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鳥面龍

鎖定
鳥面龍是一種發現於蒙古的小型獸腳類恐龍,體長約60釐米,屬於手盜龍類中阿爾瓦雷斯龍類。鳥面龍屬下2023年僅有一種,即模式種沙漠鳥面龍。鳥面龍保存了較完整的頭骨化石,它的發現使得古生物學家第一次觀察到阿爾瓦雷斯龍類的頭骨。早期的研究認為阿爾瓦雷斯龍類屬於基幹鳥類。鳥面龍的頭骨與鳥類有很多相似的特徵,如眶後骨顴骨沒有關節,方顴骨與鱗骨之間也沒有關節,其腦顱和上頜的連接處也存在一定的可動性。因此早期的研究結果認為鳥面龍的發現進一步驗證了阿爾瓦雷斯龍類屬於基幹鳥類的觀點。不過隨着進一步的證據的發現,尤其是發現於中國的簡手龍的報道,阿爾瓦雷斯龍類被證實屬於基幹的手盜龍類。諸如鳥面龍這樣較為進步的阿爾瓦雷斯龍類展現出與鳥類相似的特徵實則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中文名
鳥面龍
拉丁學名
Shuvuuia
模式種
沙漠鳥面龍(Shuvuuia deserti
分類位置
獸腳類,手盜龍類,阿爾瓦雷斯龍類,阿爾瓦雷斯龍科,小馳龍亞科
產    地
蒙古,烏哈託喀;託格林什雷地(Tögrögiin Shiree)
時    代
晚白堊世,坎潘期,距今約7500萬年前
地    層
德加多克塔組
命名人
路易斯·切普,馬克·諾維爾和詹姆斯 ·克拉克(Luis M. Chiappe, Mark A. Norell and James M. Clark)

鳥面龍命名由來

鳥面龍的屬名在蒙古語中的含義就是“鳥”的意思,種名沙漠是指它的化石發現於戈壁沙漠 [1] 
鳥面龍骨骼輪廓圖 鳥面龍骨骼輪廓圖

鳥面龍基本信息形態學

2023年已有多件鳥面龍的標本被報道。
正型標本:MGI 100/975,為一件部分保存的骨骼 [2] 
歸入標本:MGI N 100/99,MGI 100/1001,MGI 100/977為部分保存的骨骼。其中MGI 100/1001,MGI 100/ 977保存了質量很好的頭骨 [2] 
歸入標本:MPD 100/ 120,保存了一部分的頭骨;大多數頸椎,背椎,尾椎;肩胛骨,烏喙骨,腸骨,完整的手部和一些前肢骨骼碎片,股骨遠端,大多數的其它後肢骨骼 [2] 
鳥面龍具有以下鑑定特徵組合與其它獸腳類相區分:方骨與眶後骨相關節。加長的基翼骨突。極度擴大的前額骨(也可能是外篩骨)。脛跗骨遠端的內側邊緣有一個鋒利的脊。與單爪龍相比,鳥面龍存在以下區別:頸椎在內外側向的壓縮較小;肱骨頭與三角肌脊之間的銜接較連續;恥骨骨幹的截面略呈圓形;股骨和脛跗骨骨幹在內外側向彎曲;脛跗骨遠端升突內側邊緣缺少向單爪龍那樣的凹坑;鳥面龍腳部大拇趾的近端趾節骨較長;第二趾的中段趾節骨長度與腳爪差不多;鳥面龍的前部薦椎的腹側沒有很明顯的在內外側向壓縮。
鳥面龍的頭骨非常小巧精緻,擁有很大的眼眶和淚滴狀的外鼻孔。上頜骨構成了吻端側面的大多數區域。上頜骨的後半部分形成一個很細的骨棒,構成了眶前窩的下邊緣。上頜骨上長有很多的細密的,沒有鋸齒的小牙齒。
淚骨具有較發達的前突和一個很小的後突。眼眶的前背側有一塊比較大的骨頭,可能是前額骨,也可能是外篩骨。眶後骨與顴骨之間沒有關節,因此眼眶和下顳孔之間是連續的,這一特徵在鳥類中廣泛存在。顴骨與方顴骨癒合成一個棒狀的結構,其後端的關節突呈叉子狀。鳥面龍的鱗骨沒有與腦顱癒合,使其保留了完整的上顳孔。鳥面龍的副枕骨突較短,這一特徵與鳥類非常相似。枕大孔相對較大,枕髁則顯得很小。基翼骨突為垂直走向,且非常長。
方骨在背腹向較高,且細,高度基本達到了頭骨總長度的四分之一。方骨的近端具有兩個關節面,外側關節面與鱗骨和眶後骨關節,內側關節面與腦顱相關節。顎骨長且纖細,缺乏顴骨突 [1] 
鳥面龍骨骼輪廓圖 鳥面龍骨骼輪廓圖

鳥面龍系統發育位置

鳥面龍屬於進步的阿爾瓦雷斯龍類,與單爪龍,小馳龍有非常近的親緣關係。這一系統發育位置從鳥面龍發現2023年幾乎沒有被否認過 [1]  。然而早期的研究認為阿爾瓦雷斯龍類是一類基幹鳥類,其與冠羣鳥類的親緣關係甚至比始祖鳥與冠羣鳥類的親緣關係要更近。直到近期,來自於中國的化石證據,如簡手龍,西域爪龍和半爪龍的發現才正式確定了阿爾瓦雷斯龍類屬於基幹手盜龍類的系統發育位置 [3] 
鳥面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鳥面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鳥面龍夜行性

近期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使用CT掃描和三維重建技術重建了鳥面龍的耳蝸管和鞏膜環。研究結果表明鳥面龍的耳蝸管相對較長,説明它具有較敏鋭的聽力。同時較大的眼睛使得它在昏暗的環境下也能洞察獵物的行動。系統發育判別分析也顯示,鳥面龍有很大的後驗概率屬於夜行動物 [4] 

鳥面龍軟組織

鳥面龍標本MGI 100/ 977的化石周圍保存了一些纖維狀的結構,被認為是羽毛。生物化學分析顯示這些樣品中具有Beta角蛋白,這種Beta角蛋白也會在現生鳥類的羽毛中表達。此外生物化學分析沒有檢測到alpha角蛋白,而現生鳥類的羽毛中也不會表達alpha角蛋白。結合電子顯微鏡下的形態觀察,這些纖維狀的結構應該就是鳥面龍的羽毛 [5] 

鳥面龍食性

鳥面龍細小的牙齒很適合進食昆蟲,與其它阿爾瓦雷斯龍類一樣,它可能也會利用自己短小精悍的手部刨開蟻穴,然後進食逃跑的白蟻 [6] 
參考資料
  • 1.    Chiappe L M, Norell M A, Clark J M. The skull of a relative of the stem-group bird Mononykus[J]. Nature, 1998, 392(6673): 275-278.
  • 2.    Suzuki S. A new specimen of Shuvuuia deserti Chiappe et al., 1998, from the Mongolian Late Cretaceou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alvarezsaurids to other theropod dinosaurs[M].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 2002.
  • 3.    Xu X, Choiniere J, Tan Q, et al. Two Early Cretaceous fossils document transitional stages in alvarezsaurian dinosaur evolution[J]. Current Biology, 2018, 28(17): 2853-2860. e3.
  • 4.    Choiniere J N, Neenan J M, Schmitz L, et al. Evolution of vision and hearing modalities in theropod dinosaurs[J]. Science, 2021, 372(6542): 610-613.
  • 5.    Schweitzer M H, Watt J A, Avci R, et al. Beta‐keratin specific immunological reactivity in feather‐like structures of the Cretaceous alvarezsaurid, Shuvuuia deserti[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1999, 285(2): 146-157.
  • 6.    Longrich N R, Currie P J. Albertonykus borealis, a new alvarezsaur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Maastrichtian of Alberta, Canada: implications for the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of the Alvarezsauridae[J]. Cretaceous Research, 2009, 30(1): 23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