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

鎖定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辛棄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擠和打擊,兩年之內,作者走馬燈似的調遷,既無法實現其“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壯志,又苦於宦海風波的險惡,心情本已十分抑鬱;眼前又值與友人別離之際,更覺難以為懷,故有“但將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絃”之句,姑且對景痛飲以遣離愁而已。感情真實,造語質樸。換頭三句,承“風月”而來。春光明媚,翠色撲人,無奈分襟在即,則此樂景又反使人增加惜別之情。全詞篇幅雖短,但能將身世之感和離別之情置於一處抒寫,並照顧到景物的襯托,也頗見作者的藝術匠心。起韻借聚興感,直中藏曲,吐露作者對於被頻繁調動的牢騷不滿情緒。 [1] 
作品名稱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
作    者
辛棄疾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稼軒長短句
文學體裁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作品原文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歷楚山川。但將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絃
縈綠帶,點青錢,東湖春水碧連天。明朝放我東歸去,後夜相思月滿船。 [2]  [3]  [4-5]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註釋譯文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詞句註釋

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②風月:指美好景色。
③莫放:莫唱,莫奏。管絃:泛指樂器。宋歐陽修《別滁》:“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④縈(yíng)綠帶:綠水環繞似帶。
⑤點青錢:密密荷葉如青錢點綴水面。唐杜甫《漫興》:“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⑥東湖:名勝之地,在今江西南昌東南。春水碧連天:唐韋莊《菩薩蠻》:“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⑦後夜相思月滿船:宋張孝祥《鷓鴣天·荊州別同官》:“今宵拚醉花迷坐,後夜相思月滿川。” [2]  [5]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白話譯文

我們的團聚與分散太匆促了,但這不是偶然的,我在這兩年裏調動了四次,幾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們捉弄的。讓我們開懷喝個痛快,借酒來酬謝這裏的風月景色和友人們的關懷吧!不要把離別的歌曲譜在管絃裏唱出來,叫我聽見傷心。
看這綠水的江河,像帶子縈迴彎曲,荷花葉子,圓圓點點的像青錢,佈滿了池塘。東湖裏的春水,碧綠清澈,與湛蘭的青天連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東歸去了,後夜月光滿船的時候,正是我孤獨的一個人在思念你們的時候。 [2]  [3]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辛棄疾時年三十九歲。淳熙四年被召,淳熙五年春天的時候離開豫州,寫了此詞。辛棄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擠和打擊,滿腔怒火。 [2]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作品鑑賞

此詞與《水調歌頭·我飲不須勸》作於同一時期,其主旨相近,但又側重於抒發別情和對被頻頻調動的不滿。同時因為是用小令寫作,風格也特別含蓄藴藉,體勢既整傷又流美。兩年之內,作者因頻繁調動而心情十分抑鬱,險惡的宦海風波,使作者無法實現恢復中原的壯志。現在又值與友人別離之際,更覺難以為懷。起韻借聚興感,直中藏曲,表達了作者對於被頻繁調動的牢騷不滿情緒。
起首二句,借聚散興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對於被頻繁調動的牢騷小滿情緒。作者從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時間內,先後被調動四次,匆匆來往於今江西、湖北等地,簡直疲於奔命,來不及有所建樹。對此,作者以一切“二年曆遍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頻繁調動的原因是未加明説,只以“不偶然”來點出隱情,更耐人尋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經體會出了被頻頻調動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經歷,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當年“旌旗擁萬夫”來歸時,南宋統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裝,而已將作者部下的萬餘義軍當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縣;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後作者一直沒機會擔任軍事工作,只能滯留在地方官(偶爾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調來調去,難以安頓和籌劃建樹。想起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統治者對作者這樣一個赤心來歸的愛國者的防備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別痛苦和不滿。作者曾經自呼為“江南遊子”,作者曾經嘆息過只能醉吟風月,作者曾經以酒消愁,都是為此。因此,這裏的“不偶然”一語,包含無限悲憤。下兩句,忽然一轉,轉到餞別的宴會上來,寫作者只願意和朋友一起為了美麗的風光而暢飲,而不願讓離別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別離之愁。這在章法上,是切合題面。而細味其意,其中仍含着無計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脈似斷未斷。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風月”而來,寫餞別處的東湖美景如畫,實是表達對於豫章的依依眷戀之情。“綠帶”、“青錢”用以狀流水、荷葉之貌,涉筆成趣;“縈”字、“點”字,賦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來。“春水碧連天”,以誇張的筆觸,顯示出作者對於此地風光的無比喜愛之情。結尾兩句,想象別後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後夜相思月滿船”之語,寫境不隔,寫情濃郁,簡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6]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7] 
參考資料
  • 1.    常國武.國學經典導讀 辛稼軒詞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01:129-130
  • 2.    《辛棄疾詞文選注》註釋組.辛棄疾詞文選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06月第1版:266-267
  • 3.    鄧紅梅.壯歲旌旗擁萬夫: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246-247
  • 4.    (宋)辛稼軒著.稼軒長短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01月第1版:109
  • 5.    辛棄疾.辛棄疾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0
  • 6.    葉嘉瑩主編.《辛棄疾詞新釋輯評》(上冊) :中國書店,2006-01:111-113
  • 7.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