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鷓鴣斑

鎖定
鷓鴣斑,拼音zhè ɡū bān,漢語詞語香名;茶盞名,因有鷓鴣斑點的花紋,故稱;形似鷓鴣斑點的花紋。
中文名
鷓鴣斑
拼    音
zhè ɡū bān
釋    義
形似鷓鴣斑點的花紋
出    處
清異錄

目錄

鷓鴣斑解釋

1、香名。
2、盞名。因有鷓鴣斑點的花紋,故稱。
3、形似鷓鴣斑點的花紋。 [1] 

鷓鴣斑出處

刊於宋初的《清異錄》説:“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1988年建窯池墩村遺址發現一件黑釉黃兔毫盞殘器,釉面上密佈了大小不均的66個白色橢圓形斑點。鷓鴣斑盞是釉裝飾的工藝燒製而成。燒製條件要求非常高,點彩釉窯變鷓鴣斑,成為極為稀少的名貴品種。實物與照片較為罕見,雖經近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幾經仿製,終不成功,因此極顯珍貴。
鷓鴣鳥的羽毛為紫赤相間的條紋,外觀同鵪鶉、沙雞相像,胸羽白點正圓如珠,為其他鳥類所沒有。鷓鴣斑就是鷓鴣鳥其胸部遍佈白點正圓如珠的羽毛,因為這種胸部散綴圓珠白點的羽毛,正是鷓鴣所獨具的風韻。鷓鴣斑的燒成比兔毫難,因此比兔毫更名貴,從古窯址的發掘就可以看出。在建陽永吉鎮古窯址兔毫瓷片到處都是,而鷓鴣斑瓷片幾乎見不到。
建窯鷓鴣斑盞為何流傳甚少?關於建窯鷓鴣斑盞的記載最早見於陶谷。陶谷,陝西彬縣人,歷仕後晉、後漢,至後周時任吏部侍郎;宋初,轉任禮部尚書,後累加刑、户二部尚書。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12月卒,年68歲。著有《清異錄》,其中有關於建窯鷓鴣斑盞的記敍。南宋楊萬里有詩:“鷓斑碗麪雲縈字,免褐甌心雪作泓。”這樣一排列就很清楚,鷓鴣斑盞始燒的下限是970年或更早,歷經北宋一朝,直到南宋中期,建窯仍有燒製鷓鴣斑盞,其間的跨度為二百餘年。既然時間跨度這麼大,為什麼流傳至今的建窯鷓鴣斑盞卻如鳳毛麟角,十分罕見呢?原因有二:一是技術層面上的,因為建窯鷓鴣斑盞的加工工藝比較複雜,乃是在黑釉盞上先過釉,然後採用點滴鉛白成斑點狀,再入窯燒製,這樣製作的結果是效率很低,要麼温度過高鉛白融化脱落,要麼就生燒而無法附着,所以能夠完整流傳下來的鷓鴣斑盞就少之又少了。第二個原因相對起來可能更為重要,乃是文化層面上的。宋代崇尚理學,崇尚自然,崇尚清簡,建窯盞也是因此而興盛起來的。但是建窯鷓鴣斑盞則完全是人為添加裝飾,與純簡自然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即使在當時,雖然燒造的縱向時間延續很長,但是實際上真正燒製的產品卻不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