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化現象

鎖定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葉綠素,但能形成胡蘿蔔素,導致葉子發黃,稱為黃化現象。
中文名
黃化現象
外文名
etiolation [1] 
別    名
暗形態建成 [1] 
描述物種
植物
形成條件
黑暗中
形成原因
不能合成葉綠素

目錄

黃化現象定義

多數植物在黑暗中生長時呈現黃色和其他變態特徵的現象。

黃化現象原理

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葉綠素,顯現出類胡蘿蔔素的黃色;節間伸長很快;葉片不能充分展開和生長;根系、維管束和機械組織不發達。雙子葉植物的黃化幼苗胚軸頂端彎曲成鈎狀,頂芽展開很慢,子葉不膨大。禾穀類植物的黃化幼苗胚軸伸長,葉片捲起成筒狀而不展開。此外,如馬鈴薯塊莖中長出的幼芽,在暗中生長時也呈現黃化現象。黃化現象在被子植物中廣泛存在,在苔蘚植物裸子植物中不明顯。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9張)
在黃化幼苗的葉肉細胞中,存在着很小的無色質體──原質體。原質體在照光後葉綠素才開始形成和累積,併發育成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很弱的光就能消除幼苗的黃化現象,使葉片展開並變綠,恢復正常生長。這種作用通過光敏素發生,與光合作用通過葉綠素進行完全不同(見光形態發生)。

黃化現象意義

黃化現象是植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當種子或其他延存器官在無光的土層下萌發時,可使貯存量有限的有機營養物質最有效地用於胚軸或莖的伸長,保證幼苗出土見光。人們常用遮光的方法生產黃化幼苗作為食品,如韭黃、蒜黃和豆芽等,因纖維素少而柔嫩可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