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凰台

(江蘇省南京市鳳凰台)

鎖定
鳳凰台位於南京市秦淮區長幹裏西北側鳳台山上,位於城內西南的花露崗。崗西有鳳遊寺(路)和來鳳街。南朝劉宋《宋書·符瑞志》載:“元嘉十四年(437),大鳥集秣陵永昌裏,改曰鳳凰裏。”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載:劉宋元嘉十六年(439)有三鳥翔集於此山,乃置鳳台裏,砌台於此山,稱鳳凰台。這一帶古稱“永昌裏”。傳在南朝宋時,三隻狀如孔雀的異鳥飛至花露崗,棲於李樹上,羽毛光澤美麗,鳴聲婉轉動聽,因而眾鳥翔集,云為百鳥朝鳳。後改稱永昌裏為“鳳凰裏”,于山上築高台,名“鳳凰台”。山亦稱“鳳凰台”,或鳳台山。唐李白有《登金陵鳳凰台》詩。 [2] 
中文名
鳳凰台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長幹裏西北側鳳台山
始建年代
南朝宋

鳳凰台建設始末

據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有三隻頭小足高、五顏六色、鳴聲十分悦耳之鳥,狀如孔雀、外貌又絕不像開屏驕物的孔雀那麼張狂,一時之間飛到建康(今南京)永昌裏王家宅園中,棲止在一株李樹上。稱奇的是,不止這三鳥來,隨着它們來了一大羣鳥兒,跟隨其比翼而飛,為數從數十而百、數百而千,不多大辰光便令建康滿城翮影遮空,當時人們認為,這三隻鳥就是百鳥之王鳳凰,各種鳥類隨鳳凰翔集就是“百鳥朝鳳”,古人認為是太平盛世的象徵,是值得慶賀和紀念的大事。
當時建康歸屬揚州(今安徽省大部分及江蘇長江以南地區,非今揚州),揚州刺史、彭城王劉義康隨即下令,將永昌裏改名鳳凰裏,之後又千挑萬選,擇保寧寺後之山興建樓台,以為祝念;斯台即名鳳凰台,彼山即名鳳台山。 [1] 

鳳凰台歷史遺蹟

據清《江南通志》載:“鳳凰台在江寧府(今南京市)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羣附,時人謂之鳳凰。起台于山,謂之鳳凰山,裏曰鳳凰裏。”如今鳳凰台早已不存,據考,李白登臨鳳凰台之時,該處只是一片稍稍隆起的丘原,有“大江前繞,鷺洲中分”的地勢,已不存在台觀樓址。李白登臨之後,鳳凰台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至南宋歷經數次重建,最終圮廢。今有來鳳街、鳳台路。
鳳凰翔集的永昌裏位於今南京西南鳳遊寺遺址南,該處有一古寺為瓦官寺,始建於東晉,明朝時被焦竑(明代南京城第一位狀元)更名為鳳遊寺,寺早已廢毀,後被重建。如今鳳凰台遺址一帶,附近留有多個老小區、中小學。 [1] 

鳳凰台歷史典故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登臨金陵鳳凰台而創作的《登金陵鳳凰台》,為李白傳世的千古名篇。 [1] 
1000多年前,鳳凰台是飽覽“大江前繞,鷺洲中分”的絕佳勝境。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成為圖畫金陵山川和秦淮美景的千秋絕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