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尾菜

鎖定
鳳尾菜(Gracilaria eucheumoides Harvey,1859)是荃菜名蕨,亦稱微菜,它的藻體外形很像瓊枝藻屬瓊枝,具有明顯的背腹面;藻體腹面有許多圓盤狀的固着器,生於腹面分枝的枝端或枝的中部;藻體表面光滑,一般無突起;體表面藍紫色至紫紅色;在體質上,老枝較脆,而幼枝韌性較大。該種的形態常因年齡和生長環境的不同而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生長在大幹潮線附近及大幹潮線下1~2m深處。
中文名
鳳尾菜
拉丁學名
Gracilaria eucheumoides Harvey,1859
植物界
紅藻門
紅藻綱 [3] 
江蘺目
江蘺科
江蘺屬
鳳尾菜

鳳尾菜形態特徵

鳳尾菜外形特徵

鳳尾菜的細部結構圖
鳳尾菜的細部結構圖(6張)
藻體外形很像瓊枝藻屬瓊枝,具有明顯的背腹面;藻體腹面有許多圓盤狀的固着器,生於腹面分枝的枝端或枝的中部;藻體表面光滑,一般無突起,或有極少數不明顯的突起,突起不高,在2mm以下,為圓形鈍頭,多發生於較老的分枝上;表面經常看到皺縮,乾燥後特別明顯;分枝近於扁平,5~12mm寬,常重疊成為徑達10~20cm或更大的團塊,腋角廣開,近於水平延伸,二叉式分枝,但也偶有三叉、四叉或不規則分枝的現象,兩緣具有羽狀小刺枝,長2mm左右,最大的可達4mm。該種的形態常因年齡和生長環境的不同而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體表面藍紫色至紫紅色;在體質上,老枝較脆,而幼枝韌性較大;臘葉標本很難附着於紙上。鳳尾菜為熱帶性海藻,多年生,四分孢子囊見於每年的1月,囊果見於4月,屬我國台灣省、海南省和西沙羣島的地方種,多生長於大幹潮線下1~2米處的珊瑚礁上 [1] 

鳳尾菜細部特徵

鳳尾菜的藻體外形
鳳尾菜的藻體外形(2張)
藻體中央有薄壁細胞組成的髓部,細胞多為近圓形或長圓形,徑133~332μm,壁厚3~6μm;皮層細胞2~5層,內皮層由1~2層近圓形的,徑約14~17μm的細胞組成,外圍有2~3層或4層的小卵形或長卵形的表層細胞,6~13μm × 3~5μm,含有色素體;體表膠質層厚約3μm;細胞自皮層向髓部逐漸增大,因此,二者間的界限不明顯。

鳳尾菜生長環境

生長在大幹潮線附近及大幹潮線下1~2m深處。四分孢子囊見於1月,囊果見於4月。

鳳尾菜分佈範圍

鳳尾菜繁殖方法

四分孢子囊呈十字形分裂,散生在藻體表面的皮層細胞中;切面觀長卵形,76μm × 26μm,被部分變態的皮層細胞包圍。囊果球形,突出於體表面,2mm × 2.4mm,無喙或略有喙,基部縊縮;切面觀,產孢絲由大而無色的細胞構成。成熟的果孢子囊圓形或長圓形,徑20~30μm。囊果被由22~25層細胞組成,厚215~365μm;表層細胞4~8層,角圓的長方形;在低倍鏡下觀察,內部細胞排成縱列,但不明顯,胞壁不清。有明顯的吸收絲連於產孢絲與囊果被間。囊孔位於頂端。精子囊未見到。

鳳尾菜分類地位

紅藻門紅藻綱,杉藻目,江蘺科,江蘺屬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