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鸕鷀杓

鎖定
鸕鷀杓出土於河南省偃師市杏園的一座唐墓中,腹呈八瓣狀,每瓣上皆刻有纏枝花紋。長柄微曲,柄首似鳥頭形,柄身鏨小纏枝花紋。在美國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中,還藏有兩件與此杓形狀相同的器物,皆為銀器。
中文名
鸕鷀杓
外文名
Cormorant—shaped ladle
館藏地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所屬年代
規    格
通長29釐米
功用類型
酒具
質    地

鸕鷀杓由來

這件酒杓的柄首部呈鳥頭形,應是鸕鷀頭。李白《襄陽歌》中寫道:“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台。……”元代伊士珍的《琅環記》也説,金母召羣仙宴於赤水:“坐有碧玉鸚鵡杯,白玉鸕鷀杓,杯乾則杓自挹,欲飲則杯自舉。”王琦 注:“ 楊齊賢 曰:鸕鷀,水鳥,其頸長,刻杓為之形。” 宋 辛棄疾 《驀山溪》詞:“病來止酒,辜負鸕鶿杓。” 明 徐渭 《錢王孫餉蟹》詩:“百年生死鸕鷀杓,一殼玄黃玳瑁膏。”
鸕鷀鳥,長頸,頭顱低平,長,腳在後體,故站立時猶如蹲坐姿。這件酒杓的形制頗似鸕鷀靜立狀,故稱之為“鸕鷀杓”。

鸕鷀杓挹酒作用

唐代,樽、鐺、杓、杯等是最基本的酒器種類。杓的用途,是從樽等盛酒器或温酒器中挹取酒斟注於杯中。台北故宮所藏宋人摹本《宮樂圖》中的貴婦們,就是用這種長柄的酒杓挹酒的。

鸕鷀杓等級差別

1987年陝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發掘了一座唐代壁畫墓,不僅隨葬有各類酒器,而且墓內壁畫中還繪有宴飲圖,真實地再現了長安地區中唐時期中小貴族階層歡宴暢飲的場面。
畫面中間,置一長方大案,杯盤羅列,食物豐盛,周圍九人均戴幞頭,穿長袍,分三列坐榻上,正歡宴暢飲。有的侃侃而談,有的拍手即興,有的舉物慾食,有的杯觥交碰。桌前放一大酒海,內有一酒杓,形狀頗似前邊介紹的這件鸕鷀杓。桌旁站立兩個端盤的僕童,左右兩旁各有五名旁觀者。中間有戴鳳帽拄枴杖的老人,有頭裹黑布、手持馬鞭侍立的農夫,有肩馱小孩側身觀望的婦女。一個個生動傳神,妙趣橫生。背景襯以花朵、流雲,更烘托出歡快、熱烈的氣氛。
據專家研究,此壁畫當出自民間畫匠之手,格調簡率自然,不拘繩墨。作者以近乎寫實的筆致,描繪出眾多的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是一幅珍貴的歷史風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