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墩村

鎖定
鳳墩村位於山東省膠南市西南部,大場鎮南部。東與灣東村相接,北與韓家窪、坊上村交界;西與東丁、前園村接壤;南與魏家灣相連。距大場鎮政府0.5公里的中心居位。
鳳墩村地處平原,地勢平川。全村共有1713畝土地,土地肥沃,適合種植小麥、高粱、玉米、大豆等作物。經濟作物有蔬菜、草莓、西瓜等。2006年全村共有486户人家。總人口1731口人。全村姓氏有徐、於、丁、李、張、楊、劉、陳、趙等。其中徐姓最多。解放前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全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農業收入,因人多地少,羣眾生活困苦。1978年以後,隨着社會的進步,鳳墩村與時俱進,集體收入逐年增加。2005年全村的經濟收入人均達5850元。
中文名
鳳墩村
外文名
Phoenix pier village
地理位置
山東省膠南市西南部
人口數量
1731 人

鳳墩村簡介

鳳墩村是大場鎮政府的所在地,經濟總收入位於全鎮各村的前列,獲得的榮譽稱號是:青島市文明單位、膠南市五好黨支部。鳳墩村是大場鎮經濟發展的強村,各項建設先進。2006年被列入膠南市50個新農村之一,百強村之一。

鳳墩村大事記

1946年,丁德文、丁進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鳳墩村的第一批黨員。
1947年,全村建立了24個互助組。
1949年,成立了黨支部,管廷合任書記。
1952年,成立了初級社,徐記奉任社長。
1956年,成立了商級社,丁德龍任書記。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設立了鳳墩大隊。成立了鳳墩大隊革命委員會。徐記奉任大隊長,至1966年。
1967年—1969年,於西玲任大隊長。
1967年—1970年,徐記奉任書記。
1971年—1992年,於西玲任書記。
1983年設立了鳳墩村村委會,會員5人,王志亭任村主任。
1992年—1994年,徐洪吉任村主任。
1992年—1994年,丁發希任書記。
1994年—2006年,徐洪吉任書記。
1963年鳳墩村建立了窯廠,加工磚瓦。
1977年建立了水暖器材廠。並當年安裝了電燈,結束了煤油燈的歷史。
1979年建起了地毯廠。
1983年建起了塑料加工廠。當年集體有了富裕。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實施考學獎勵制度。每考上大學本科,每人獎勵現金300元。考上中專每人獎勵200元。
1984年,村建起了敬老院,實現了老有所養。
1992年,為了更好的調動村民實行計劃生育的積極性。給全村的獨生子女實行集體投保。每年每個獨生子女投保金為96元。
1997年,進一步擴大考學獎勵制度。考上大學本科的每人獎勵500元現金。
1998年,村裏統一安裝了一户一表自來水管道,解決了村民吃水困難的問題。
1999年,全村95%的村民安上了有線電視。
2000年,村裏90%的村民安上了電話,成為全鎮第一個電話村。
2001年,風敦村開拓創新,把全村的五條街道拓寬,路兩邊石砌了排水溝。解決了鳳墩村十幾年排水難的大問題。
鳳墩村利用地處鎮中心的地理位置,在招商引資上下功夫,解決村裏的剩餘勞動力。
2001年引進香港浩昌制帽廠、青島易特製衣有限公司、當年受益6萬餘元。
2003年,引進青島福華海藻有限公司。全村80多人進該工廠上班。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廠房租賃收入8萬元,税收返還6萬元。
2006年,引進鑫佳榮服裝廠。鳳墩村是膠南市50個新農村之一,村委投資120萬元,把村內的全部大街硬化,街道兩邊建立了衞生池,達到了硬化、亮化、綠化、淨化的標準。投資50多萬元建起了新型的敬老院和文化大院。讓村裏的五保老人過上幸福歡樂的生活。

鳳墩村社會的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鳳墩村只有2間舊房的小學教室,教師2人 ,學生30餘人。解放後,1973年村投資10萬元,相繼建起了鄰村都在鳳墩村上學的中心學校。可容納600多人的二排教室一排辦公室,體育場,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1977年恢復高考後,為國家輸送人才,大中專生150多人,研究生8人。

鳳墩村經濟發展

鳳墩村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150公斤,總產量15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300公斤,總產30萬公斤。此後隨着經濟結構調整,城市化規模擴大,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第一產業的比重也逐漸減少。

鳳墩村第二產業

:1976年、1977年、1980年村集體企業相繼建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村集體的經濟收入有了一定基礎。

鳳墩村第三產業

:1959年村裏有了供銷合作社。1980年後,村裏逐年有了小豆腐坊、加工麪粉、小賣部、各種經商、養殖、農資經營30多家。

鳳墩村特色產業

:鳳墩村充分利用靠近鎮中心的大好優勢,大力發展招商引資,加大租賃形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特色,完善了以務農為副、以務工為主的佈局。逐步形成了農工一體化的羣體。

鳳墩村人民生活

建國初期,人民生活困苦。至1978年人均收入120元左右。2000年人均收入3422元。全村有95%的村民安上了電話。彩色電視機普及到户。全村共有摩托車240餘輛,機動車50餘輛。

鳳墩村村莊建設

建國初期,村民居房以草房為主,土坯房為主。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以磚房和水泥胚子房為主。2000年至今村民人均居住面積大約25平方米。部分村民住上二層樓。

鳳墩村村集體福利

鳳墩村自1984年開始對村內的老黨員、老幹部、老軍人,每逢佳節,進行物資慰問。至2005年,村裏自1983年—2006年實行獎學金制度。2004—2005年村裏每逢春節每人發放50元節日費。

鳳墩村行政組織建設

建國初期,於培棟任村長,徐記奉任副村長。
1947年互助組成立。1952年,成立了初級社。1954年,成立了商級社。丁德龍、管廷合、丁玉寶、徐金海、於培智、徐記奉相繼為負責人。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設立了鳳墩大隊,全村共計13個生產小隊。於西玲任大隊長至1966年。1966年成立了革命委員會,楊進忠任革委主任至1978年。1978年—1980年於硯福任大隊長。1980年—1983年王志亭任大隊長。1983年設立了鳳墩村村委會,村委委員5人,王志亭任村主任。1994年—1998年王本智任村主任。1998年—2006年徐殿志任村主任,委員有於彥利,任玉秀。

鳳墩村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6年,丁德文,丁進日第一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鳳墩村黨支部建立,管廷合任書記。1956年,丁德龍任書記。1965年—1970年徐記奉任書記。1971年—1992年於西玲任書記。1992年—1994年,丁發希任書記。1994年—2006年,徐洪吉任書記。2003年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06年鳳墩村被評為膠南市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

鳳墩村膠南菜農

這幾天,我省天氣回暖。但膠南市大場鎮,數以千計的菜農卻守着自家成堆的大白菜犯愁。再不出手,這些“膠菜”就要爛在自己手裏了。  白菜捂在手裏賣不出去
膠南市大場鎮,是大白菜的主產地,青島市的大菜籃子,山東省無公害蔬菜基地。今天,記者開着車在該鎮境內的國道和省道縣道上採訪,隨處可見菜農開着冒尖的拖拉機找人收購白菜,路邊是一堆堆被扒掉的白菜幫子。
來自鳳墩村的老徐向記者介紹:自家種了兩畝多白菜,毛菜總產量接近2萬斤,這才賣出兩車,每車一千五百斤。説到價格,老徐嘆了口氣:毛菜每斤就一毛二到一毛五,扒得光溜溜的淨菜也就一毛七一斤,一大車菜才能賣個兩百多元,真心疼啊。
七點半,該鎮營南頭村一家收購點,五十七歲的衞修卻來晚了,收購點已經收滿了一大車白菜,不再要了。老衞圍着菜販子老趙好説歹説,人家也不收,裝不下了!
去年傳言有人要大批收購運韓國
老趙是專門跑長途運輸的菜販子,對近兩年來白菜價格變化門兒清。他説今春白菜價格這麼低,除了去年秋季全國各地的白菜種植面積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菜農被“韓國白菜危機”給忽悠了。去年秋季白菜剛上市,韓國白菜就發生了讓總統都關注的“危機”,一棵白菜能賣到50元人民幣,不得不從我國進口。當地傳言出口商要從青島附近收購大批白菜出口韓國。再加上當時全國蔬菜價格普遍居高不下,結果大批菜農惜售,捂着滿地白菜不賣,非等來年賣個好價錢不可。
營南頭村的村民們在一起談論白菜,説想起來就後悔:這個村子一共有800多畝地,白菜就種了500多畝,年年就靠白菜發財。去年秋季菜販上門收購,不論大小從地裏拔,4毛一斤他們不捨得賣。淨菜賣到6毛了,大家還是不賣。因為他們記得2010年春季淨菜賣到過8毛一斤,如今韓國又要大批進口了,那價格還不得漲到一元以上?
如今一畝白菜賠五百
就這樣盼啊盼,春節過了,大收購沒見着,零售又賣不了多少,家家户户上萬斤的白菜一存就存到暖春季節,再不賣就要爛了。於是,隨着近幾天氣温上升,大場鎮的白菜一天一個價,上午賣一毛八九一斤,下午就能到一毛四五。就這個價,也不是想賣就能賣得出去。
老衞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白菜成本如下:澆水一遍350元,兩遍就是700元;無公害蔬菜要求用有機肥,雞糞得300元;複合肥和種子也得兩百多一畝;還有其他雜七雜八費用,如此算來,一畝地得虧500元左右。
據記者瞭解,2010年膠南市大場鎮共種植白菜近3萬畝,畝產一萬斤左右,總產量巨大。據村民們反映,除了少部分“膽小的”菜農去年秋季將白菜大部分賣掉沾了光,大部分菜農的白菜還在囤積着,眼看着虧錢沒辦法。當地菜農正在熱盼外地客商快來收購,好解大家的後顧之憂。而菜農老衞他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種菜得見好就收,囤菜有風險,種菜需謹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