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麝足獸

鎖定
麝足獸(學名Moschops)意思為“小牛般的面孔”,是一種獸孔目的哺乳爬行動物。麝足獸的牙齒呈鑿子狀,看上去龐大的身軀卻藏着温柔的心。生存於2.55至2.51億年前的中二疊紀,在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滅絕。它們的化石在南非的卡魯盆地發現。
拉丁學名
Moschop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合弓綱
亞    綱
獸孔亞綱
獸孔目
麝足獸
中文名
麝足獸

麝足獸簡介

麝足獸是巨頭獸中的典型代表,生活在二疊紀乾燥的的高地上,性情温和,整日逍遙自在,餓了就吃些舌羊齒類和科達的細莖和葉子,但要提防巨鱷獸類的攻擊。它頭骨高,頭顱比較短嘴裏長有釘子一樣的牙齒,可以用來幫助撕咬植物的莖。它的肩部比腰部高許多,從脖孓到後背像長頸鹿一樣呈斜坡狀,肢體十分粗壯,腳掌比較寬闊,可以穩穩地支撐住它的笨重的身體。麝足獸屬貘頭獸類,貘頭獸類性情温順,以植物為食,體大身重,腳部十分寬闊,身體要比巨鱷獸長。巨鱷獸類是麝足獸的天敵,與貘頭獸類同屬獸孔類。它是中等大小的肉食動物,身體長約3米多,軀體肥胖,四肢粗壯,嘴裏長有鋒利的牙齒,尤其是上下頜各有兩顆長長的犬齒 [1] 

麝足獸形態特徵

麝足獸形態

麝足獸化石 麝足獸化石
它們是該年代的南非地區裏最大的動物,身體可生長至5米長。它們有巨大的身體,且為四足行走的動物。它們是草食性動物,有着短而類似豬的牙齒。它們的前肢往兩側伸展,類似現代蜥蜴;後肢則直立於身體下方,類似現代哺乳類

麝足獸頭顱

南非麝足獸的骨架模型 南非麝足獸的骨架模型
麝足獸
麝足獸(6張)
它們有厚重的頭顱,許多科學家認為這些動物藉由以頭彼此對撞來互相競爭,山羊也用同一方法競爭;雖然有些科學家認為厚重的頭顱也許是疾病的後果。如果厚重頭顱是自然演化的,那短而重的尾巴可能用來保持後重頭顱的平衡。

麝足獸生存狀況

它們在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滅絕。
它們可能是同一地區掠食性獸孔目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例如雷塞獸麗齒獸蜥代龍

麝足獸二疊紀奇特的動物

在二疊紀,盤龍目類動物和獸孔目動物是主宰大陸的優勢動物。盤龍目動物成為陸地上的優勢動物長達400萬年之久,隨着進化,從它們中演化出的獸孔目類逐漸掌握了大陸的話語權,盤龍目類逐漸消失,而獸孔目一直延續到二疊紀生物大滅絕時才逐漸消失。
盤龍目動物形態奇異,除牙齒奇異外,脊椎的髓棘加長成很長的棘刺,在背部髙高揚起,並張以皮膜,形如船帆。科學家對這個“帆”的功能曾有過各種猜測,比較合理的解釋為:它是用來調節體温的。
獸孔目動物,早先被稱為似哺乳爬行動物,在陸地生命中變得越來越“顯眼”,雖然它們沒有達到恐龍那樣的巨型身軀,但是在同時代動物中也是體型最為龐大的霸主獸孔目已經非常接近哺乳動物,四肢出現了肘向後、膝向前和肢體向下的哺乳動物姿勢,但是這些動物的腦子仍然很小,頭骨也較原始。
人們對於二疊紀獸孔目動物的大部分了解都來自出土於歐洲中部、南非卡魯和俄羅斯的化石發現。特別是卡魯化石中常常都包含着完整的骨架,因此我們可以對它們復原到很小的細節。
麝足獸是卡魯化石中最大的植食性動物之一,大約長4米。它們的尾巴比大多數最初的爬行動物都要短得多,並且有着一個典型的大型植食性動物的筒狀軀體,依靠着強健的四肢着地。它們有着厚重的頭顱。許多科學家認為這些動物藉由以彼此對撞來互相競爭。就和現在的山羊一樣。雖然有些科學家認為厚重的頭顱也許是一種疾病,比如骨質增生的後果,不過到今天也沒有定論。如果厚重頭顱是自然演化的,那短而重的尾巴可能用來保持厚重頭顱的平衡。不過由於是植食性動物,所以它們可能是同一地區其他掠食性獸孔目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 [2] 

麝足獸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羊膜動物 Amniota
綱:
合弓綱 Synapsida
目:
獸孔目 Therapsida
亞目:
恐頭獸亞目 Dinocephalia
下目:
貘頭獸下目 Tapinocephalia
科:
貘頭獸科 Tapinocephalidae
屬:
麝足獸屬 Moschops
Broom, 1911
種: 南非麝足獸Moschops capensis
Broom, 1911
參考資料
  • 1.    李全國編著,恐龍的本家,地質出版社,2000.02,第48頁
  • 2.    陳鏡宇,楚麗萍編著,恐龍探秘百科 超值全綵白金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6,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