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鱗胸鷦鶥

鎖定
小鱗胸鷦鶥(學名:Pnoepyga pusilla)是鷦眉科、鱗鷦鶥型鳥類,體長8-9釐米。尾特別短小,外表像一隻無尾小鳥。上體暗棕褐色具黑褐色羽緣,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棕黃色點狀次端斑,在翅上形成兩列棕黃色點斑。下體白色或棕黃色具暗褐色羽緣。在胸、腹形成明顯的鱗狀斑。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稍淡,嘴基黃褐色,腳和趾褐色。 [1] 
小鱗胸鷦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3000米的中高山森林地帶,冬季和秦嶺地區也見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等低海拔地區。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常躲藏在林下茂密的灌叢、竹叢和草叢中活動和覓食,一般不到林外開闊的草地活動,因而不易見到。主要以昆蟲和植物葉、芽為食。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阿薩姆、錫金)、孟加拉國、柬埔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小鱗胸鷦鶥
拉丁學名
Pnoepyga pusilla
別    名
小鷦鶥
外文名
Pygmy Wren Babbl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鷦眉科
鱗鷦鶥屬
小鱗胸鷦鶥
亞    種
8個 [3]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1845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小鱗胸鷦鶥形態特徵

小鱗胸鷦鶥
小鱗胸鷦鶥(27張)
小鱗胸鷦鶥亦有兩種色型,即白色型和棕色型。白色型整個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概為暗褐色沾棕,頭頂和上背各羽具棕黃色次端斑和黑褐色羽緣,形成鱗狀斑;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具亮棕黃色點滴狀次端斑,在翅上形成兩列明顯的亮棕黃色斑點。兩翅黑褐色,飛羽表面渲染慄褐色或深慄棕色,內側次級飛羽先端稍淡,形成隱約可見的點狀斑。腰和尾上覆羽棕黃色次端斑較背為鮮亮。尾極短、隱藏於尾覆羽之內,與尾上覆羽顏色相同,但具較狹窄的棕色羽端。頦、喉白色微具褐色或灰褐色狹緣,胸、腹亦為白色,但各羽中央和羽緣為暗褐色,尤以胸部暗褐色羽緣特別明顯,因而形成顯著的鱗狀斑,兩脅和尾下覆羽黑褐色沾棕並具棕黃色羽端。棕色型上體和白色型相似,但下體白色部分變為棕黃色。 [1]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稍淡,嘴基黃褐色,腳和趾褐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11-12克
84-90毫米
11-12毫米
45-50毫米
10毫米
19-22毫米
雌性
11-15克
74-90毫米
8.6-11毫米
44-49毫米
10毫米
19-20毫米 [1] 

小鱗胸鷦鶥近種區別

該種和大鱗胸鷦鶥Pnoepyga albiventer)非常相似,野外不易鑑別。但該種體型較小,尾亦更短,外表幾乎無尾,上體羽色較暗,下體羽色較淡,翅上具明顯的棕黃色點斑。注意觀察,亦不難區別。 [1] 
大鱗胸鷦鶥 大鱗胸鷦鶥
小鱗胸鷦鶥 小鱗胸鷦鶥

小鱗胸鷦鶥棲息環境

小鱗胸鷦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3000米的中高山森林地帶,冬季和秦嶺地區也見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等低海拔地區,尤其喜歡在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發達、地勢起伏不平、且多岩石和倒木的陰暗潮濕森林。 [1] 

小鱗胸鷦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常躲藏在林下茂密的灌叢、竹叢和草叢中活動和覓食,一般不到林外開闊的草地活動,因而不易見到。但活動時頻繁地發出一種清脆而響亮的特有叫聲,根據叫聲很容易看到它。常在茂密的灌木和竹林間地面上跳來跳去,受驚時則潛入密林深處,一般很少起飛,而且從不遠飛。 [1]  在森林地面急速奔跑,形似老鼠。除鳴叫外多懼生隱蔽。 [4] 
叫聲:2-3聲分隔甚開且音程下降的響亮刺耳哨音。高音尖叫接短促的吱叫聲。告警時作快速的“zeek-zeek”聲。 [4]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植物葉、芽為食。 [1] 

小鱗胸鷦鶥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阿薩姆、錫金)、孟加拉國、柬埔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1]  [5] 
中國:分佈於四川灌縣、峨眉、南充、萬源、城口、秀山、南川、雅安、峨邊、馬邊、甘洛、西昌,貴州貴定,雲南碧江、盈江、騰衝、耿馬、景東、西雙版納、蒙自,西藏東南部,陝西南部,安徽,環鄱陽湖區,福建和台灣等地。 [1]  [6] 
小鱗胸鷦鶥分佈圖 小鱗胸鷦鶥分佈圖

小鱗胸鷦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據顏重威(1984)在中國台灣的觀察,小鱗胸鷦鶥主要營巢於海拔1200-2800米的濃密森林中,巢多置於林下岩石問或長滿苔蘚植物的岩石壁上。巢呈圓柱形,開口於上側。巢主要由青苔構成,內墊有細草根。巢的大小為高18-19釐米,寬9-11釐米,巢口直徑3.5釐米,巢深5.0-5.5釐米。每窩產卵2-4枚。卵純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20毫米×15毫米(顏重威1984)或15.4-18.9毫米×12.1-14.0毫米(Baker,1922)。 [1] 

小鱗胸鷦鶥亞種分化

8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小鱗胸鷦鶥中南亞種
Pnoepyga pusilla annamensis
Robinson & Kloss,1919
分佈於中南半島南部。
小鱗胸鷦鶥弗洛勒斯亞種
Pnoepyga pusilla everetti
Rothschild,1897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
Pnoepyga pusilla formosana
Ingram,1909
僅分佈於中國台灣。
小鱗胸鷦鶥馬來亞種
Pnoepyga pusilla harterti
Robinson & Kloss,1918
分佈於馬來西亞中部。
小鱗胸鷦鶥蘇門答臘亞種
Pnoepyga pusilla lepida
Salvadori,1879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西部。
Pnoepyga pusilla pusilla
Hodgson,1845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印度、緬甸北部和泰國北部。
小鱗胸鷦鶥爪哇亞種
Pnoepyga pusilla rufa
Sharpe,1882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爪哇。
小鱗胸鷦鶥帝汶亞種
Pnoepyga pusilla timorensis
Mayr,1944
分佈於帝汶島。 [1]  [3] 
在中國分佈的兩亞種的區別主要在於:指名亞種上體暗褐沾棕,翅上覆羽具棕色點斑;台灣亞種上體暗褐不沾棕色,呈暗橄欖褐色,頭上具棕色斑點。 [1] 

小鱗胸鷦鶥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5]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種羣現狀:全球種羣規模尚未確定,該物種在尼泊爾、不丹和印度很常見(del Hoyo等人,2007);據估計,在中國的種羣數量約為100-100000個繁殖對(Brazil,2009)。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