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台寺

鎖定
鹿台寺位於山西省沁水縣張村鄉馮村村北約五里的海拔1463米的鹿台山山坳裏。其所依峙的鹿台山氣勢磅礴,迤邐東南,疊嶂起伏。西起黃父黑嶺,南應舜耕歷山;北依青翠碧峯,東延精舍石樓。據《山海經》記載:鹿台其山,以台拱疊為山,雄立羣山之中。山中有鹿,常年嘶鳴,故名曰鹿台山
中文名
鹿台寺
位    置
山西省沁水縣張村鄉
海    拔
1463 m
相關記載
《山海經》

鹿台寺鹿台山位置

從鹿台山山麓的郝家山村出發,沿着石板古道向上攀登,沿途林海茫茫,檜樹雲影,曲徑通幽。行約裏,見一闊地,山花爛漫,芳草如茵。這裏是鹿台山的始祖廟遺址。由此攀登三十六級台階方可進入廟內。曾經豪華的廟宇,如今只留下隱約的台階。龍王廟、姑姑庵都不復存在。後面是僧人坐化的墓穴,墓頂有塔,墓曾被盜。現在僅有塔基和散落在亂石叢中的墓碑。
向前行50米,便是鹿台寺。萬木叢中的鹿台寺坐北朝南,一進三院四十間,廊房寬闊,中院為大佛殿,後院為千佛殿。寺廟前面寬闊平坦,下面有七眼窯洞。廝守在寺院門口的石獅飽經滄桑,滿目瘡痍。鹿台寺雖只留下古檜虯松及殘垣斷壁,依然幽靜清雅。殘缺的碑石和琉璃瓦檔昭映照着寺廟昔日的恢宏氣勢。
據《澤州府志》記載:東漢時期,兩名天竺僧人歷遊中原名山大川后來到鹿台山,發現山中巖洞內香氣四溢,芳馨濃郁,軒昂迴腸,便將所帶佛經藏於此洞,故鹿台寺又稱香巖寺。該僧在此修行數載,將藏經之處繪製成圖,帶回洛陽白馬寺留存,後返天竺。公元148年,白馬寺住持安世高法師遍讀經書,找到藏經圖,按圖索驥,親自到鹿台寺取走經書,用20多年時間翻譯成書計95部115卷。後有高僧在此修建廟宇。每年三月初三廟會,香客雲集,人如潮湧,鹿台寺遂名揚中原。
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重修鹿台寺碑記載,“鹿台寺自古有之,宋尤盛,精舍輝煌。”

鹿台寺結構

觀其四周斷崖暴露遺蹟,可見文化層堆積,厚約3米。上層為兩漢文化,下面依次為周、商、龍山及仰韶文化。遺址中文物種類繁多,有石斧、石鏃、石錛、石鐮,彩陶缽殘片、鼎足、鬲腿,骨錐、骨簪、骨鏃,銅鏡、鐵鉞、鐵鈎鑲等。省、地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曾數次考察,採集了實物標本,一致認為是一處歷史價值很高的古文化遺址。(摘自郭長敏的[1]《淇河地域文化淺談》)

鹿台寺景觀

鹿台是淇園八景之一,謂之“鹿台朝雲。”古時候,四周羣峯聳立,白雲縈環,奇石嶙峋,婀娜多婆,藤蔓菇鬱,綠竹猗猗,松柏參天,楊柳同垂,野花芬芳,桃李爭豔,蝶舞鳥鳴,魚戲蛙唱。台前卧立有幾排形似各種走獸的巨石,恬靜安然,猶如守候鹿台的衞土。台下一潭泉水。相傳古時深不可測。(一紡垂絲線放入潭中仍未到底。)池水清澈見底,面平如鏡。微風吹拂,碧波粼粼。風和日麗的早晨,彩霞滿天紫氣霏霏,雲霧繚繞,整個鹿台的樓台亭榭時隱時現,宛如海市蜃樓,恰似蓬萊仙境。

鹿台寺歷史背景

殷紂王決意在這裏築鹿台。一則固本積財,長期駕馭臣民,二則討好妲己,遊獵賞心。命姜尚監修,姜據理勸諫不受。紂怒欲殺之,姜尚逃遁,棄暗投明,輔佐周室。紂又命心腹崇候虎監工。崇候虎虔誠服從紂王旨意,興師動眾,集各地名匠,‘聚全國財寶,整整用了七年時間,一座豪華壯麗的工程才算告竣。還建造了宮廷樓榭數百間。斗拱飛檐,雕樑畫棟,富麗堂煌,豪華蓋世。殷紂王攜妲己及歌女一連飲樂三日,以示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