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鴨乸草

鎖定
鴨乸草(Paspalum scrobiculatum L.)是禾本科,雀稗屬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稈粗壯,高可達150釐米。葉鞘大多無毛,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微粗糙,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總狀花序,着生於主軸上,穗軸邊緣粗糙;小穗圓形至寬橢圓形,第一穎不存在;第一外稃具脈,邊緣有橫皺紋;第二外稃革質,暗褐色,5-9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台灣、雲南、廣西、海南;印度等東南亞各國及世界熱帶地區均有分佈。生長在海拔在500米以下的於路旁草地或低濕地。
鴨乸草是牛、羊和魚的優良飼料。鴨乸草又可用於保持水土種植。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鴨乸草
拉丁學名
Paspalum scrobiculatum L. [6] 
別    名
寬葉雀稗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雀稗屬
鴨乸草
命名者及年代
L.,1767

鴨乸草形態特徵

鴨乸草
鴨乸草(2張)
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 [3]  。稈粗壯,直立或基部傾卧地面,高30-90(-150)釐米。葉鞘大多無毛,長於節間或上部者短於節間,常壓扁成脊;葉舌長0.5-1毫米;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20釐米,寬4-12毫米,通常無毛,邊緣微粗糙,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 [7] 
總狀花序2-5(8)枚,長3-10釐米,着生於長2-6釐米的主軸上,直立或開展;穗軸寬1.5-2.5毫米,邊緣粗糙;小穗圓形至寬橢圓形,長2.5毫米左右;第一穎不存在;第二穎具5脈;第一外稃具5-7脈,膜質或有時變硬,邊緣有橫皺紋;第二外稃革質,暗褐色,等長於小穗。染色體2n=40。花果期5-9月。 [4] 

鴨乸草近種區別

該種以小穗長約2.5毫米,第二穎與第一外稃有5至7脈,邊緣常具橫皺紋以及植株,葉片較大與鄰近種有別。 [4] 
鴨乸草 鴨乸草

鴨乸草產地生境

鴨乸草 鴨乸草
分佈於中國台灣、雲南、廣西、海南;印度等東南亞各國及世界熱帶地區均有分佈。生長在海拔在500米以下的於路旁草地或低濕地。 [4] 
鴨乸草喜温暖氣候,耐熱不耐寒,對霜凍很敏感,對麥角病有免疫性。耐旱性強,耐瘠能力中等。對土壤適應性較廣,耐酸性土壤,只要合理施肥在pH值為4.5以下的酸性土壤上也能良好生長,但在肥沃、濕潤的土壤上生長最好。 [5] 

鴨乸草繁殖方法

鴨乸草 鴨乸草
①播種時間宜選擇清明節前後播種。②用種量3-4千克/畝。③播種方法:鴨乸草播種前,在山地或預定地塊開挖壕溝,溝寬50釐米、深20釐米以上,長度依地形而定,溝間隔為80-100釐米;也可進行穴播,株行距(40-50)釐米×(40-50)釐米。選擇雨天播種較好,若在晴天播種,將種子用編織袋裝好後放在冷水中浸泡3-4小時,再瀝乾水,每畝用細土8千克、複合肥3千克與浸泡好的種子拌勻後播於溝(穴)內,蓋上2-3釐米厚的細土或雜草。種子播後5-7天便可出苗。 [5] 

鴨乸草栽培技術

鴨乸草 鴨乸草
幼苗與雜草競爭力弱,出苗後90天內應注意控制雜草。苗過密時還應及時間苗,移到苗稀疏的地方補種,並視生長情況進行補肥、補水。缺水地區在山頂或較高的位置挖大水池,池內鋪帆布、池面加蓋,以防人畜掉落,也可在播種區每8平方米挖一坑,容積1立方米左右,鋪上較厚的薄膜袋或埋水缸蓄水備用。總之,山地種植鴨乸草應因地制宜,可與豬屎豆、大翼豆等豆科牧草混播,同時兼種經濟林木、中藥材等,以充分利用地力。 [5] 

鴨乸草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在良好的栽培管理條件下,鴨乸草每年可刈割3-4次,每公頃產鮮草5.25-6.00萬千克。鮮草幹物質含量為20.7%,幹物質含粗蛋白質9.89%、粗脂肪1.64%、粗纖維30.30%、無氮浸出物50.61%、粗灰分7.55%,是牛、羊和魚的優良飼料。 [5] 
生態效益:鴨乸草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均可種植,因其分櫱快、根系發達、種子脱落後翌春自然發芽生根,這樣可以多年利用。該草既適於放牧利用,又可用於保持水土種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