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邁克爾·桑德爾

鎖定
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講座教授,美國人文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當代西方社羣主義(共同體主義)最著名的理論代表人物,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講席教授”之一。曾獲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哲學博士,畢業後受聘於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上世紀80年代初以其對羅爾斯正義論的批評而蜚聲西方學界。主要學術代表作有:《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1982年)、《自由主義及其批評者》(1984年)、《民主及其不足》(1996年)、《公共哲學》(2005年)、《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時代的倫理學》(2007年)等,其中大部分已被翻譯成德、法、中、日等十多種文字。
中文名
邁克爾·桑德爾
外文名
Michael J.Sandel
出生地
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
性    別
國    籍
美國
出生年月
1953年
職    稱
教授

邁克爾·桑德爾人物概覽

全名:邁克爾·桑德爾
出生:1953年03月05日
出生地: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
主要領域:政治哲學、法哲學、道德哲學
施影響於:理查德·大衞·普雷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

邁克爾·桑德爾基本資料

在中國清華大學作學術演講 在中國清華大學作學術演講
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1953年3月5日-),又譯為沈岱爾,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社羣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以其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中對羅爾斯《正義論》的批評而聞名。
桑德爾於1975年畢業於布蘭迪斯大學。後來到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學習,師從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這裏他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得到羅德獎學金
他從1980年起擔任哈佛大學本科生通識課程“正義”(Justice)的主講,到目前為止已有14000多名學生修讀了這門課程。此課程連續多年成為哈佛大學註冊人數最多的課程,2007年秋季更是有1115名學生選擇了該課,創下了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2009年秋系,哈佛大學啓動的課程公開化項目也首推了該課程。

邁克爾·桑德爾獨特的授課方式

在中國政法大學作學術演講 在中國政法大學作學術演講
邁克爾·桑德爾以蘇格拉底方式上課,1000多名學生擠滿羅馬劇場式的教室中。每一個提問,幾百隻手齊刷刷地舉起。這是看“正義課”視頻最大的震撼。從古代到現代,人們一直在問:“什麼是正確的事?”――這也是桑德爾“正義課”的副標題。
桑德爾教授有一種天賦,可以讓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易於理解,有時甚至變得很有趣,特別是當他用日常的例子來拷問我們的時候。桑德爾教授“正義課”的第一講叫《謀殺的道德面》,在第一課裏舉的案例已經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他用一些或普通或極端的例子引導學生對日常道德問題進行思索,幫助他們在面臨日常道德抉擇的時候能夠更好地運用批判性思維。桑德爾像一位催眠師,在他的引導和詰問下學生神魂顛倒地對道德進行沉思,並常被置於兩難的道德窘境中。在桑德爾的課堂上,道德問題從來不是黑白分明的,他所製造的道德窘境十分尖鋭,以至於唯一的解脱途徑就在於思考。
當然可愛的還是1000多名學生,他們的回答看似幼稚,但其實已經進入了桑德爾教授的問題世界。桑德爾與這些年輕人的對話不免讓人們想起2000年前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有評論説,他以“蘇格拉底的方式”――不斷地詰問、應答、反駁和再追問――在課堂上呈現出來,使學生通過對具體個案的辨析和爭論,來培養批評思考以及推理論説的能力。對於和學生一起討論“什麼是正義?”桑德爾説學生們把他們自己關於當前社會事務的想法和哲學家的想法聯繫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樂於閲讀那些著名的哲學家的言論,而且這也讓他們批判地思考他們和每一個人對待特定事件的道德觀和政治觀。“當我們把這些思考系統性的進行總結,就形成了一種統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可以從觀念上指導我們的公眾辯論。”
自踏上哈佛大學講台伊始,桑德爾致力於“公民教育”的通識課理念。他闡述了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一種強勁和善於思考的公民精神。在他看來,Aristotle認為公民教育不是灌輸教化,“最好的公民教育來自參與從事自治,來自於自己的公民同胞商議要做什麼樣的集體選擇。”桑德爾用整個關於正義的討論來引導我們,我們對哲學深刻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對政治、道德和我們的信念有更深入的認識。政治哲學不能解決所有的爭議,但它可以讓討論成為雙方溝通的橋樑。

邁克爾·桑德爾生平介紹

最初以為會成為政治記者 作為當今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之一,桑德爾曾經在與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劉擎教授的對話中敍述了自己的政治哲學之路。桑德爾説,他對政治哲學的興趣是由對政治的興趣而萌發的。“在我還很年輕的時候,我就格外關注媒體對總統競選的報道。讀大學的時候,我學的是政治、歷史和經濟,當時我以為我會成為一名報道政治問題的記者,或者可能會參選公職。在大學最後一年之前的那個暑假,我在華盛頓打工,做一名政治記者。那是1974年的夏天,當時‘水門事件’醜聞敗露,美國國會正在展開辯論,是否要因為尼克松的濫用權力而彈劾他。我報道了彈劾案的聽證過程,也報道了最高法院的決議案。這是一段引人入勝的經歷,讓我能近距離地觀察一個令人興奮的政治時刻。”
1975年從布蘭迪斯大學畢業後,桑德爾得到一筆獎學金,從而有機會去牛津大學讀研究生。當時他以為,他只是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來學習政治哲學,然後就會重新回到對政治和經濟更為經驗性的研究方向上去。“但是政治哲學把我迷住了。在第一個學期,記得那是1975年12月,我和幾個朋友去西班牙旅行,隨身帶了4本書:羅爾斯的《正義論》、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漢娜・阿倫特的《人類的境況》以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回到牛津的第二個學期,我選了康德的指導課。後來我繼續學習其他政治哲學家,包括霍布斯、洛克、盧梭、黑格爾、早期馬克思、亞里士多德以及斯賓諾莎。特別幸運的是,我能在查爾斯・泰勒的指導下學習。我最終在牛津度過了四年時間,完成了我的博士論文,有關羅爾斯和康德所發展的那種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對這種版本的自由主義展開了批判,這後來成為我的第一部著作《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

邁克爾·桑德爾代表作品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是邁克爾・桑德爾的成名作,憑藉這部批判羅爾斯正義論的著作,桑德爾躋身一流哲學家的行列。對於與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爭議,桑德爾也説,“爭議的關鍵不是權利是否重要,而是權利是否能夠用一種不以任何特殊善的生活觀念為前提條件的方式得到確認和證明。爭論不在於是個體的要求更為重要,還是共同體的要求更為重要,而在於支配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原則,是否能夠對該社會公民所信奉的相互競爭的道德確信和宗教確信保持中立。易言之,根本問題是,權利是否優先於善。” 因為對羅爾斯代表自由主義的批判,桑德爾就被簡單化地貼上自由主義批判者標籤。但在《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中,桑德爾提出,康德式的自由主義是建立在一種自我觀念之上的,這種自我觀念使我們無法理解某些可能並非出於選擇的道德義務和政治義務。“因此,我認為這種版本的自由主義並沒有充分考慮這樣一種情況,即我們可能部分地由某些目的和目標、歸屬和依附所構成,而它們可能產生團結或從屬的義務。對這種版本的自由主義的另一種批評與自我觀念沒有多大關係,它質疑政治對於特定之道德和宗教觀念保持中立的可能性和可欲性。”
桑德爾頭上另一個更知名的標籤是“社羣主義”代表。對於這個標籤,桑德爾會感到不安。“我之所以對這一標籤感到不安,是因為‘社羣主義’意味着這樣一種思想,即盛行於任何特定時期任何特定共同體中的價值都是正確的。‘社羣主義’意味着多數至上主義或某種道德相對主義而言,它不能正確地指稱我所要捍衞的觀點。”
《民主的不滿》
民主的不滿》是同時寫給學者和公民閲讀的。對學者而言,這本書繼續展開關於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爭論,提出一種借鑑了公民共和主義的另類版本。“但這本書也面向學術界外的公民。因為我感到,人們雖然獲得了更大的物質繁榮,卻體驗到一種共同體的失落,體驗到一種越來越嚴重的無力感。這時就會產生不滿,而這本書試圖對這種不滿予以診斷。在我看來,政治哲學不只是研究過去的思想家和思想傳統,它也與當下相關。政治哲學的目的是對那些影響我們的公共生活的思想家和思想傳統做出批判性的反思。在民主社會,要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就要介入這種反思。”
桑德爾教授的兩部代表作《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和《民主的不滿》都已在國內出版,而根據24堂“正義課”整理編撰而成的《正義:什麼是正確的事?》中文版預計年內出版。

邁克爾·桑德爾著作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1982年)
《自由主義及其批評者》(Liberalism and its Critics,1984年)
民主的不滿:美國在尋求一種公共哲學》(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1996年)
《公共哲學》(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2005年)
《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時代的倫理學》(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2007年)
《正義讀本》(Justice: A Reader,2007年)
《正義,怎樣做才正確?》(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2009年)
《金錢不能買什麼:金錢與公正的正面交鋒》(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2012年)
精英的傲慢 [1]  》(THE TYRANNY OF MERIT: Can We Find the Common Good?,202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