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麒麟葉

鎖定
麒麟葉(Epipremnum pinnatum (L.) Engl.)是天南星科麒麟葉屬攀援藤本植物。株可高達8毫米;莖為圓柱形具諸多分枝,氣生根具發達皮孔,緊貼樹皮或岩石;葉為薄革質,葉寬長圓形,基部寬心形,兩側不等羽狀深裂,葉柄有膨大關節;花序梗圓柱形,基部有鞘狀鱗葉包被,佛焰苞外面綠色,內面黃色,肉穗花序圓柱形,種子呈腎形;花期4-5月 [7]  。“麒麟葉”一名始載《中國植物志》 [8] 
麒麟葉分佈於中國香港、雲南的熱帶地域、台灣、福建、廣西等省地,印度、馬來半島至菲律賓、太平洋諸島和大洋洲等地也有分佈 [9]  。稍耐旱和耐寒且忌烈日直曬,喜温暖、濕潤和廕庇的環境,適宜生長在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中 [10]  。多附生於密林中的樹上 [9]  。麒麟葉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無危(LC) [11]  。繁殖方法主要為扦插法繁殖 [12] 
麒麟葉莖葉或根可入藥,其味苦、微辛,性平。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癌、解毒消腫的功效 [8]  。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癤、毒蛇咬傷等症狀 [13]  。還可栽種於牆邊、花架、石柱等處,作為垂直綠化、點綴環境之用 [14] 
中文名
麒麟葉
拉丁學名
Epipremnum pinnatum (L.) Engl.
別    名
百宿蕉
百足藤
上樹龍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6] 
澤瀉目
天南星科
麒麟葉屬
麒麟葉
命名者及年代
(L.) Engl.,1908

麒麟葉植物學史

“麒麟葉”一名始載《中國植物志》。 [8] 

麒麟葉形態特徵

麒麟葉
麒麟葉(12張)
麒麟葉是天南星科麒麟葉屬攀援藤本植物,株可高達8毫米。攀援極高。莖圓柱形,具諸多分枝,粗壯,下部粗2.5-4釐米,多分枝;氣生根具發達的皮孔,平伸,緊貼於樹皮或岩石上。葉柄長25-40釐米,上部有長2.2釐米的膨大關節;葉鞘膜質,上達關節部位,逐漸撕裂,脱落;葉片薄革質,幼葉狹披針形或披針狀長圓形,基部淺心形,成熟葉寬的長圓形,基部寬心形,葉柄有膨大關節,沿中肋有2行星散的、有時為長達2毫米的小穿孔,葉片長40-60釐米,寬30-40釐米,兩側不等地羽狀深裂,裂片線形,基部和頂端等寬或略狹,裂彎寬5-7.5釐米,狹長漸尖,裂片上有葉片的I級側脈1-3條,II級側脈與I級側脈成極小的鋭角,後逐漸與之平行。
花序柄圓柱形,粗壯,長10-14釐米,基部有鞘狀鱗葉包被。佛焰苞外面綠色,內面黃色,長10-12釐米,漸尖。肉穗花序圓柱形,鈍,長約10釐米,粗3釐米。雌蕊具稜,長5-6毫米,頂平,柱頭無柄,線形,縱向;胚珠2-4,着生於胎座的近基部。種子腎形,稍光滑。花期4-5月。 [1]  [7]  [15] 

麒麟葉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印度、馬來半島、菲律賓、太平洋諸島和大洋洲都有分佈; [9]  在中國分佈於台灣、廣東、福建、廣西、香港、雲南的熱帶地域,在西雙版納分佈較多,昆洛公路(國道213、214線)景洪、勐海段公路兩側有少量分佈。勐海縣城郊叢林邊緣也有少量生長。在西雙版納州兩縣一市,幾乎每個鄉鎮都有麒麟葉,其中,景洪市勐養、基諾山,勐海縣布朗山、勐往,勐臘縣勐侖、瑤區等鄉鎮分佈較多。而分佈最多最廣的是勐海縣布朗山鄉;福建等省有栽培。 [1]  [3]  多附生於密林中的樹上。 [9]  附生於熱帶雨林的大樹上或巖壁上。 [1]  麒麟葉生長在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灌木林的下層、中層,特別是在山麓、河谷之中,更是有成片的分佈。 [3] 

麒麟葉生長環境

稍耐旱和耐寒且忌烈日直曬,喜温暖、濕潤和廕庇的環境,適宜生長在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中。 [10]  稍耐旱,稍耐寒,在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可以露天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 [3] 

麒麟葉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主要為扦插法繁殖。 [12] 

麒麟葉扦插

用扦插繁殖。春至夏季為適期。剪取莖段2-4節為插穗,摘除莖下部的葉片,再斜埋於土中,保持濕度,適當遮蔭,約以2-3周即可髮根成長。也可採用水插法。選取莖葉較小的枝條為插穗,插入裝有清水的玻璃杯或淺盤中,定期換水、添水,保持水質清潔,以防腐爛。 [4] 

麒麟葉組培

培養條件:①啓動培養基:MS+6-BA2毫克/升+TDZ0.2毫克/升+NAA0.2毫克/升+IBA0.5毫克/升;②增殖培養基:MS+6-BA2毫克/升+TDZ0.4毫克/升+NAA0.05毫克/升+IBA0.2毫克/升;③壯苗培養基:MS+6-BA0.2毫克/升+NAA0.1毫克/升+IBA0.1毫克/升;④生根培養基:1/2MS+6-BA0.2毫克/升+40克/升蔗糖+IBA0.1毫克/升以上培養基(除生根培養基)中均添加3%蔗糖,各加8克/升瓊脂粉,pH5.8-6。光照強度為40-50微摩爾/平方米/秒,培養温度為(25±2)℃,光照時間為12小時/天。 [5] 
啓動培養:實驗材料採自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實驗苗圃三年生盆栽麒麟葉,以4月至5月採的外植體最容易啓動。從母株上切取帶頂芽和側芽的莖段2-4釐米,在加有1%洗衣粉的洗滌液中漂洗3-5分鐘,用毛筆蘸洗衣粉水刷洗,再用流水沖洗2小時。在無菌超淨工作台上,將材料浸入70%酒精中浸泡消毒3秒,再轉入0.1%昇汞滅菌8分鐘,無菌水沖洗5次。取出後用滅菌後的紗布吸乾表面水,切去末端部分組織,放入無菌水中浸泡10分鐘,以降低褐化,再用滅菌後的濾紙吸乾,接種在培養基①中。接種24天后,基部開始膨大,頂芽最外層苞葉開始發褐乾枯,56天后基部開始形成叢生芽,有些頂芽基部也會誘導產生少量愈傷組織。側芽莖段培養46-60天后,腋芽開始萌動,60天以上才能形成叢生芽。 [5] 
增殖培養:將誘導出的叢生芽分成小塊,每塊有3-4個小芽,同時將較大的芽切去部分葉片、轉接入增殖培養基②中。30天左右芽塊增殖產生大量的叢生芽,增殖係數達5.2倍。同時,芽塊基部誘導產生的愈傷組織,在增殖繼代過程中愈傷組織體積不斷增大,並分化許多不定芽。增殖培養週期以40-60天為宜,增殖週期過長,往往導致芽生長勢弱或愈傷組織褐化死亡。 [5] 
壯苗和生根培養:將增殖的叢生芽分割,每塊3-5個芽,接種到壯苗培養基③中,每50天轉接1次,經過1-2代的培養,芽很快長高復壯,葉片很快展開,同時叢生芽還會繼續增殖。將繼代培養獲得的健壯單苗接種到生根培養基④中進行生根培養,15天后開始生根,50天后根長可達2-20釐米不等,生根數為每個芽有2-4條帶白毛棕色或綠色的根系,生根率達100%。 [5] 
移栽:選取苗高3-5釐米、健壯單苗或生根叢芽植株在培養室內散射光條件下培養2-3天,將封口膜處於半打開狀下培養2天,然後再將封口膜全部打開在温室大棚預培養2天,用清水洗淨附着的培養基,在1000倍多菌靈溶液中浸泡30秒,然後移栽至珍珠岩:蛭石:河沙(1:1:1)的混合基質中,放於遮陰棚中,每3天淋1次水,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温度為20-25℃,成活率可達95%以上。隨着叢芽不斷長大,可分出單芽獨立移植。 [5] 

麒麟葉栽培技術

栽培基質:地栽宜選用富含腐殖質的壤土。盆養可使用由腐葉、粗砂、園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質,它們的比例按體積計依次為1:1.5:1.5。 [2] 
定植方法:麒麟葉小苗多在春季進行定植。宜選地勢較高、背風向陽之地,按行距30釐米,株距30釐米挖穴,每穴栽種成形小苗一株,然後覆土壓實,澆透水即可。盆栽,麒麟葉的成形小苗多在春季進行定植,最好提前3天給它們追肥一次。可以使用中型花盆作為容器。在上盆後澆水。通常在3-4周內不宜追肥。 [2] 
管理要點:麒麟葉喜濕潤的土壤環境,稍耐旱。除施用基肥外,在夏秋二季每隔半月追施1次液體肥料,冬季低温階段應該停止追肥。麒麟葉喜疏蔭環境,忌日光直射,夏季應該為其遮蔭,冬季可以讓植株接受直射日光。保持環境適當通風有助於植株更好生長,但在空氣濕度過低的栽培地點應該注意噴水增濕。它喜温暖,不耐寒,在16-28℃的温度範圍內生長較好,越冬温度不宜低於5℃。在實際栽培中,麒麟葉會被炭疽病所危害,對於這種病害,應該採用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的方法。 [2] 

麒麟葉病蟲防治

當植株剛發病時,可以噴灑70%的託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通常能夠有效地抑制病情。它會遭到介殼蟲等有害動物的侵襲。 [2] 

麒麟葉主要價值

麒麟葉藥用

麒麟葉莖葉或根可入藥,其味苦、微辛,性平。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癌、消腫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 [1]  [8]  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目赤腫痛、風濕關節、痹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癤瘡毒、毒蛇咬傷等症狀。 [1]  [13]  還可栽種於牆邊、花架、石柱等處,作為垂直綠化、點綴環境之用。 [14] 

麒麟葉觀賞

麒麟葉葉大且形奇特,同時由於其耐陰性強,可置於室內客廳、卧室、書房和庭院中,也可盆栽置於賓館、飯店的大廳等,是流行的觀葉植物之一。其吸根攀附性強,生長較快,可作為垂直綠化材料,故適宜於作棽援植物栽培,在中國南方的大多數庭院中可讓它棽附在圍牆上、假山上和溪池旁,具有欣賞價值。 [3]  還可栽種於牆邊、花架、石柱等處,作為垂直綠化、點綴環境之用。 [14] 

麒麟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麒麟葉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無危(LC)。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