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凰咀遺址

鎖定
鳳凰咀遺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遺址核心區域面積約14萬平方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古城址。 [4] 
鳳凰咀遺址主體年代屬於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300年至5000年。鳳凰咀遺址加之周邊遺址,總體面積約50萬平方米,是襄陽地區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聚落址。遺址內文化層堆積豐厚,表明這一中心的形成有着一個長程發展過程。進一步探研這一發展歷程,將完善該區域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加深對該區域文化發展態勢及文明進程的理解。 [4]  [6] 
2019年10月7日,鳳凰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24年3月,鳳凰咀遺址入選第三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 [9] 
中文名
鳳凰咀遺址
地理位置
位於漢水中游、南陽盆地南緣,在行政區劃上隸屬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 [8] 
所處時代
新石器
佔地面積
約 5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096-1-09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鳳凰咀遺址歷史沿革

1957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鳳凰咀遺址。 [4] 
1980年代以來,歷經數次複查。 [4] 
2015~201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大學、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襄州區文物管理處對鳳凰咀遺址進行了調查及小規模試掘,初步瞭解到遺址的基本規模,並通過局部勘探提出可能存在城垣的線索。
鳳凰咀遺址 鳳凰咀遺址
2018年9~10月,為充實遺址保護規劃依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襄州區文物管理處對鳳凰咀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進一步確認了城垣與城壕的走勢、城址面積及堆積狀況。 [4] 
鳳凰咀遺址古城牆豎截面 鳳凰咀遺址古城牆豎截面
2020年8月,為配合鳳凰咀遺址保護利用與遺址公園建設,武漢大學考古系聯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陽市博物館和襄州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經過7個多月,發掘出一段古城牆和護城河,還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少量玉器。 [5-6] 
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2021年4月至12月、2022年7月至12月累積在鳳凰咀遺址開展了三次系統性考古工作,累積發掘面積1300平方米。
2021年度,確定城牆、護城河及城內河道的範圍與結構的基礎上,對城內進行重點勘探,對城外擴大勘探範圍,進一步細化認識城址佈局、結構、水系網絡及景觀變遷。同時揭露一批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存,出土陶器(可修復)479件、石器245件、骨角牙蚌器30件、玉器8件。 [8] 

鳳凰咀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鳳凰咀遺址主體位於一高出四周3~12米的台地之上。台地呈不規則橢圓形,東西最長約700米、南北最寬約450米,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在台地的北部與東部,一條自然水溝(前王小溝)環繞遺址半圈並於東南注入排子河(小清河上游段),台地的西部、南部為低窪地。 [4]  [6] 
城址分佈
鳳凰咀遺址城址位於台地中部高地,呈一不規則方形。以城垣計算,長寬各近300米,除去四角內折部分,面積約7.5萬平方米;以城壕計算,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70米,面積約14萬平方米。城垣系黃色黏土堆築而成,其中以南段與西段保存較完整,寬25~30米,普遍高約0.6~1.5米,保存最好處(南段偏東)高約3.6米。城壕環繞城垣外圍一圈,與城垣之間保持有10~15米的間距,寬約20~50米,深度距現存地表5米以上(南部偏淺,北部勘探8米深度未見底),溝內堆積豐厚,以易於辨識的灰色淤泥最為常見。根據城壕走勢明顯且形制規整的特徵,推測多系人工開挖而成,並與外圍低地的早期河流連通,形成完整的給排系統。 [4] 
城址內部遺蹟
城址內部,以南部和西部的文化層堆積最厚,普遍厚度在0.6~1.8米之間,西部最深處可達3.2米。同時,該區域也是紅燒土密集分佈區,與北部文化層偏淺、紅燒土基本不見形成鮮明對比,初步反映了城址內部的功能區劃。 [4] 
城址外圍遺址
城址外圍、緊貼城壕一週有附屬遺址點6處,分別位於城址的東部(Ⅰ號)、東北(Ⅱ號)、西北(Ⅲ號)、西部(Ⅳ號)、西南(Ⅴ號)、東南(Ⅵ號)。其中,位於東部的Ⅰ號遺址點面積可達4萬餘平方米,文化層深度普遍在1.5米左右。位於東北部的Ⅱ號點在較薄的一層文化層上普遍有厚達2米左右黃土堆積,可能系開挖南側城壕的堆土。其餘四個附屬點(Ⅲ—Ⅵ號遺址點)僅地表可採集零星細碎的陶片,不見明顯的文化層堆積。城址與周邊附屬遺址的分佈面積達50萬平方米,反映了城址鼎盛時期的聚落分佈狀況。 [4] 
所處年代
根據對已出土的陶鼎、罐、杯、圈足盤、缸、鬹等文物分析,考古人員確定該遺址距今約5200年至4200年,主體年代屬於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 [3]  [5-6] 

鳳凰咀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鳳凰咀遺址文物 鳳凰咀遺址文物
鳳凰咀遺址文物遺存年代涉及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煤山文化三個時期。 [6] 
屈家嶺文化遺存
鳳凰咀遺址出土屈家嶺文化文物 鳳凰咀遺址出土屈家嶺文化文物
屈家嶺文化是鳳凰咀遺址出土文物的主體。陶器紋飾流行凸弦紋、鏤空等,器型多見雙腹碗、雙腹豆、高圈足杯、喇叭形杯,風格及器類組合屬於典型的屈家嶺文化因素。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徵,如黑陶、紅陶居多,多卷邊鼎足、花邊鈕器蓋、折沿甕等器類,與江漢平原流行灰陶、黑陶,基本不見或鮮見卷邊鼎足與花邊鈕器蓋有所區別,而與同處漢江中游的鄖縣青龍泉、淅川下王崗等遺址同時期遺存的面貌表現出很大的相似性,所以鳳凰咀遺址該階段遺存應屬於屈家嶺文化青龍泉類型。根據城址內外所見遺物的主體年代,推斷城址的年代屬屈家嶺文化時期。 [4]  [6]  [7] 
石家河文化遺存
鳳凰咀遺址出土玉器 鳳凰咀遺址出土玉器
石家河文化陶器器形主要有盆形鼎、高領罐、中口罐、甑、圈足盤、盆、擂缽、鬹、紅陶杯、器座等。 [6]  [7] 
煤山文化遺存
煤山文化遺存較少,陶器器形有鼎、釜、廣肩罐、高柄豆、器蓋等。 [6]  [7] 

鳳凰咀遺址所獲榮譽

2022年5月,鳳凰咀遺址入選2021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 [2] 
2024年3月,鳳凰咀遺址入選第三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 [9] 

鳳凰咀遺址研究價值

鳳凰咀遺址加之周邊遺址,總體面積約50萬平方米,是襄陽地區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聚落址。遺址內文化層堆積豐厚,歷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前後長達近千年,表明這一中心的形成有着一個長程發展過程。進一步探研這一發展歷程,將完善該區域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加深對該區域文化發展態勢及文明進程的理解。 [4]  [6] 
鳳凰咀遺址充實了長江中游史前城址的分類基礎,擴展了對該區域史前城址出現背景與生成機制的探索視角。 [4] 
鳳凰咀遺址是屈家嶺文化向北擴張的重要控制節點,甚至是軍事據點。它的發現對於理解屈家嶺文化向北擴張的原因與路線有一定幫助。 [4]  [6] 
鳳凰咀城處於南、北文化系統交界處,實證了屈家嶺文化北上進入中原的情景,也是中原地區的煤山文化南擴進入江漢平原並改變南方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節點。出土遺存呈現出南、北文化交融的特徵,加深了對中國南、北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以及中國文明多元一體化過程的理解。
城是文明的重要象徵,長江中游是中國最早出現城的地區,也是目前發現最多史前城址的地區,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鳳凰咀史前城址位於襄宜平原的北部,地處江漢平原與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見證了中國的早期文明。 [8] 

鳳凰咀遺址文保措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鳳凰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鳳凰咀遺址考古工作站
鳳凰咀遺址考古工作站 鳳凰咀遺址考古工作站
2020年10月18日,“武漢大學襄陽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在襄陽市襄州區鳳凰咀遺址正式揭牌。鳳凰咀遺址考古工作站(陳列館)於2021年8月開工建設,11月12日項目主體工程竣工。該項目是鳳凰咀考古遺址公園的重點配套項目,也是鄂西北規模最大的集科研、教學、展陳於一體的考古工作站。該站佔地面積近10畝,總建築面積約3300平方米,內設陳列展廳、文物修復室、標本室、實驗室、圖書室、檔案室、研究室、學術交流中心等,形成了從考古發掘到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傳播的全鏈條,並依託考古發掘研究成果,揭示鳳凰咀遺址的文化內涵,闡釋遺址價值,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成果運用。 [3] 

鳳凰咀遺址旅遊信息

鳳凰咀遺址地理位置

鳳凰咀遺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

鳳凰咀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鳳凰咀遺址,路程約37.8千米,用時約5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