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卓如

鎖定
黃卓如(1891~1973),又名鶴笙,清歸善縣(今惠陽市)鎮隆高田村人,歷任廣東省土改第三分團龍川縣土改隊組長、惠陽縣土改隊副中隊長、中共惠州鎮委委員兼民政科副科長。
中文名
黃卓如
別    名
鶴笙
出生日期
1891年
黃卓如(1891~1973),又名鶴笙,清歸善縣(今惠陽市)鎮隆高田村人。青少年時期在家鄉私塾讀書。1916年(民國5年)在鎮隆塘肚村學堂任教,次年考入廣州警察學校,1918年任廣州小北街道警察,1919年任廣東省港澳調查處文書。五四運動爆發後,與在廣州求學的愛國青年張仲鳴、楊植棠等一起回鄉開展反帝愛國活動,發動仰岱、光裕、文富等學堂師生上街遊行示威,宣傳抵制日貨。1920年初,在四大半圍新村學校任教,組織農民夜校,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的罪惡。8月赴廣州參加粵軍,任兵站運輸員。1921年12月,入廣東宣傳員養成所學習,由羅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惠州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此後,便在中山、石岐、惠陽、博羅等地組織農軍。
1924年受中共廣東區委派遣,與惠陽籍共產黨員羅俊、羅克仁、何聰等回家鄉開展農民運動。先後在鎮隆四大半圍(高田、新村、崗頭、陂塘角等村)建立農會,培養農運骨幹。1925年2月,任惠陽縣農民自衞軍(11月改稱為惠陽縣義勇軍)指揮。與羅克仁、餘子光、羅志利、温毓明等人在潼湖、甲子埗、鎮隆、新圩、橫瀝等鄉村建立近百個農會。組織農民自衞軍,打擊地主武裝民團,開展減租減息運動。1927年4月,任惠陽縣潼湖聯防辦事處(農軍)主任,率領農軍30餘人化裝進城,營救被困在惠州的中共中央特派員藍璇均,使之安全轉移到四大半圍根據地。6月16日,與藍璇均、何友逖、羅煥榮組織領導第二次平山起義。率領潼湖、平山、淡水農軍400餘人,攻打平山守敵,與敵軍一個團激戰3個多小時,未克,被迫撤退。8月,任惠陽縣臨時軍事委員會委員和工農討逆軍一團(由惠陽縣農民自衞軍改編而成)指揮。10月,任惠陽縣工農革命軍團隊副隊長,兼任中共潼湖區委委員。12月13日參與領導鎮隆暴動,率領農軍300人為暴動主力,攻打鎮隆圩,圍困大山下反動地主武裝。在各地農軍的配合下,暴動取得了勝利。
1928年3月,參加第三次平山起義。失敗後,遭國民黨當局通緝,出走香港。不久,流亡暹羅(今泰國)。1931年5月重返香港,以教書作掩護,從事黨的宣傳和情報工作。1934年冬,在前往江西蘇區途中,經過南雄縣梅嶺時與温淑海師部書記李煥珍(同鄉)相遇,經李相勸,為應付時局,在温部任文書和代庶務長。1936年8月至1937年9月,受訓於廣州燕塘軍校。後回家務農。1939年3月起,恢復業已中斷的中共組織關係,負責潼湖、高潭區民運和學生工作,在高潭區恢復和發展中共組織。1943年春,奉命赴潼湖開闢新區。黃卓如以教師身份在赤崗村辦學校和夜校,發動羣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建立中共潼湖區委。1944年5月,又遭國民黨當局通緝,便轉移到東江縱隊鐵東大隊,參加攻打東莞低湧和高埗偽軍李潮、劉發如等部的戰鬥。
1945年春,黃卓如三進潼湖,擴大武裝力量,打擊和牽制敵人,策動白旗頭目、“東江自衞隊司令”黃松於6月12日率部起義,脱離國民黨,投靠東縱二支隊。該部經整訓後,改編為二支隊第八大隊,黃卓如任大隊長。4月,任中共路東新五區區委書記。1946年2月奉命赴香港,負責聯絡工作。東縱北撤山東後,又與黨組織失去聯繫。
1947年2月,回到坪山,由曾健、潘崇恢復了他的黨組織關係,並指派他在潼湖、甲子、鎮隆負責組織武工隊,任武工隊隊長、政治特派員。1949年(民國38年)5月,任潼湖區區長。10月惠州解放,任惠州軍管會民政組織員、惠州鎮民政科副科長。1950年後,歷任廣東省土改第三分團龍川縣土改隊組長、惠陽縣土改隊副中隊長、中共惠州鎮委委員兼民政科副科長。1953年4月調惠陽縣工作,1957年任廣州紅旗街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衝擊。1973年6月3日病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