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通鸕鷀

鎖定
普通鸕鷀是鰹鳥目鸕鷀科鸕鷀屬鳥類,又名水老鴉、魚鷹、烏鬼、黑魚郎等。 [6-7]  體長720—900毫米,雌雄同型。通體黑色,有綠褐色金屬光澤;喙厚重,喙基和喉囊橙黃色,臉頰及喉白色;夏羽頸及頭飾具白色絲狀羽,冬羽則消失,兩脅具白色斑塊;亞成鳥深褐色,下體污白。 [8] 
普通鸕鷀分佈在北美洲、歐洲、俄羅斯、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東、亞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在中國繁殖於各地的適宜環境,大羣聚集青海湖。 [6]  棲息於面積較大且開闊的江河、湖泊和水庫中。通常成小羣活動,多時數量可達上百隻。主要以魚類和甲殼類為食。捕魚後常在水域附近開闊處或樹枝上晾曬羽毛。 [7]  繁殖期4—6月,每窩產卵3—5枚,卵為淡藍色或淡綠色,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經過親鳥約60天的餵養,幼鳥才能飛翔和離巢,3年左右性成熟。 [9] 
普通鸕鷀在中國南方是較常見的,長期以來就被人民羣眾馴養用來捕魚。由於長期大量捕捉和環境破壞,野生種羣數量已變得很稀少。 [9]  普通鸕鷀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是中國河北省重點保護鳥類。 [11] 
中文名
普通鸕鷀
拉丁學名
Phalacrocorax carbo
別    名
黑魚郎
水老鴉
魚鷹
外文名
Great Cormorant
Black Shag
Cormorant
White-breasted Cormoran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鰹鳥目
鸕鷀科
鸕鷀屬
普通鸕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6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1] 

普通鸕鷀形態特徵

普通鸕鷀
普通鸕鷀(20張)
普通鸕鷀夏羽頭、頸和羽冠黑色,具紫綠色金屬光澤,並雜有白色絲狀細羽;上體黑色;兩肩、背和翅覆羽銅褐色並具金屬光澤;羽緣暗銅藍色;尾圓形、尾羽14枚,灰黑色,羽幹基部灰白色;初級飛羽黑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灰褐色,綴綠色金屬光澤;頰、頦和上喉白色,形成一半環狀,後緣沾棕褐色;其餘下體藍黑色、綴金屬光澤、下脅有一白色塊斑。冬羽似夏羽,但頭頸無白色絲狀羽,兩脅無白斑。生殖時期腰之兩側各有一個三角形白斑。頭部及上頸部份有白色絲狀羽毛,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 [2] 
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眼周和喉側裸露皮膚黃色,上嘴黑色,嘴緣和下嘴灰白色,喉囊橙黃色,腳黑色。 [2] 
幼鳥似成鳥冬羽,但色較淡,上體多呈暗茶褐色,頭無冠羽,胸、腹中央為絲亮白色。 [2] 
鸕鷀的羽色主要為黑色面帶有紫色的金屬光澤,到了生殖季節,雄鳥頭部和頸部會長出許多白色的絲狀羽。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鋭鈎,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棲息於海濱、湖沼中。飛時頸和腳均伸直。 [2] 
大小量度:體重♂1990-2250克,♀1340-2300克;體長♂770-870毫米,♀716-836毫米;嘴峯♂64-75毫米,♀61-66毫米;翅♂318-375毫米,♀337-342毫米;尾♂185-220毫米,♀160-182毫米;跗蹠♂70-90毫米,♀61-78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注:普通鸕鷀圖冊網址 [3] 

普通鸕鷀棲息環境

棲息於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亦常停棲在岩石或樹枝上晾翼。野生鸕鷀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夏季在近水的巖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 [2] 

普通鸕鷀生活習性

普通鸕鷀遷徙

普通鸕鷀多數為留鳥,特別是在中國南方繁殖的種羣一般不遷徙;在黃河以北繁殖的種羣,冬季一般都要遷到黃河或長江以南地區越冬。春季遷到北方繁殖地的時間一般在3月末4月初,秋季一般於9月末10月初開始遷離北方繁殖地,往南方越冬地遷徙。遷徙時常集成小羣,有時亦有多達近百隻的大羣。 [2] 

普通鸕鷀習性

常成小羣活動。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頸向上伸得很直、頭微向上傾斜,潛水時首先半躍出水面、再翻身潛入水下。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腳伸向後,兩翅扇動緩慢,飛行較低,掠水面而過。休息時站在水邊岩石上或樹上,呈垂直坐立姿勢,並不時扇動兩翅。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鸕鷀在捕獵的時候,腦袋紮在水裏追蹤獵物。鸕鷀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因此,鸕鷀在海草叢生的水域主要用腳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鸕鷀就腳蹼和翅膀並用。在能見度低的水裏,鸕鷀往往採用偷偷靠近獵物的方式到達獵物身邊時,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致命一擊。這樣,無論多麼靈活的獵物也絕難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鸕鷀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只有藉助敏鋭的聽覺才能百發百中。 鸕鷀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嚥。繁殖期發出帶喉音的咕噥聲,其他時侯無聲。但羣棲時彼此間為爭奪有利位置發生糾紛時會發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聲。 [2] 

普通鸕鷀食性

以各種魚類為食。主要通過潛水捕食。潛水一般不超過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魚類達40秒,捕到魚後上到水面吞食。有時亦長時間地站立在水邊岩石上或樹上靜靜地窺視,發現獵物後再潛入水中追捕。 [2] 

普通鸕鷀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 、亞美尼亞 、澳大利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百慕大、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文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乍得、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法羅羣島、芬蘭、法國、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萊索托、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維、馬來西亞、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尼日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盧旺達、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羣島) 、斯里蘭卡、蘇丹、斯威士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夏威夷羣島) 、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1] 
引進:新加坡。產地不確定:關島。旅鳥:佛得角、聖誕島、利比里亞、列支敦士登、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諾福克島、北马里亞納羣島、巴布亞新幾內亞、塞舌爾。 [1] 
繁殖在北半球北部,越冬在繁殖地南部。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羣聚集青海湖。遷徙經中國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島及台灣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每年冬天有上萬只鸕鷀越冬,部分鳥整年留在那裏,其他地點罕見。 [2] 
普通鸕鷀分佈圖 普通鸕鷀分佈圖

普通鸕鷀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以對為單位成羣在一起營巢,到達繁殖地時對已基本形成。營巢於湖邊、河岸或沼澤地中的樹上,有時一棵樹上有近10個巢,也有在湖邊或河邊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島上營巢的。巢由枯枝和水草構成,亦喜歡利用舊巢,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修理舊巢和建築新巢。每窩產卵3-5枚,淡藍色或淡綠色,呈卵圓形、鈍卵圓形或尖卵圓形,大小為51-70毫米×34-49毫米,平均65毫米×41毫米,重42-49克,平均46克。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赤裸無羽,大約在孵出2周左右,身上才被滿絨羽,同時飛羽和尾羽開始長出。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將嘴伸入親鳥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經過親鳥約60天的餵養,幼鳥才能飛翔和離巢,3年左右性成熟。 [2] 

普通鸕鷀亞種分化

普通鸕鷀(6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普通鸕鷀指名亞種
Phalacrocorax carbo carbo
2.
普通鸕鷀日本亞種
Phalacrocorax carbo hanedae
3.
普通鸕鷀東非亞種
Phalacrocorax carbo lucidus
4.
普通鸕鷀北非亞種
Phalacrocorax carbo maroccanus
5.
普通鸕鷀澳洲亞種
Phalacrocorax carbo novaehollandiae
6.
普通鸕鷀歐亞亞種
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
[4] 

普通鸕鷀保護現狀

普通鸕鷀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普通鸕鷀種羣現狀

普通鸕鷀在中國南方是較普遍和常見的,長期以來就被人民羣眾馴養用來捕魚。由於長期大量捕捉和環境破壞,野生種羣數量已變得很稀少和不常見。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大陸見到2,031只,加上香港3,407只,台灣130只,總計越冬種羣數量為5,568只;1992年大陸273只,加上香港1,473只,台灣337只,總計越冬種羣數量為2,083只。種羣數量下降達一半以上。在整個亞洲,1990年越冬種羣數量東亞為19,305只,東南亞20只,南亞10,371只,西南亞2,505只,總計為42,201只;1992年西亞為40495只,南亞7547只,東亞2126只,亞洲總的越冬種羣數量為50,168只,種羣數量略有所增加。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023年3月25日消息,在雄安新區雄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組織開展的白洋淀春季候鳥遷徙季野生鳥類監測活動中,愛鳥護鳥志願者記錄到200餘隻野生普通鸕(lú)鷀(cí),這是在白洋淀單次記錄到野生普通鸕鷀種羣數量最大的一次。 [5] 

普通鸕鷀相關知識

鸕鷀因捕魚本領高超,快速潛泳在水中用尖端帶鈎的嘴捕捉魚類,自古就被人們馴養用來捕魚。在中國雲南、廣西、湖南等地,仍有人馴養鸕鷀捕魚。在中國東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濱,以往經常可看到狹長的小船上佇立着幾隻或十多人工訓練過的鸕鷀(俗名魚鷹、水老鴨),辛勤地勞動,幫助漁民捕魚。漁民將小船劃到魚多處,船上一排排鸕鷀離船飛出,好像一隻只野鴨,在水中游來游去,一會潛入水中,一會又浮上水面,當發現魚時潛入1-3米,最深可潛水19米,時間最長可達70秒,可稱得上鳥類中潛水冠軍,用圓錐形帶釣的嘴去捕捉那些價值低廉的小魚,或者游泳能力不強的小魚若遇到大魚時,會二三隻齊力完成,有的啄頭,有的銜尾,把它連推帶銜到船邊,以使漁民立即用網捕捉。一隻鸕鷀一年可捕魚500千克以上。 [2] 
當鸕鷀幼雛60日齡左右,就可讓其下水。100日齡後逐漸讓其跟隨成年鸕鷀學習捕魚。150日齡後就可逐漸進行正常捕魚。訓練捕魚時,需用莎草、藁草或別的草莖做成的圈環(也可用特製銅環)套上鸕鷀頸上,使其只能吞下小魚,不能吞下比較大的魚。當鸕鷀每次捕到大魚時.取下魚後應喂上1條小魚以資鼓勵,使其多下水捕魚。開始訓練也可先用很多的繩子縛在鸕鷀的腳上,繩的另一端縛在河港的岸邊,把鸕鷀放到水裏,叫鸕鷀入水捉魚,等捉到了魚, 馴練的人,口裏發出特別的叫聲,將鸕鷀叫回岸上來,再用小魚餵給它吃。吃過以後,再趕到水裏去,叫它去捕魚。 這樣天天訓練,大約經過一個月,便可用一隻小船,讓鸕鷀站在兩邊船舷上,再把船搖到一定的地方,把它趕下水去捉魚。這樣訓練一個多月,就可以完全馴服,聽漁人指揮。 [2] 
參考資料
  • 1.    Phalacrocorax carbo  .The IUCN Red List.2013-02[引用日期2013-12-10]
  • 2.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87-88
  • 3.    普通鸕鷀圖冊網址  .flickriver[引用日期2013-12-10]
  • 4.    Great Cormorant (Phalacrocorax carbo)   .IBC Bird Collection[引用日期2013-12-10]
  • 5.    驚喜!白洋淀現野生普通鸕鷀羣  .百家號.2023-03-25
  • 6.    龐世燁總編;龐世瑜,史嬌嬌主編,中國少兒百科全書 飛鳥王國,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2,第68頁
  • 7.    江西省撫州市生態攝影研究會編著,吉光鳳羽,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2019.11,第49頁
  • 8.    張志強,曾垂亮,陸奇勇編著,湖南通道玉帶河國家濕地公園鳥類監測手冊,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01,第55頁
  • 9.    趙正階編著,中國鳥類志 上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06,第88頁
  • 10.    崑山市農業委員會,崑山鳥類圖譜,古吳軒出版社,2018.09,第5頁
  • 11.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河北大學鳥類保護協會文,家住白洋淀,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河北大學出版社,2019.08,第6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