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鴨綠江茴魚

鎖定
鴨綠江茴魚(學名:Thymallus yaluensis)是茴魚科、茴魚屬動物。體長可達20釐米。背鰭很大。大扇形,底部長。雄性腹鰭相當長,但雌性較短。頭部較小,眼睛位於頭部前方。鼻孔很短,嘴巴很小,兩顎都有細牙齒。上顎延伸到眼睛中間下方。鱗片相對比其他鮭魚大。一般鮭魚科魚種的側線上鱗片數在200個以上,該物種相比之下在100個以內。鱗片橫向線條完整且筆直。該物種顏色很漂亮,背表面為深綠色,或藍黑色至藍灰色,兩側為灰色至深藍色,帶粉紅色虹彩,腹面為灰色至白色。兩側有分散的黑點,尾鰭深色具紫色邊緣;腹鰭深色,具不規則的橙黃色斜條紋。 [2] 
棲息在水質清澈且冰冷的溪流底中層水域,為温帶淡水魚,幼魚吃浮游生物,長大後逐漸吃昆蟲幼蟲。成體主要吃昆蟲和蠕蟲,還吃小魚、魚卵、負鼠、甲殼類及浮游生物。繁殖期在為5-6月,每對夫婦會同時釋放卵子和精子,會使600-8000個卵子受精(取決於雌性的大小)。卵黃色,長3毫米,在大約10°C的水中。分佈於亞洲鴨綠江流域。 [2] 
中文名
鴨綠江茴魚
拉丁學名
Thymallus yaluensis
同義學名
Thymallus jaluensis Mori, 1928 [4]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鮭形目
茴魚科
茴魚屬
鴨綠江茴魚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Mori, 1928
保護級別
列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三批) [5] 

鴨綠江茴魚形態特徵

鴨綠江茴魚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魚種,最大記錄長度為20釐米。特徵是背鰭很大。大扇形,底部長。雄性成體的背鰭更大,向下凹陷時達到油鰭。但雌性比較短。腹鰭相當長,但雌性較短;雄性成體會碰到後鰭。尾鰭相對有較深微缺。尾鰭的下葉可能比上葉更長。頭部較小,眼睛位於頭部前方。鼻孔很短,嘴巴很小,兩顎都有細牙齒,胸骨和齶骨上有牙齒。上顎延伸到眼睛中間下方。體格算高的。鱗片相對比其他鮭魚大。一般鮭魚科魚種的側線上鱗片數在200個以上,相比之下在100個以內。鱗片橫向線條完整且筆直。 [2] 
該物種顏色很漂亮,背表面為深綠色,或藍黑色至藍灰色,兩側為灰色至深藍色,帶粉紅色虹彩,腹面為灰色至白色。兩側有分散的黑點,這些黑點在年輕魚體上數量更多;在胸鰭和腹鰭之間沿着下側的深色縱向條紋;背鰭深色具狹窄的紫色邊緣(鰭體上紅色到橙色或紫色到綠色斑點的排);尾鰭深色具紫色邊緣;腹鰭深色,具不規則的橙黃色斜條紋;脂肪,肛門和胸肌較暗。 [2] 
鴨綠江茴魚

鴨綠江茴魚產地生境

棲息在中、大型河流和湖泊中。產卵期會游到岩石較多的上游山區溪谷。主要居住在河流中,很少在湖泊中發現。夏天它們停留在岩石淺灘上,冬天移動到更深的水域。居住在清澈、寒冷、中等至大型的河流和湖泊中。進入岩石小溪產卵。分配東北亞,是朝鮮鴨綠江的特有種。 [2] 

鴨綠江茴魚生活習性

在不多的水路上成羣。幼魚吃浮游生物,長大後逐漸吃昆蟲幼蟲。成體主要吃睡眠中的昆蟲,還吃蠕蟲、小魚、魚卵、負鼠、甲殼類及浮游生物。從水體底部採集或漂流捕獲(蜉蝣和毛翅目的吞食物)。 [2] 

鴨綠江茴魚繁殖方式

產卵期發生在春天,就在解凍之後,推測為5-6月,成熟的鴨綠江茴魚(3歲及體長在32釐米以上)沿着河流向上流動,在快速流動的礫石淺灘豐富的地區尋找產卵地。在流速較快的山間溪谷,河流的石頭和碎石較多的地面上產卵。產卵期成魚在河流或湖泊中尋找支流,向上游上升。雄性建立領地。在產卵時,雄性跟隨雌性,炫耀背鰭向雌性求愛。然後,它漂移到雌性旁邊,將伸展的背鰭彎曲在雌性身上。然後這對配偶會同時抖着身子,把卵和精液排出來。雖然不先做窩,但配種的時候通過尾部的劇烈運動,可挖掘礫石基底,會在一定程度上攪動基底併產生輕微的凹陷。雌性可以產卵一次,也可以移位在不同的地區產卵多次。產卵後通常會離開產卵點,在更上游的水體中建立夏季領地,到水温較高的上游度過夏天,一般到9月中旬就會再移動到下游深水區。 [2] 
雄性以其幾乎黑色的顏色和廣泛展開的鰭而聞名。它們競爭並隔離一隻雌性,然後進行交配。每對夫婦釋放卵子和精子。會使600-8000個卵子受精(取決於雌性的大小)。卵黃色,長3毫米,在大約10°C的水中,在礫石下保持20天的遮蔽狀態,這取決於河流的狀況。孵化時,魚苗的尺寸為15-20毫米,卵黃囊泡很小。然後它們到達河岸邊覓食。魚苗生長非常迅速,到深秋,小魚就會長到15-18釐米。該物種的壽命可達5年,很少超過5年。 [3] 

鴨綠江茴魚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8] 
列入中國《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三批)。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