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鶴鹿溪村

鎖定
鶴鹿溪村位於安吉縣中部偏西、南溪下游洛溪段,距縣城11公里。原名下洛溪。隔溪鐵鈀山,原有古松合抱,高聳挺拔,常有野鶴(白鷺)落聚山林,涉水覓食,因土語下(念喔)、鶴近音,村人遂謂鶴落溪;又云地形似鹿,取鶴鹿同春吉祥之意,雅化為鶴鹿溪。村因溪而得名。面積8.5平方公里。轄鶴鹿溪、五山、夏莊、羅家頭、鋪前、栗子墩、龍口、山邊、店邊街、范家園、毛竹墩、1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鶴鹿溪。屬塘埔鄉。1992年有879户、3000人。
中文名
鶴鹿溪村
位    置
安吉縣中部偏西
面    積
8.5平方公里
相關史料
《諸氏宗譜》
環    境
古樹名木,小橋流水,整潔清靜
轄    管
12個自然村

鶴鹿溪村基本簡介

鶴鹿溪村概況

安吉縣開發區(遞鋪鎮)鶴鹿溪村位於安吉縣的中心地帶,南依五峯山,北傍西苕溪,東距離縣城10公里,西至孝豐2公里,是縣城通往南部景區龍王山自然保護區、黃浦江源頭、大漢七十二峯和天賦度假村的必經之地。由西北潺潺而下的南溪沿村而過,成為我村與孝豐城北、皈山鄉、洛泗村的村域分界線,東南與六莊村及淨土村相連。全村面積8.5平方公里,水田面積3917畝,旱地319畝,內外山林5000餘畝,有着863户農户,2912人,11個自然村,25個村民小組,現有黨員84人。村兩委班子成員6人,其中黨員6人,女性3人,平均年齡51歲,文化程度大專2人,高中3人,初中1人。該村先後獲得省級行政村示範檔案室、中國美麗鄉村精品村、省級充分就業村、市級生態村、市級“八有保障”工程先進村、縣級文明村、市級美麗鄉村、市級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規範化建設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鶴鹿溪村黨支部緊緊圍繞服務中心、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方針原則,帶領廣大黨員幹部穩妥有序地開展“雙強五好”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圍繞“黨建強、發展強”、促進“雙強爭先”的要求,着眼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四功能”,全面加強黨在組織、作風和反腐倡廉等方面的工作。 [1] 

鶴鹿溪村夏莊

鶴鹿溪村 鶴鹿溪村
原名下莊,為王氏聚居地。明清時,孝豐以繅舍王姓最盛,有分支16莊,繅舍、寨嶽等為上八莊,東山、山邊、下莊等為下八莊。王姓遷入下莊,人丁興旺,後建有王氏宗祠。鋪前,曾名豹霧、霧前,原為胡姓聚居,於清光緒年間由鎮海遷入。鶴鹿溪村從五山、夏莊、羅家頭、鶴鹿溪、鋪前、栗子墩、木竹蓬、龍口至山邊,再與五山相接,形成一個大圈圈,把3000多畝農田包圍其中,儼似一個大莊園。

鶴鹿溪村五峯山

村南五峯山,海拔261米,亦稱弈山。山自董嶺蜿蜒至此,頓起五峯。相傳唐代村人姚珍入山砍樵,遇仙對弈於此,後珍亦化鶴仙去。五峯山北麓,唐龍紀元年(889)建德山院,後改為五峯興國院、德山教院、五峯禪院。寺廟三進,深百餘米,山門外古木參天,民國前香火鼎盛(現已毀)。抗日戰爭期間,浙江省浙西第二臨時師範學校曾設於此。

鶴鹿溪村經濟狀況

全村有水田3918畝、旱地371畝、茶山566畝、山林5073畝。向以農為本,是安吉縣的主要產糧區之一。50年代以來,不斷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建豐產方,使農田達到自流灌溉。60年代,將五山、周家潭、鶴鹿溪、雙港口一帶近10裏河灘,以愚公移山精神,搬石填土,墾造耕地近百畝,種上桑樹、水稻等,從此荒灘變成良田。為支援縣重點水利建設,熄在五峯山腳,興建永久性溢流壩,然後開通自五山經山邊、龍口直至遞鋪上郎全長15.2公里的頭壩渠道,連鶴鹿溪在內,有15個行政村受益,灌田1.45萬畝。1989年,鶴鹿溪村又集資10萬元,在溪東岸建517米長、3米高的石砌護岸,防止洪水侵蝕耕地。由於水利條件改善,糧食產量遞增,1992年糧食總產2174噸,畝產555公斤,比50年代初增長3倍多。除上交公糧、出售餘糧外,人均口糧500公斤。是年產茶58噸、產繭32噸。人均純收入為900餘元。
鶴鹿溪村舊時陸運不暢,全賴人畜馱挑運輸;而水路有南溪經村境直通梅溪,孝豐南鄉山貨水運經此。60年代後,縣內公路迅猛發展,竹木等貨物由筏放水運改為陸路車載。原去赤塢、皈山等地,跨南溪僅有木橋1座,橋高窄長,行人望而生畏。1983年,村籌資近10萬元,架起3孔、鋼骨水泥結構的鶴鹿溪大橋,書畫家諸樂三為之題字。大橋長65米、高5米、寬6.5米,可通行10噸載重卡車,由此與孝(豐)泗(安)公路相接。現村民有貨車2輛、拖拉機57輛、三輪和四輪機動車10輛,從事運輸業務。
1916年,鶴鹿溪村曾設廠生產桑皮紙,後因原料不足而停產。1949年前,利用水力資源,有水碓5處,進行糧食、飼養加工。70年代,興建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175千瓦,年發電量50多萬千瓦時。1980年在龍口建茶廠,採用新式機械加工名茶。1989年曾在五山創辦竹製品加工廠,後停辦。

鶴鹿溪村教育事業

鶴鹿溪村 鶴鹿溪村
鶴鹿溪村重視教育,舊時在較大的村落均辦有私塾,諸、王兩姓聚居地更具規模。1937年合併私塾,改辦短期小學,後又改為六年制國民中心小學。學校教育質量頗高,盛時有學生300餘人,教師10餘人。學生除本村、本鄉外,還有的來自繅舍、西圩、赤塢、西畝、鄣吳等地。1949年後,除鶴鹿溪中心小學外,並在五山、夏莊創辦初級小學各1所。50年代曾辦速成中學1所,學生70餘人;公社化時,創辦初級中學,3個班,學生近200人;70年代,中心小學附設初中2個班;1974年,把舊校舍拆建成10個教室、6個寢室,再加廚房的新校舍,佔地1萬餘平方米。四周築圍牆,植樹種竹栽茶,建成一個清靜幽雅的學習環境。1983年,夏莊小學建成二層教育樓。1992年,全村在校學生241人,學前班兒童72人,教師12名;基本上已經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鶴鹿溪村的教育事業,為本村培養了許多名人。民國一級上將胡宗南,出生於鎮海縣陳家鋪,7歲時隨父來鶴鹿溪村,8歲入當地私塾,自讀《三字經》至四書、五經,13歲時就讀於孝豐縣城高等小學堂。後於吳興中學求學,畢業後任小學教員。1924年考入第一期黃埔軍校,從此進入軍界。

鶴鹿溪村精神文明

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使村裏的精神文明建設有了物質基礎。1985年,村裏辦起“青年之家”,投資萬元建造了電視室、乒乓室、圖書報刊閲覽室、廣播室。是年起全村小學生實行免費上學,規定村民考上大學獎150元,中專獎100元,高中獎75元,並辦起幼兒園。 1985年,村民開始造樓房,至1992年,80%的户造了新樓房。對獨生子女每年補貼30元,醫藥費報銷,連續多年被評為安吉縣計劃生育先進村。 1991年,全村文明户8家、五好家庭户74家、愛國守法户249家。村裏投資30萬元改造低壓線路和建設用電合格村,社員家庭財產和集體經濟全部由村負責保險。五保户每月補助30元零用,其他一切費用由村包;60歲以上村民每年補助60元,支部委員退休每月60元退休金。1992年,為改善投資環境,投入20萬元建造了辦公大樓、車庫、招待所和餐廳。村裏自辦總機,安裝30門電話。
自1984年以來連續被評為安吉縣、湖州市文明村,村黨支部被評為省、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鶴鹿溪村古今名人

諸聞韻(文荇)、諸文藝、諸樂三(文萱)等一家6兄弟,幼年均在當地接受啓蒙教育。藝術大師吳昌碩曾來鶴鹿溪村為諸家牆門題寫"耕讀傳家"四字,現歷歷可見。聞韻以畫名,為吳昌碩弟子,曾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教授等職,與潘天壽等人共創白社,被推為社長;文藝以詩名,抗日戰爭時譽為"浙北詩人";樂三以書畫名,曾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長等職。其後裔、權、涵、鼎、天覺、定壽、昌祥、連芳、、鑄剛等均系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分佈在浙江、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
夏莊王正平,幼年亦曾在本村讀書。現任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理事,浙江省政協五屆常委,省民革第六、七、八屆常委和省民革孫中山研究會會長等職。著作甚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