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鴨(拼音:yā)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據現有古文字材料,此字的最早形體是《説文》中的新附篆文,此篆文乃宋代的徐鉉所補。 [2]  。形構作從鳥、甲聲,從鳥,表示與鳥類相關;甲聲,表示音讀,也形容鴨子的叫聲。由於甲的聲符僅記志鴨子的叫聲。楷書作鴨。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鴨 [3]  。鳥類的一科,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游泳,不能高飛。
中文名
部    首
五    筆
LQYG(86);LQGG(98)
字    級
一級
平水韻
入聲·十七洽 [4] 
漢語拼音
注音字母
ㄧㄚ
總筆畫
5+5
倉頡碼
wlpym
四角碼
67527
造字法
形聲字
繁體字
異體字
𪀋𪀌𩿼𪁗𪁨

字源演變

鴨字的演變 鴨字的演變
形聲字。從鳥,甲聲。鴨與甲併為牙音、葉部。古初蓋以甲為鴨,後乃為造今字。故書中甲曾用作“狎” (《書·多方》),後乃為造分化字。《説文》未收此字,宋徐鉉始附入。楷書作鴨,類推簡化作鴨。或作“𪀌”(《廣韻·狎韻》),是《説文》形右聲左方位結構的變易;或作“𩿼”(《玉篇》),是《説文》的形聲並列結構改易為上下結構;或作“𪁗”(《玉篇》),是音近聲旁的更替(邑與甲是喉牙鄰紐、緝葉旁轉),並俗體。本義是家禽鴨子。《爾雅·釋鳥》:“舒鳧,鶩。”郭璞注:“鴨也。”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時建昌侯(孫)慮於堂前作鬥鴨欄,頗施小巧。”引申指鴨形香爐。唐戴叔倫《春怨》:“金鴨香銷欲斷魂,梨花春雨掩重門。”鴨行步不快,喻指行走緩慢搖擺。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肚壘胸高,鴨步鵝行。”鴨頭呈綠,以喻水色。清納蘭性德《松花江》:“煙光浮鴨綠,日氣射鱗紅。” 《玉篇》以“鵪”為鴨之古文,《汗簡》《古文四聲韻》亦並以為鴨。後通以鵪為“鵪鶉”字。這樣鵪也就與鴨成為同形字 [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鳥類的一科,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游泳。
duck
《爾雅·釋鳥》:“舒宛,稱”晉郭璞注:“鴨也。”邢咼疏引李巡日:“野日鳧,家日鶩。”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時建昌侯感於堂前作闡鴨欄,頗施小巧。”
《三豪》:“魚藻池邊射鴨,芙蓉苑裏看花。“
《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鴨先知。“
鴨科的各種遊禽,有短的頸和腿,軀體略扁形,喙多半寬而平,跗節前面覆有小盾片,雌雄各有不同羽衣。



形狀像鴨的香爐。

《春怨》:“金鴨香消欲斷魂,梨花春雨掩重門。”
《掩門》:“硯潤蟾陳滴,香殘鴨尚温。”

鴨媒,媒人。

《送丹陽劉太真》:“下筋已憐鵝炙美,開籠不奈鴨媒嬌。
《張協狀元》第十六齙:“五雞山上一個大王,剗地與人做鴨,到叫作鴨精大王。”錢南揚注:“做鴨,這裹不過盡撮合的任務已。”

方言。罵人的話。

《小説詞語彙釋》:“鴨,鴨黃兒。宋朝時候,浙江人諱鴨。罵人‘鴨子’,等於罵人“烏龜”,所以“鴨黃兒”就等於“王八蛋”。
《雞肋編》卷中:“浙人以鴨兒為……鴨若只一雄,則雖合而無卵,須二三始有子。其以為諱者,蓋為是耳。
《水滸全傳》第二十五回:“武大道:含鳥猢猻,倒罵得我好!我的老婆又不偷漢子,我如何是鴨?“

對其妻有外遇者的稱呼。
acuckold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鳥部】鴨
鶩也。俗謂之鴨。從鳥甲聲。烏狎切 [6] 

康熙字典

《古文》鵪𪁨,《唐韻》烏甲切。《集韻》《韻會》乙甲切,並音押。《玉篇》:小鳥也。《爾雅·釋鳥》:舒鳧,騖。注:鳧也。《禽經》:鴨鳴呷呷,其鳴自呼,鳧能高飛,而鴨舒緩不能飛,故曰舒鳧。《廣雅》:一名𩿣匹,亦作鴄。
又水名,鴨淥。《唐書·地理志》:馬訾水出白山,色若鴨頭,號鴨淥水,今鴨淥江也。
又葉乙頰切,音謁。蘇軾《書雁》詩: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節。我衰寄江湖,我伴雜鵝鴨。
又葉於質切,音乙。蘇軾《岐亭》詩: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急。拊掌動鄰里,遶村捉鵝鴨。《説文》:從鳥甲聲。《玉篇》:亦作𩿼,別作𪀌。 [7]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異體字

異體字 異體字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

書寫演示

第一筆:堅 第一筆:堅
第二筆:橫折 第二筆:橫折
第三筆:橫 第三筆:橫
第四筆:橫 第四筆:橫
第五筆:豎 第五筆:豎
第一筆:堅
第二筆:橫折
第三筆:橫
第四筆:橫
第五筆:豎
第六筆:撇 第六筆:撇
第七筆:橫折鈎 第七筆:橫折鈎
第八筆:點 第八筆:點
第九筆:豎折折鈎 第九筆:豎折折鈎
第十筆:橫 第十筆:橫
第六筆:撇
第七筆:橫折鈎
第八筆:點
第九筆:豎折折鈎
第十筆:橫

書法欣賞


音韻集匯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開口呼
全清
烏甲切
ʔap
集韻

入聲

開口呼
全清
乙甲切
ʔɪap
韻略


入聲





乙甲切

增韻


入聲





乙甲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家麻



全清

ia
中州音韻


去聲
家麻





羊架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全清
乙甲切
ʔiap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0
ap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ap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ap
擬音/李方桂系統

·
ap
擬音/陳新雄系統

ap [9-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