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埔四凶

鎖定
黃埔四凶,是被黃埔軍校右派分子攻擊的左派著名的四位幹部和教官,即鄧演達惲代英高語罕張治中
中文名
黃埔四凶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人    物
鄧演達惲代英高語罕和張治中
歸    屬
左派

黃埔四凶鄧演達

鄧演達
鄧演達(2張)
鄧演達(1895年3月1日-1931年11月29日),字擇生,1895年生於廣東惠陽永湖鄉(今惠州市惠城區三棟鎮),原籍廣東程鄉縣丙村鎮(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
1909年入廣東陸軍小學,曾參加辛亥革命。1919年保定軍校畢業。1920年後,歷任粵軍第一師參謀兼獨立營營長、第三團團長。曾兩次率兵討伐陳炯明叛軍,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嘉許。
1924年5月任黃埔軍校訓練部副主任,後任黃埔軍校教育長。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同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隨軍北伐。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主席團成員和中央農民部部長等。1927年“四一二政變”爆發後曾著文譴責蔣介石汪精衞,並與宋慶齡等展開反蔣活動。
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處決於南京麟麒門外沙子崗,年36歲。 [1] 

黃埔四凶惲代英

惲代英(1895-1931) 男,漢族,原籍江蘇省武進縣,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共黨員。
惲代英
惲代英(2張)
惲代英學生時代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創辦利羣書社,後又創辦共存社,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任上海大學教授。同年被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執委會候補委員、宣傳部部長,創辦和主編《中國青年》。1924年惲代英從事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工作。1925年參與領導五卅運動。1926年5月被黨派到黃埔軍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和中共黨團幹事,被蔣介石等認為是“黃埔四凶”之一。1927年1月到武漢,主持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工作,任政治總教官。同蔣介石、汪精衞背叛革命的行徑進行堅決鬥爭。7月,任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組織和發動南昌起義。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秘書長。1928年6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等職,曾主編中央機關刊物《紅旗》。曾任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1930年先後調任中共滬中、滬東區委書記。同年5月6日,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始終堅貞不屈。1931年4月29日,英勇就義於南京,年僅36歲。 [2] 

黃埔四凶高語罕

高語罕(1888-1948),原籍安徽壽縣正陽關人,中共早期黨員,政治家和教育家。其父為塾師,通漢學,故語罕有較深的文字功力。
高語罕曾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1907年回安慶,秘密參加1908年熊成基起義,並追隨革命黨人韓衍從事反清活動。辛亥革命後,執教於韓衍的青年軍,後避難青島。1914年流落上海,在《神州日報》上發表《青年軍講義疏箋》宣傳革命並紀念韓衍,出版辛亥革命個人回憶錄《百花亭畔》。在上海,與陳獨秀建立親密關係,成為陳的忠實追隨者。1915年秋,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為《新青年》),高在刊上發表一系列文章。
1916年秋,經劉希平推薦和安徽省立五中校長潘光祖聘請,高前來蕪湖任五中學監兼英文教員,協助劉希平主持全校教務,倡導民主,宣傳進步思想。1917年秋,“五中學生自治會”成立,為安徽最早的學生自治組織。1918年,在高的支持下,五中學生蔣光慈成立反封建反暴政的無政府主義團體--“安社”,出版《自由之花》刊物。1919年,在“五·四”運動中,高語罕領導籌建蕪湖學生聯合會,組織學生遊行等,被譽為蕪湖學聯的軍師和靈魂,因而受到地方當權者的忌恨。
1920年,高被迫離蕪赴滬與陳獨秀共事革命活動。夏,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旋往北京,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最早的50名黨員之一。冬,高語罕重新受聘返蕪在省立五中繼任學監,有計劃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和組織工人運動。年底,修訂1917年在蕪兼辦平民學校和商業學校時編寫的教材--《白話書信》,1921年,由滬亞東書館出版,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成為安徽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入。組織“蕪湖學社”(多為知識分子),出版《蕪湖》半月刊,指導蕪湖學聯與工人聯繫,開辦工人夜校,進行革命教育。1922年,策動蕪湖黃包車工人大罷工,組織安徽省第一個勞工組織“蕪湖勞工會”。同年,領導驅逐安徽省長李兆珍運動,追使安徽軍閥作出讓步。8月,與鄭太樸、章伯鈞等被派往德國官費留學,就讀於哥廷根大學,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1925年,由德國回到北京,會見李大釗,隨後與朱藴山赴滬,分別在上海大學任教,參與國共合作。8月來蕪,在蕪湖青年團的基礎上幫助建立中共蕪湖特支,物色五名進步青年赴俄國中山大學留學。11月,高語罕由安徽方面推派與朱藴山赴廣州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教授政治學概論。出席1926年1月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是共產黨派在國民黨內的黨團書記。在會上抨擊國民黨右派勢力,蔣介石很惱怒,罵高為“段祺瑞”。“四·-二”反革命政變後,高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前敵委員會委員。
在中共內部,高語罕與陳獨秀的政治觀點一致。八·七會議後,陳在中共黨內被解除職務。1929年,高與陳獨秀、尹寬等同時被開除出黨,從此,高在政治上消沉。1937年後他陪伴陳獨秀住於四川江津,直到1942年陳獨秀去世後才遷往成都,與張恨水、張慧釗等人賣文為生,撰寫長篇回憶錄《九死一生記》。1945年,抗戰勝利後,來到南京。1948年病故,原蕪湖二農學生王持華等,葬高的遺體於南京南門外花神廟旁,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題寫了墓碑。 [3] 

黃埔四凶張治中

張治中
張治中(3張)
張治中(1890~1969)愛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領導人之一。原名本堯,字文白。生於1890年10月27日(清光緒十六年九月十四)。安徽巢縣(今巢湖市)人。其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手工業者。張治中六歲入塾,讀書十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在揚州參加反清起義。1912年進入陸軍第二預備學堂。1916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廣東參加護法運動。歷任駐粵滇軍連長、營長、駐粵桂軍總部參謀、師參謀長和桂軍軍校參謀長等職。1924年初,對孫中山確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擁護。6月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長、軍團團長,同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參謀長,廣州衞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與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惲代英密切合作,結成深厚友誼。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處處長、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育長等職。後曾一度到歐美進行考察。1928年7月後歷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同時兼任教導第二師師長,參加蔣介石對馮玉祥、閻錫山等的戰爭。1932年1月兼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軍以沉重打擊。1933年12月任國民黨第四軍總指揮,率軍入閩,參與圍攻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他主張和平解決。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令,參加上海”八·一三”抗戰。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0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1941年皖南事變後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在國民黨六大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黨政府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營救過被盛世才囚禁於新疆的一批共產黨員回延安。他曾多次代表國民黨去延安同共產黨談判。1946年1月代表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1949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談判,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此協定遭國民黨政府拒絕後,他毅然留在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同年9月,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張治中回憶錄》等。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