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本芭娜娜著中篇小説)

鎖定
《鶇》是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説,於1989年首版。
該作講述主人公鶇,美麗、羸弱、粗魯刁蠻,與恭一談戀愛時直率投入。一羣暗戀鶇的不良少年毆打恭一,並殺害了他的愛犬。鶇為了報復,瞞着眾人挖了一個大陷阱,費盡心力而累倒住院。 [1]  該作通過主人公鶇的經歷,讚揚了瀟灑的青春活力。
《鶇》獲第二屆山本週五郎獎。 [2] 
作品名稱
外文名稱
Tugumi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作    者
【日】吉本芭娜娜
首版時間
1989年
字    數
73000

內容簡介

鶇是一名十八歲的少女,自幼體弱多病,在家人的寵愛呵護中長大。表親瑪利亞和鶇是發小,兩人感情一直很好。在東京讀大學的瑪利亞接受了鶇與其姐陽子的邀請,前往西伊豆過暑假。一個在美術館工作、名叫恭一的青年突然闖進了她們三人平靜的生活,鶇愛上了恭一。一羣暗戀鶇的不良少年伺機將恭一痛打一頓,繼而殺死了鶇的愛犬。鶇為了報復,用盡氣力挖了一個大坑作為陷阱,自己因此病倒。假期結束返回東京的瑪利亞收到了鶇的一封信,內容貌似遺書。無比擔心的瑪利亞立刻打電話給鶇,聽筒裏卻傳來了讓她深感意外的聲音,原來鶇已經痊癒。 [3] 

作品目錄

1 妖怪信箱4 異鄉人7 和父親游泳10 陷阱
2 春天、山本家的姐妹5 夜晚的緣故8 夏日的狂歡11 身影
3 人生6 告白9 發怒12 鶇的來信 [3] 

創作背景

《鶇》成書於泡沫經濟破滅的1989年,是日本社會急劇變化的一年。社會的急劇動盪也給日本的青年男女精神上帶來困惑和迷茫。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吉本芭娜娜創作了《鶇》。 [4] 
據作者自述,《鶇》的寫作靈感來源於作者一家每年夏天在西伊豆度過,每天作者出了散步、游泳,就是等着黃昏來臨的不斷重複的日子。作者一直想把自己在那些日子裏的內心感觸完整的記下來。於是便寫了《鶇》。其中主人公鶇的原型即為作者本人。 [3] 

人物介紹

鶇是吉本芭娜娜小説中別具一格的人物。她住在家庭旅館最好的房間,父母健在、對她遷就寵溺,姐姐陽子温柔體貼,戀人恭一善良包容。她不存在吉木芭娜娜其他作品中少女孤苦伶仃的預設前提。
吉木芭娜娜塑造了一個不一樣的美少女,她不再揹負沉重的創傷,不再經歷暗黑苦悶的折磨,而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明亮、美好、易逝、至情至性,像上帝精心創造出來的洋娃娃。 [1]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在這部小説中,吉本芭娜娜拋棄了對沉重死亡和疏離人際的書寫,轉向對瀟瀟灑灑青春洋溢的讚美。
鶇隱喻的青春往往是不自知的。讚美青春的人,不是恰值青春的少男少女,而是青春不再的追憶人。他們意識到青春是美好和衝動混合的體驗,是純粹自我的一場不計後果的冒險。 [1] 

藝術特色

《鶇》全篇大量使用內聚焦敍述方法,以“瑪利亞“的視點來敍述整個故事情節。使讀者的視線直接進入人物內心。窺見人物的主觀世界。藉助故事中人物的視角來觀察整個故事,會比其他視角更容易傳達人物的感受,洞悉人物的心理。在瑪利亞要離開海邊小鎮,跟小鎮上的人們道完別回到家中收拾房間東西時,用瑪利亞的第一人稱視角描寫了當時的心情:“那是一種既燦爛美好,又令人心中隱隱作痛的工作。有點像波浪,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別離,無法躲避,卻絕非不幸。在做着這項工作時,讓人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突然停下來,那種與其説是痛苦不如説是憂傷忐忑的感覺,就會一浪接一浪地湧上心頭。“此處採用的是內聚焦敍述視角通過瑪利亞自己的內心獨白來描寫當時的離別心境。細緻的心理描寫通過人物自己描述出來,會比零焦點或是外焦點敍述手法更真實、更詳盡,從而更能取得讀者的認可與共鳴。這樣的內聚焦在《鶇》這本小説中出現頻率很高。例如,在“和父親游泳“一章中,對於父親每週末的到來與離開,有這樣的描寫:“父親不在的時候,不知為什麼,我總是恍恍惚惚覺得好像四周都是死的影子似的,讓人感到孤寂悽惶。週末還在一起的父親,等星期一早上我睜開眼醒來的時候,卻連個人影也看不到了。這個時候,年幼的我竟還怕從被子裏出來。我總是猶豫好久才去問母親,為的是把那個確定父親已經離開的瞬間,儘量延遲。“通過內聚焦到“我“對父親離開時的所思所想,展現出我對離別的一種想要逃避的態度。讀者直接接觸“我”的內心,並能感同身受。 [4] 
假設文本以鶇為敍述視點,鶇的內在統一性必然使她意識不到自身性格的矛盾和衝突,小説的精彩至少要折損一半以上。此外,鶇的內心活動而非外在行為將佔據大段篇幅。情節設置也將發生較大變化,如解開謎底般倒敍的報復計劃,在主謀者鶇的敍述下,可能會成為平淡無奇的事件羅列。 [1] 

作品影響

1989年,《鶇》獲第二屆山本週五郎獎。 [5]  1990年,《鶇》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市川準執導,牧瀨裏穂、中島朋子、白島靖代、真田廣之出演。 [6] 

作者簡介

吉本芭娜娜(1964—),本名吉本真秀子,生於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系畢業。畢業後一度在餐廳當服務員。1987年以《廚房》獲海燕新人文學獎,次年再度以《廚房》獲泉鏡花文學獎,後陸續獲山本週五郎獎、紫式部獎等文學大獎。1993年獲意大利SCANO獎。作品暢銷不衰,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備受世界各地讀者關注,掀起“芭娜娜熱”。
  重要作品有《哀愁的預感》、《斑鶇》、《白河夜船》、《N·P》、《蜥蜴》及《甘露》等。 [7] 
參考資料
  • 1.    許軍.不一樣的美少女:《鶇》的主人公形象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5(11)
  • 2.    王健宜,吳豔,劉偉著.日本近現代文學史: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03:第368頁
  • 3.    [日]吉本芭娜娜著 弭鐵娟 譯.鶇.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06-01
  • 4.    周俊君.從敍述學視點淺論吉本芭娜娜小説《鶇》的療愈性[J].青年與社會(下),2015,(第1期).
  • 5.    (美)KR女士(卡邁拉·拉斐洛維奇)著;龔婉如譯,零極限的美好生活[M],華夏出版社,2013.09,第179頁
  • 6.    鶇-演職員表  .時光網[引用日期2018-05-14]
  • 7.    吉本芭娜娜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