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鴨病毒性腸炎

鎖定
鴨病毒性腸炎(Duck virus enteritis,簡稱DVE)俗稱鴨瘟(Duck plague,DP),是由鴨病毒性腸炎病毒(簡稱DEV),又名鴨瘟病毒(簡稱DPV) 引起、發生在鴨類身上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 [2] 
鴨病毒性腸炎是常見於鴨、鵝、天鵝等雁行目禽類,是對世界範圍水禽養殖業危害最嚴重的疫病之一。為中國二類動物疫病。 [1-2] 
預防該傳染病應避免家養水禽與野生水禽共棲或者接觸。做好檢疫和衞生消毒工作,預防疾病發生。 [4] 
中文名
鴨病毒性腸炎
外文名
Duck virus enteritis
別    名
鴨瘟
性    質
二類傳染病、寄生蟲病
病    原
鴨病毒性腸炎病毒
為害物種
鴨類

鴨病毒性腸炎病害學史

鴨病毒性腸炎於1923年首次在荷蘭被發現,開始被誤認為是禽流感,直到1942年首次提出鴨瘟這一名稱,確認其是一種不同於禽流感的新病毒病,之後在許多其他國家都確認發生該病。 [4] 
1959年中國首次報道了鴨病毒性腸炎存在。 [4] 
1967年,飼養在紐約長島的商品代北京白鴨中出現鴨病毒性腸炎,在野生水禽中也可分離到。 [4] 

鴨病毒性腸炎病原特徵

鴨病毒性腸炎病原分類

鴨病毒性腸炎病毒為皰疹病毒,毒株間在致病性上有差異,但免疫原性相同。病毒粒子無血凝性,這點與具有血凝性的新城疫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不同,可作為診斷的鑑別方法。本病毒在9~14日齡鴨胚絨毛尿囊膜中或鴨胚成纖維細胞上生長良好。開始時病毒不能在鴨蛋中直接生長但可以適應這個環境。在雛鴨中同樣可以分離到該病毒,雛番鴨最為敏感。該病毒粒子可在多種宿主細胞中產生核內包涵體。 [4] 

鴨病毒性腸炎形態特徵

鴨病毒性腸炎病毒為雙股雙鏈DNA病毒,無血凝特性和血細胞吸附作用,除有芯髓、衣殼、囊膜等常見結構外,在衣殼和囊膜間還有皰疹病毒所特有的皮層成分。鴨病毒性腸炎病毒呈球形,芯髓直徑約60納米,衣殼直徑約90納米,成熟病毒直徑150~380納米,在CsCl中浮密度為1.272g/毫升,由限制性內切酶圖譜測出的核酸平均分子質量為93.93×106道爾頓,由電鏡技術測出的兩不同毒株核酸分子質量分別為91.08×106道爾頓和78.2×106道爾頓。DEV各毒株在毒力上有強弱之分,但在免疫學特性方面均相同,迄今發現鴨病毒性腸炎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 [2] 
鴨瘟感染雛鴨各器官的顯微病變

鴨病毒性腸炎為害症狀

  • 鴨病毒性腸炎的潛伏期一般為3~4天。病初體温43~44℃,持續不退,精神萎靡,少吃或不吃,口渴,兩腳麻痹無力,走動困難,完全麻痹時,伏卧不起,病鴨排綠色、灰綠色稀類。 [3] 
  • 流淚和眼臉水腫是鴨病毒性腸炎的一個特徵症狀,病初流出漿性分泌物,以後變成粘性或膿性分泌物。 [3] 
  • 部分病鴨的頭頸部腫脹,皇分泌物增多,叫聲嘶啞,常衰竭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為2~5天,致死率在90%以上。 [3] 
  • 少數不死的轉為慢性,表現消瘦,生長髮育不良,特徵性的症狀為角膜混濁,嚴重的形成潰瘍,多為一側。 [3] 

鴨病毒性腸炎分佈範圍

在中國、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法國、比利時和印度等國均有發病的報道。 [4] 
因為野生水禽具有遷徙的習性,因此,鴨病毒性腸炎可能發生在其他具有遷徙性水禽的國家。 [4] 

鴨病毒性腸炎流行情況

鴨病毒性腸炎傳播途徑

  • 易感鴨與患病鴨直接接觸或與被污染環境接觸均可感染。 [2] 
  • 在實驗條件下,鴨病毒性腸炎可通過口腔、鼻內、靜脈、腹腔、肌肉和泄殖腔等途徑傳染。 [2] 
  • 在形成病毒血症階段,吸血昆蟲也可傳播本病。 [2] 
  • 在實驗條件下曾觀察到了健康帶毒鴨的垂直傳播現象,但在自然發病期間所產的蛋中並未分離到病毒。 [2] 

鴨病毒性腸炎流行特點

鴨病毒性腸炎病毒對脂溶劑(乙醚、氯仿)、熱和pH都較敏感,56℃10分鐘或50℃90~120分鐘均被滅活,pH3或pH11的環境中也很快被滅活。
野生的或家養的鴨、鵝和天鵝等(雁形目)禽鳥都會患病,所有年齡羣和許多品種都易感。而多數成年禽鳥受侵襲。藍翅野鴨最易感,針尾鴨不易感染。 [4] 
發生與流行無明顯季節性,春、秋兩季為多發和流行。在潮濕的多水地區,發生和流行較嚴重。 [3] 

鴨病毒性腸炎診斷方法

鴨病毒性腸炎臨牀診斷指標

頭頸部水腫、流淚、眼臉水腫、眼結膜充血發紅、眼周圍的羽毛沾濕。 [1] 
下痴,類便腥臭,呈草綠色,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腫、外翻,上覆有綠色假膜,剝離後留下潰瘍灶。 [1] 

鴨病毒性腸炎病理診斷指標

頭頸部水腫的病鴨,切開頭頸皮膚流出淡黃色透明液體,咽喉部、食道黏膜覆有淡黃色或黃綠色假膜。 [1] 
腸道環帶狀出血,呈深紅色或深棕色,多見於小腸、空腸4.3.3食道黏膜出現縱向排列的出血帶。 [1] 

鴨病毒性腸炎病原學診斷

採用國家標準《鴨病毒性腸炎診斷技術》(GB/T 22332-2008)。 [1] 

鴨病毒性腸炎防治措施

鴨病毒性腸炎預防措施

  • 避免家養水禽與野生水禽共棲或者接觸。做好檢疫和衞生消毒工作,預防疾病發生。 [4] 
  • 不從疫區引進種鴨,如必須引進時,要嚴格檢疫,隔離飼養2周,證明健康後,才能與原來的鴨羣混合飼養。 [3] 
  • 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對鴨舍及其用具等進行預防性消毒。 [3] 
  • 接種疫苗,預防的疫苗有滅活苗和弱毒苗兩大類,其中的滅活苗包括臟器滅活苗、雞胚滅活苗、鴨胚滅活苗等,弱毒苗包括雞胚化弱毒苗、雞胚化弱毒細胞苗、自然弱毒苗等。 [2] 

鴨病毒性腸炎控制措施

  • 一旦爆發疫情,應嚴格封鎖現場,立即用鴨瘟雞胚弱毒疫苗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同時被污染的飼料要經高温消毒,飲用水可用碘化類消毒藥消毒,對病鴨進行撲殺加工處理,防止病毒傳播。 [3] 
  • 治療在發病初期可用抗鴨瘟高免血清或鴨瘟康復鴨的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只,有一定療效。 [3] 
  • 用聚肌胞進行早期治療,成年鴨肌肉注射1毫克/天,3天1次連用2~3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 
  • 採用下述中草藥配方進行治療:川當15克、滑石20克、銀花10克、千里光10克、連翹10克、艾葉10克、鬱金12克、花椒8克、肉桂20克、黨蔘15克、蜈蚣3條、乾薑30克、生薑15克、神曲12克、桂枝15克,水煎0.5小時後,倒至10千克大米再與藥混煎5~10分鐘,去除藥渣,取白酒250克拌入混勻,此量餵鴨100只,分2次內服,一般服藥1~2劑(治療2~4次)即愈。 [3] 
參考資料
  • 1.    DB51/T 1281-2011,鴨病毒性腸炎診斷技術[S].
  • 2.    郭宇飛, 程安春, 汪銘書. 鴨病毒性腸炎研究進展[J]. 中國獸醫雜誌, 2006, 042(008):41-43.
  • 3.    馮貴娟. 鴨病毒性腸炎的症狀與防治[J]. 山東畜牧獸醫, 2012, 33(7):1.
  • 4.    田翠蘋, 李傑. 鴨病毒性腸炎的分析診斷和防控措施[J]. 飼料博覽, 2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