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麥稈剪貼

鎖定
麥稈剪貼,浙江省浦江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麥稈剪貼是以麥稈為原料的一種民間裝飾藝術,主要流行於浙江省浦江地區。浦江麥稈剪貼舊時曾替代刺繡被用作團扇、草帽等麥稈編結品的裝飾,後逐步發展成掛屏、台屏等陳設品的裝飾。 [1] 
2008年6月7日,麥稈剪貼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69。 [2] 
中文名
麥稈剪貼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69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浙江省浦江縣

麥稈剪貼歷史淵源

麥稈剪貼在明代末葉已在浦江縣流行。舊時作為麥稈團扇及麥稈草帽的裝飾,用之代替刺繡,後逐步發展成掛屏、台屏等,到清代已發展成獨立的特色工藝品種,一般作為婚嫁、生日、祝壽、開業、新居等禮品之用。
新中國成立後,浦江麥稈剪貼得到飛速發展,1956年,浦江麥稈剪貼開始規模生產並出口國外。1972年,浦江工藝廠推陳出新,改變傳統平貼剪法,採用平面、立體和半立體相結合的製作方法,麥稈不僅可以貼在紙和絲綢上,也可貼在竹編工藝品上,既能觀賞,又實用。題材從花卉發展到鳥獸、蟲魚、人物、風景等。麥稈剪貼熔繪畫、雕塑、剪貼於一爐,加上詩、書、印的配合,更加出神人化。1978年,浦江麥稈剪貼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人民畫報》專題介紹了浦江麥稈剪貼畫的風格特點。
20世紀80年代,浦江創作的賀年片、書籤、信插、日曆、日曆牌、台屏、大小掛壁、立地屏風,以及各種動植物型禮品盒、罐、花瓶等23件麥稈剪貼作品在中國工藝展覽會上展出,被國外人士譽為“迷人的藝術”。
浦江麥稈剪貼工藝在20世紀80年代前後達到發展高峯,浦江縣共有20餘家麥稈剪貼工藝廠,從業人員達千餘人,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台地區。1982年,浦江工藝美術公司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雲花牌》麥稈剪貼,使浦江麥稈剪貼進一步得到創新,色彩發展成本色、彩色、水墨色三大類,形制拓展為書籤、掛件、鏡框、屏風、大型掛屏等上百種系列樣式,形成色彩與形式多樣化、產品系列化的新局面。 [4] 

麥稈剪貼文化特徵

麥稈剪貼
麥稈剪貼(5張)
浦江麥稈剪貼的色彩與形制的多樣化意味着其工藝特徵非常豐富。一是突出的自然質感,浦江麥稈剪貼是由特種大麥稈製作而成,它比一般麥稈更具有光潔度。因此,浦江麥稈剪貼利用特種麥稈本身的光澤,使花卉、動物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二是超然的造型理念,浦江麥稈剪貼的造型藝術強調畫面的整體感與渾厚性,強調線條在心理意識上的準確,達到色彩上的逼真與形態上的神似;這種對事物理想化的造型,既符合藝術創造要求,又尊重自然,從而突破自然,服從於視覺的觀感,服從於大眾的審美觀,從而突破平凡的藝術風格,最終達到藝術的昇華。三是強烈的裝飾效果,浦江麥稈剪貼在形式上熔繪畫、剪紙、雕塑等於一爐,在意象上配以詩、書、印,對作品進行高度複雜而又充分合理的組合裝飾。同時,運用各種特殊材料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襯托,如用金絲鑲邊、玻璃珠做眼睛,使作品金碧輝煌,更加出神入化,充分展示出民間藝術家們對裝飾意象的藝術感悟和靈性。 [6] 

麥稈剪貼製作工序

主體用料講究,為精選特種大麥稈,內在品質和外在觀感都獨具一格。貼畫用的麥稈一般選用大麥稈的第一、二節。剪下來後未經處理的麥稈叫麥稈管,用來貼畫前要經過浸泡、剖刮、漂白、染色和拼接等幾道工序。首先把剪好的麥稈管放入清水中浸泡10天左右,然後把已經浸泡的麥稈管用刀剖開、刮平。再進行分層,即分成麥稈皮和麥稈肉兩層。麥稈皮颳得越平越好。麥稈皮呈條狀,稱麥稈條。再用硫黃燻蒸或露天漂白,將麥稈漂白到理想的純度。最後把刮好的麥稈條放入有染料的水上煮沸,撈出後再用清水洗淨、晾乾。麥稈剪貼除了專用的麥稈材料外,還需要輔助材料,如黏合劑、底板等。其常用的工具有筆、刀、尺、鑷子、針等。
麥稈剪貼 麥稈剪貼
麥稈剪貼製作流程複雜,一般要經過選稿析圖、描圖貼圖、剪刻和粘貼四道工序。一是選稿析圖,即根據要求選好畫稿,有創作能力的可以自己設計畫稿。選好畫稿後,對畫稿要進行認真分析比如畫面結構與顏色等。二是描圖貼圖,是用薄紙先描好整體圖,再把整體圖按粘貼順序進行分解,然後用薄紙描出分解圖。把各分解圖粘貼在剪貼材料上稱貼圖。三是剪刻,就是把粘有麥稈條的分解圖剪下來,剪刻總的要求是用刀準確、刀口光滑、線條自然。製作任何一幅麥稈剪貼,一定要先剪好各組配件,然後再粘貼。四是粘貼,粘貼的順序是先主後副,先底後表,先內後外,先遠後近。上黏膠有兩種方法,一是左手拿麥稈片,右手拿針或錐子,用針尖挑一點兒黏膠在麥稈片反面塗抹;二是將黏膠放在小玻璃片上,用鑷子夾住麥稈小片,將麥稈片反面往黏膠上輕輕一靠,再在玻璃片上擦幾下,黏膠就均勻了。 [6] 

麥稈剪貼傳承保護

麥稈剪貼傳承價值

浦江麥稈剪貼形式多樣性、品種系列化、藝術風格獨特,是中國麥稈剪貼中一種典型性的代表,它不僅是研究中國麥稈剪貼歷史文化的重要標本,更是研究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發展軌跡與流變的活化石。同時,對研究地方民俗意識與觀念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6] 

麥稈剪貼傳承狀況

現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及市場國際化的衝擊,使麥稈剪貼的市場被迫壓縮,從而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致使麥稈剪貼這一民間藝術瀕臨消亡。浦江僅有一家麥稈剪貼企業在生產,社會上僅有個別人在偶爾為之。在中國範圍看,從事麥稈剪貼工藝生產的企業約二三十家,而且由於麥稈剪貼工藝複雜,民間個體製作者更加寥若晨星。因此,麥稈剪貼工藝的瀕危狀態,在一定程度比其他工藝更加嚴重。 [5] 

麥稈剪貼傳承人物

蔣雲花,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麥稈剪貼。 [3] 

麥稈剪貼保護措施

隨着社會的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浦江政府與文化工作者蒐集浦江麥稈剪貼代表性作品進行搶救性保護,將徵集作品全部歸入浦江博物館永久性收藏。還以浦江工藝美術公司歷年麥稈剪貼樣品為基礎,籌建浦江麥稈剪貼博物館,同時,重視人才培養,根據浦江麥稈剪貼的人才狀況與藝術要求,文化部門積極與浦江工藝美術公司合作,持續進行有關藝術技能培訓活動,取得了較好成效。
為繼承、保護與弘揚麥稈剪貼這一傳統民族民間藝術,浦江麥稈剪貼藝術家壽雪渭、蔣雲花等編寫出《剪紙、剪貼》一書,使之成為省市中小學校勞技課教材。由此在傳承上從車間授徒發展到用課本與影像到課堂進行教學。 [7]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麥稈剪貼的哈爾濱市工藝美術有限責任公司入選。 [9] 

麥稈剪貼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3月,長23.8米、寬1.2米的巨幅麥稈剪貼畫《清明上河圖》展覽於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