其下舊有軒轅廟雲。”清人孫承澤在《天府廣記·陵園》中述:“北京東北平谷區境內漁子山有大冢,俗稱‘軒轅台’,祖傳為黃帝陵,舊有廟,今圮。黃帝都冀,故其陵在冀境內。舊雲在橋山,又曰在寧州,非也。”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張朝琮修的《薊州志》記載:“峨嵋山南十五里至漁子山,其山在平谷縣東北十五里,岡阜窿然,形似大冢,相傳為黃帝陵,山下有軒轅廟。漢武帝元封二年北巡朔方,還祭黃帝冢即此處。”1934年編修的《平谷縣志·地理志·名勝》記載:“縣治東北山東莊之西有山,岡阜窿然,形如大冢,相傳為軒轅墳,然無實錄可稽,真贗莫辨。上有軒轅廟,亦不知建自何代。廟內碑文引唐陳子昂軒轅台詩‘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想廣成子,遺蹟白雲隈’以證其處。又《禮記·樂記》記載:‘封黃帝之後於薊’。為此,則傳非無因耳。”
此外,《大清一統志》、《畿輔通志》、《日下舊聞考》、《光緒順天府志》、《帝京景物略》等古籍,都有黃帝陵在平谷區漁子山的記載。
軒轅廟位於山東莊村西山嶽之頂,建於漢代,經歷代修葺,到民國期間尚存,後毀於上個世紀40年代末,現僅存《重修軒轅廟記》殘碑。1993年考古發掘,在廟址最下端文化層,發現漢代繩紋灰板瓦殘片、夾蚌殼粉的繩紋紅陶陶片及一枚銅箭頭,它表明,至遲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廟山之上已經有了用板瓦鋪頂的殿堂類建築,也意味着,這座黃帝廟的始建年代最晚可以上溯到漢代。
平谷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以上宅文化為代表。1984年發現的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六七千年,主要分佈於北京地區東部泃河流域,是一種代表獨特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平谷劉家河商墓銅器上鑄刻的黃帝“天黿”氏族徽銘文,亦透露出黃帝族裔曾生活於平谷地區的信息。
平谷當地百姓將黃帝稱為軒黃爺,流傳着許多關於軒黃爺的美麗故事。同時,北京周邊還有許多關於黃帝的遺址和遺蹟:阪泉之戰的古戰場延慶張山營;黃帝“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在河北留下涿鹿黃帝城、黃帝泉、蚩尤寨、“三祖堂”等大量古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