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鱗胸鷦鶥

鎖定
大鱗胸鷦鶥(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是鷦眉科、鱗鷦鶥屬小型鳥類,體長約10釐米。體型極小,尾亦極短而不外露。上體暗褐棕褐色。頦、喉白色或茶黃色,其餘下體黑色具白色或茶黃色羽緣,在下體形成明顯的鱗狀斑,特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虹膜淡褐至深褐色,嘴黑褐色。下嘴淡角褐色,下嘴基部黃褐色,腳、趾褐色或暗褐色。 [1] 
大鱗胸鷦鶥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發達、地勢起伏不平、多岩石和倒木的溝谷與溪流沿岸常綠闊葉林中較常見。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習性很像鷦鷯,性活潑而機敏,善於隱匿和在地上奔跑。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佈於中國、不丹、尼泊爾、印度阿薩姆、緬甸和越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大鱗胸鷦鶥
拉丁學名
Pnoepyga albiventer
別    名
白腹鷦鶥
大鱗鷦鶥
鱗胸鷦鶥
外文名
Scaly-breasted Cupwing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鷦眉科
鱗鷦鶥屬
鱗胸鷦鶥
亞    種
2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1837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大鱗胸鷦鶥形態特徵

大鱗胸鷦鶥
大鱗胸鷦鶥(6張)
大鱗胸鷦鶥有兩種色型,一種為棕色型,另一種為白色型。棕色型整個上體包括翅上小覆羽呈棕褐色,前額、眼上、頸側具茶黃色羽幹紋,其餘上體具茶黃色點狀次端斑和黑色羽緣,在腰部茶黃色點狀斑常常變為橫斑狀;中覆羽和大覆羽褐色具寬的慄褐色羽緣,常常還有茶黃色點狀端斑;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外翈慄褐色,尖端略淡,內側次級飛羽常常還具茶黃色尖端;尾特短、慄褐色具棕色羽端。頦、喉純茶黃或棕黃色,其餘下體各羽中央部黑褐色。而外緣以茶黃或棕黃色,形成明顯的鱗狀斑;尾下覆羽和覆腿羽黑褐色具茶黃色羽端。白色型上體和棕色型大致相似,整個上體包括兩翅小覆羽在內呈濃黃褐色,頭頂具暗茶黃色鱗狀斑,額、眼上方。頸側具棕色軸紋,眼先、耳羽、頰和頸側濃褐色密被亮棕黃色斑;背、肩等其餘上體各羽具棕色點狀次端斑和黑褐色羽緣,棕色點狀次端斑在腰部變為橫斑狀;中覆羽和大覆羽褐色具寬闊的慄褐色羽緣,有時還具棕色點狀端斑,飛羽外翈綴慄褐色,尖端略淡,有時呈隱約可見的點狀端斑;尾慄褐色具棕色端斑。頦、喉白色具窄的黑褐色羽緣,胸、腹白色,各羽中央黑色具細窄的黑褐色羽緣,從而在胸、腹形成顯著的鱗狀斑,尾下覆羽棕褐色。 [1] 
曾誤認為白色型是雄鳥、棕色型是雌鳥。研究發現是色型不同,而不是雌雄之分。 [1] 
虹膜淡褐至深褐色,嘴黑褐色。下嘴淡角褐色,下嘴基部黃褐色,腳、趾褐色或暗褐色。 [1]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19-21克
91-103毫米
11-13毫米
57-63毫米
16-21毫米
23-25毫米
雌性
18-21克
85-100毫米
11-12毫米
58-62毫米
16-20毫米
22-24毫米 [1] 

大鱗胸鷦鶥近種區別

相似種小鱗胸鷦鶥Pnoepyga pusilla)體型較小,翅和尾亦較短,上體較暗,下體較淡,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具棕黃色點狀次端斑。野外注意觀察,亦不難識別。 [1] 
小鱗胸鷦鶥 小鱗胸鷦鶥
大鱗胸鷦鶥 大鱗胸鷦鶥

大鱗胸鷦鶥棲息環境

大鱗胸鷦鶥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發達、地勢起伏不平、多岩石和倒木的溝谷與溪流沿岸常綠闊葉林中較常見。夏季可上到海拔3000-3800米的高山矮樹叢、杜鵑灌叢和竹叢間,冬季有時也下到海拔1500米以下至1000米左右的低山和山腳地帶活動。 [1] 

大鱗胸鷦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習性很像鷦鷯,性活潑而機敏,善於隱匿和在地上奔跑。常在滿被苔蘚的岩石、倒木或腐爛的植物堆上活動和覓食,有時亦見在茂密的灌叢上或近樹根的地面上跳來跳去。活動時寂然無聲,很少嗚叫。遇驚時常通過在地上疾速奔跑逃逸,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飛。有時也在洞穴、樹木裂縫、倒木下或苔蘚叢生的灌木叢中藏匿。 [1] 
叫聲:單音或雙音的“sik”或“seek…sik”。鳴聲為短顫音,似藍短翅鶇鳴聲的開始部分。告警時為尖厲刺耳的哨音及責罵聲“tsik-tsik”。 [4]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據李桂垣等(1985)6-7月間在中國四川剖析的4個鳥胃,幾全是鞘翅目昆蟲。 [1] 

大鱗胸鷦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不丹、尼泊爾、印度阿薩姆、緬甸和越南。在中國分佈於四川平武、峨眉、甘洛、美姑、峨邊、寶興、西昌、灌縣、雲南高黎貢山和龍川江河谷以及西藏南部和東南部。 [1]  [5] 
大鱗胸鷦鶥分佈圖 大鱗胸鷦鶥分佈圖

大鱗胸鷦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于山地森林中,巢多置於林下小樹上或灌木上,距地高0.3-2米,有時也直接在地上營巢。巢呈杯狀或球形,主要由苔蘚、草葉、根等材料編織而成。每窩產卵3-5枚。卵純白色、光滑無斑而富有光澤,卵為卵圓形或尖卵圓形,大小為17-19.3毫米×13.1-4.6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1] 

大鱗胸鷦鶥亞種分化

2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大鱗胸鷦鶥指名亞種
Pnoepyga albiventer albiventer
Hodgson,1837
分佈於中國、東喜馬拉雅山區各國以及印度阿薩姆和緬甸北部。
鱗胸鷦鶥中喜馬拉雅山亞種
Pnoepyga albiventer pallidior
Kinnear,1924
分佈於喜馬拉雅山北部地區。 [1]  [3] 

大鱗胸鷦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5]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