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江型銅鼓

鎖定
麻江型銅鼓是以貴州省麻江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時值12世紀南宋初年到19世紀清代晚期。廣泛流行於兩廣、滇、黔、川、湘、海南等省區。
中文名
麻江型銅鼓
時    期
12世紀南宋初年到19世紀清代晚期
流行地域
兩廣、滇、黔、川、湘、海南等省
描    述
鼓型矮小、數量最多

目錄

麻江型銅鼓簡介

麻江型銅鼓以貴州麻江出土銅鼓為代表而得名,是遵義型銅鼓的後繼形式。其特點是鼓形矮扁,胸、腰、足三段無明顯分界,而在鼓腰處起一道凸稜將鼓身分為上下兩段;主要花紋有遊旗、符錄、十二生肖、人物、花草、吉祥語和紀年銘文等,受漢文化影響比較明顯。其鑄造年代為南宋至清代末期(公元12世紀至公元19世紀),當代壯、瑤、苗、侗、水、布依等民族仍在使用此型銅鼓。此型銅鼓分佈於我國南方廣大地區至越南北部,現存數量最多,其中廣西西北部少數民族羣眾的收藏多達一千餘面。 [1] 
麻江型銅鼓,鼓型矮小、數量最多。常見者通高26釐米~30釐米、面徑45釐米~50釐米、鼓 底口徑46釐米~51釐米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裏,珍藏麻江型銅鼓多面,其中一面銅 鼓,通高28釐米、面徑和底徑均為49. 7釐米,鼓面中心為十二芒,鼓面和周身有多種紋飾。此鼓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 》大型畫冊中。該館收藏的一面最小銅鼓,高12釐米、面徑18.5釐米、底徑21釐米,兩側有雙耳,中心太陽紋為八芒,鼓面飾有四圈線紋和兩圈乳釘紋。
這種銅鼓的重要特徵是體型扁矮,鼓壁較薄,發音效果好。在鼓面的同心暈圈中,鑄有十二生肖、八卦、盤龍等多種浮雕,並有“成化”、“萬曆”等漢字紀年銘文。由於鑄造工藝精湛、飾紋豐富多彩和音響效果俱佳,使銅鼓發展到顛峯階段。
麻江型銅鼓,還流傳於越南北部廣大地區。

麻江型銅鼓延伸

依據形制和紋飾特點,中國古代銅鼓劃分為八大類型:萬家壩型、西盟型、遵義型、北流型、冷水衝型、石寨山型、麻江型和靈山型。 [1] 
麻江型銅鼓 麻江型銅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