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類)

鎖定
鮸,是鱸形目石首魚科鮸屬暖温性中下層魚類。身體延長而側扁,有4個須孔;耳石橢圓形,背面有許多顆粒狀突起,腹面有蝌蚪形印跡;身體灰褐色,頦部及上、下頜無鱗;吻部、鰓蓋骨及各鰭基部被小圓鱗,體被櫛鱗,側線完全;鰓大,圓錐狀,前端不突出形成短囊;各鰭褐色,末端深褐色;背鰭連續,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個深凹刻;胸鰭尖而長,尾鰭楔形。 [9] 
鮸分佈於中國沿海,但在南海數量不多,西北太平洋地區也有分佈。棲息於水深15~70米的泥沙底質海域。 [10]  有垂直活動現象,一般白天下沉,夜晚上浮,平時喜小股分散活動。 [11]  以小魚小型甲殼動物等底棲動物為食。 [12]  鮸4齡性成熟,懷卵量278342-1367200粒,平均817620粒,產期8-9月。 [13] 
鮸味甘、鹹、性平;鮸魚鰾有補腎固精、消炎、養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腎虛滑精,吐血等;鮸魚耳石有清熱祛痰、通淋利尿、化石通淋的功效,主治痰熱咳喘、淋證、小便不利。 [14]  鮸是可食用經濟魚類,肉質佳; [15]  其鰾可製作魚膠。 [16]  鮸是中國沿海名貴的經濟魚類。肉鮮美,含膽量高,除鮮食外,可加工制罐頭外銷,鰾可加工成乾製食品。 [17] 
拉丁學名
Miichthys miiuy
別    名
米魚
鰵魚
雙棘黃姑魚
赤嘴鮸 [1] 
外文名
Brown Croak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石首魚科
鮸屬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鱸亞目
亞    綱
輻鰭魚亞綱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asilewsky,1855
保護級別
(IUCN 2016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3] 
中文學名

形態特徵

成魚

背鰭Ⅸ,Ⅰ-28~31;臀鰭Ⅱ-7;胸鰭21~22;腹鰭Ⅰ-5。側線鱗
鰓耙6+9。體長為體高3.7~4.0倍,為頭長3.2~3.9倍。頭長為吻長3.2~4.0售,為眼徑4.2~5.1倍,為眼間隔3.3~4.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2.9~3.1倍。 [1] 
鮸
(7張)
體延長,側扁,背緣略呈弓形,腹部寬圓。尾柄長大於尾柄高。頭中大,稍側扁,近尖形。吻短而鈍尖,吻褶邊緣遊離成吻葉,吻上中央具一小孔。眼側上位,中等大。眼間稍大於眼徑。鼻孔2個,互相靠近,口前位,口裂大而斜,上下頜略相等,上頜骨後延至眼的後緣。有4個頦孔,無頦須。上頜外行齒較大,犬齒狀,口閉時大部分外露,內行齒細小呈帶狀。下頜內行齒大,犬齒狀,外行齒小,呈帶狀齒羣。舌發達,遊離。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不相連,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後上緣有一扁棘。具假鰓。鰓蓋條8,鰓耙細長。除吻部及鰓蓋骨被小圓鱗和頦部及上下頜無鱗外,全身皆被櫛鱗。各鰭基部具小圓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約有1/2被小圓鱗。尾部小鱗伸延至尾鰭中部。側線完全,在體前部向上彎曲,在體後部為側中位。 [4] 
背鰭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較腹鰭起點稍後,鰭棘部和鰭條部中間有一凹缺,具8-9鰭棘28-31鰭條,第一鰭棘短小,第三鰭棘最長。臀鰭起點在第13-14背鰭鰭條的下方,具2鰭棘8鰭條,第二鰭棘細長。胸鰭較腹鰭長,具19鰭條。腹鰭具1棘5鰭條。尾鰭楔形。 [4] 
體暗棕褐微帶紫色,腹部灰白色。背鰭鰭棘上緣黑色,在背鰭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鰭緣灰黑色,腋部上方有一暗斑。其餘各鰭灰褐色。 [4] 

幼魚

初孵仔魚全長1.98~2.08毫米,卵黃囊呈橢圓形,油球位卵黃囊的後下部,消化管細長,肛門尚未開口於體外,沿體背緣具2列小色素,油球上半部散有許多星狀色素。 [1] 
2日齡仔魚平均體長2.61毫米,肛門已開口,口凹出現,胸鰭芽形成,視囊前後緣出現黑色素,尾部中央側面和腹緣出現色素。 [1] 
4天仔魚體長為3.03毫米,卵黃囊被吸收,口裂形成,視囊周圍大量出現黑色素,胸鰭形成,尾部中央側面出現3~4個星狀色素,腹面色素略向上延伸,油球腹部具星狀色素。 [1] 
10天仔魚體長為3.63毫米,前頜骨與上頜骨完全分化,外鼻為單孔,鰓蓋骨系完全分化胸鰭和尾鰭下半部出現放射狀鰭條,尾部中央腹面樹狀黑色素增大加深,並向上擴散。 [1] 
18天仔魚體長為4.50毫米,上下頜各出現10~12個齒,前鰓蓋骨內緣出現2~3棘,腹鰭下半部出現鰭條,背鰭鰭條部支鰭骨形成,尾下骨分化、下方出現9~10枚鰭條,臀鰭基部色素向上呈樹枝狀發散,尾部側面色素呈1個大型星狀色素,腹腔大部呈灰黑色。 [1] 
26天仔魚體長為5.6毫米,上下頜齒各20~24個,前鰓蓋骨內緣6棘、後緣4~5棘,背鰭鰭棘部攴鰭骨形成鰭條24~26,臀鰭鰭條7,尾上下葉鰭條基本形成,項部、胸鰭基上方、胸鰭基部前鰓蓋骨各具1個放射狀色素,腹腔側面也出現數個稍大型色素,主鰓蓋骨和胸鰭基部灰黑色。 [1] 
35天仔魚體長為8.10毫米,背、臀鰭完全形成,腹鰭棘出現,具3鰭條,前鰓蓋後緣上部3棘,臀鰭基部色素分化成3~4星點狀色素,頭部、軀幹部除星狀色素外,點狀色素明顯增加,腹腔灰黑色,尾鰭基部出現1個大型星狀色素。 [1] 
41天仔魚體長為10.38毫米,外鼻孔分化成前、後鼻孔,腹鰭完全形成,尾柄部開始出現鱗片,主鰓蓋骨後下角岀現2個尖狀小棘,頭部色素增多,體側上半部具許多小色素,沿背鰭基部具1列稍大星狀色素,背鰭第二至第七鰭棘鰭膜上半部黑色。 [1] 

近種區別

該種近似黑姑魚Atrobucca nibe),後者和該種小型魚相近似,但其口腔和鰓腔均呈黑色,頦孔3個,背鰭和臀鰭基部無鱗,胸鰭上半部黑色。 [1] 

棲息環境

鮸為暖温性底層魚類。常棲息於水深15~70米、底質為泥或泥沙海區,或棲息於近岸礁石、島嶼附近和河口。其鹽度適應範圍為14~32‰,適宜温度為7~32℃,其中最適温度為18~28℃,要求水體透明度在50~80釐米、流速每秒20釐米以下。 [1]  [5] 

生活習性

洄游

鮸有晝沉夜浮的垂直移動習性。集羣性不強,每年4~5月間,由深水向近岸作生殖洄游,長江口海區生殖期為7~8月,產卵後分散索餌。 [1] 
山田梅芳(1986)認為中國東海、黃海、渤海有3個羣體,第一羣越冬場在濟州島西至西南海域,春後一部分魚向山東半島北上,一部分魚遊向朝鮮西海岸產卵、索餌,秋後返回越冬場;第二羣越冬場在濟州島南部,4月向西北移動,5~6月至江蘇呂四漁場產卵,一部分向北緯30°南大陸沿海移動。第三羣主要在長江口至台灣北部海區作南、北移動。 [1] 
趙傳細(1990)認為冬季渤海、黃海、東海的主要分區有兩個:一個在黃海海槽邊緣,可延伸到濟州島西南部;另一個分佈區在東海的温台漁場近海。這兩個分佈區的魚羣4月開始向淺水移動,第一越冬場魚羣西進渤海,5~9月在淺海棲息,10月在乳山、射陽河口沿海、渤海南部均有分佈,11~12月遊向越冬場;第二越冬場魚羣向西北洄游,5~11月分佈在佘山到浙江沿海的島礁附近,12月遊向越冬場。 [1] 

食性

鮸為肉食性魚類,食量大,以魚、蝦為主要餌料,大量捕食黃鯽、青鱗魚、小公魚、龍頭魚、鰻、小黃魚、白姑魚、藍圓鰺等魚類,以及對蝦、毛蝦和鼓蝦等。 [1] 

分佈範圍

分佈於朝鮮、日本、韓國、中國、越南。在中國分佈於渤海(在渤海灣北起河北的秦皇島、南至天津的歧口)、黃海、東海、南海。 [3-4] 
鮸分佈圖 鮸分佈圖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生殖期朝鮮沿岸為9~10月,長江口外海為7~8月,舟山羣島附近為5~6月。產卵場分佈從渤海至東海南部沿海,較集中的有遼寧遼東灣,河北濼河口大清河,山東萊州灣、山東半島南部,江蘇海州灣長江口,浙江杭州灣、魚山列島、台州灣,以及韓國仁川沿海等。產卵場水深黃渤海約20米,水温為20~28℃。全長500~650毫米個體、懷卵量為72~216萬粒。卵透明,分離浮性,卵徑1.2~4毫米,在水温24.6~24.9℃、鹽度26~30‰條件下初孵仔魚至孵化後4天為卵黃囊仔魚,5~14天為前彎曲期仔魚,15~28天為彎曲期仔魚,29~40天為後彎曲期仔魚,41天開始進入稚魚期。 [1] 

人工繁殖

  • 親魚培育
將親魚放在樂清灣分水山一漁農魚排(規格為4米×4米×4米)的網箱中培育,平時採用常規的飼養管理方法,在繁殖季節前及繁殖季節,即7~10月,進行強化培育,餌料以藍圓鯵為主,一般每日早晚各投餵1次,每次餵食都採取少量拋投誘食方法,直至親魚吃飽為止。定期觀察親魚性腺的發育情況。 [6] 
  • 親魚催產
到繁殖季節,雌魚的選擇標準是:外形顯得比較粗壯,腹部膨大、柔軟且有彈性,生殖孔微紅的個體。雄魚的個體顯得比較瘦長,選擇標準是:用手撫摸其腹部可感覺到體內2條長且硬的精巢,擠壓腹部時能從泄殖孔中流出乳白色精液的個體。 [6] 
選擇好成熟的親魚後,可馬上在海水網箱或室內水泥池進行人工催產,要求海水網箱的規格在3米×3米×2米,用80目網片製成,在無大風大雨的天氣及小潮水水體透明度高時進行催產,具體如下:
  1. 催產藥物:注射用促黃體釋放激素A2(LHRH-A2),用生理鹽水調配。 [6] 
  2. 注射方法和劑量:體腔注射。雌魚的注射劑量為2微克/千克左右,一般分2次注射,第1針1.2微克/千克,24小時後注射第2針,劑量為0.8微克/千克。雄魚的注射劑量為2.3微克/千克左右,也分2次注射,第1針2微克/千克,24小時後注射第2針,劑量為0.3微克/千克。 [6] 
  • 受精卵的收集和孵化
當海水比重在1.018以上時,受精卵浮於水的上層,而非受精卵則沉在水的中、下層。但因親魚的遊動,有部分非受精卵也會浮到上層。可用80目撈網將卵撈出,放在水桶中靜止片刻,再將上層懸浮的好卵撈出,丟棄中、下層的卵子。將受精卵用乾淨海水輕輕沖洗後倒入育苗池,育苗池水位一般在80釐米,採用育苗池孵化方法,進行微充氣靜水孵化。孵化水温22~27℃,海水比重1.018~1.021‰。 [6] 
  • 育苗環境條件
  1. 育苗水水温:鮸魚仔、稚魚的培育水温為18~27℃,人工繁殖一般要等到自然水温降至27℃時再催產。育苗期間一般不升温,育苗早期通過遮陽和換水等手段將水温控制在27℃以下;育苗後期應將水温保持在18℃以上。 [6] 
  2. 育苗水比重:育苗前期比重為1.018~1.021‰,稚魚期可根據自然海水的比重情況將其降至1.015‰,幼魚期可降至1.013‰。 [6] 
  3. 光照強度:防止直射光照射,在育苗池上方設一層遮陽網,一般將光照強度控制在500~5000勒克斯,夜間育苗室不開燈。 [6] 
  4. 育苗池規格及充氣石:長方形水泥池,水體30~40噸,水深1.3米。按水面面積,每1.5~2平方米布充氣石1個,充氣石懸掛於池底上方2~3釐米處。 [6] 
  5. 培育密度:布苗密度為1~4萬尾/立方米,中後期逐漸降低苗的密度,稚魚後期及幼魚期的密度為0.2~0.6萬尾/立方米。 [6] 
  • 日常管理
  1. 換水量:仔魚開口前的3天不換水,每天加水10~20釐米至池滿為止。仔魚開口後每天換水1次,換水量20~40%,稚魚期每天換水2次,每次25~50%,幼魚期每天換水2次,每次50~100%。具體換水量根據水質情況酌定。 [6] 
  2. 池底吸污:開始給魚苗投餌後,每天定時用吸污器排污1次。 [6] 
  3. 水質調節:早上換水後投放小球藻,使育苗池池水呈微綠色,通常小球藻的質量分數為20~40萬/毫升。小球藻可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氨氮含量,併為育苗池中的輪蟲提供餌料。至稚魚中期停投輪蟲,同時停止投放小球藻。通過換水調節育苗池水質,根據水質情況,掌控換水量或水流量。 [6] 
  • 餌料系列及其投餵採用輪蟲-豐年蟲幼體-鮮活橈足類-冰鮮橈足類餌料系列培育魚苗。
初孵仔魚在25℃水温下約66小時便會開口攝食,此時每日投輪蟲1~2次,保持育苗池水體中輪蟲密度為5~15個/毫升;當仔魚達13日齡,全長0.5釐米左右時,加投剛孵出的豐年蟲無節幼體,2~4天后再加投經40目篩絹網濾得的活體橈足類。橈足類投餵前需用50毫克/升的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分鐘。投餵橈足類後逐漸減少輪蟲的投餵量,至20日齡時可停止投餵輪蟲,同時停止投小球藻。如活橈足類供應充足,可在停投輪蟲1~2天后投豐年蟲無節幼體。輪蟲投餵前經高質量分數的藻液和輪蟲強化劑強化6小時以上,活橈足類系清江當地海區用張網捕得。 [6] 

養殖技術

選擇海區

利用網箱養殖成魚,應選擇避風條件好,海陸交通方便,水質清新,水流暢通,流向平直而穩定的海區;水深5米以上,網箱箱底在最低潮位時距離海底1.5米以上;海區表層水温為8~29℃;鹽度為13~32‰;透明度為1米左右;流速以1米/秒以下為宜(網箱內的流速在0.2米/秒以下);底質最好為泥沙底。 [5] 

魚種放養

  • 魚種的選擇及放養
  1. 魚種的選擇:放養的魚種,應選擇體型勻稱、體質健壯、活力好、鱗片完整、無病無傷、無畸形的優良健康魚種。在同一網箱中放養的魚種,要求規格整齊一致;計劃當年達到每尾體重400克以上的商品魚規格者,放養的魚種規格要求在100克左右。 [5] 
  2. 魚種的放養:在投放魚種之前,要預先做好網箱及魚種的消毒工作,其方法一般是,採用20毫克/升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投放魚種的時間,宜選擇在小潮汛平潮緩流期間。在低温季節,應選擇晴天或無風的午後投苗。在高温季節,選擇氣候涼爽的早晚投苗投苗的密度,一般為1000尾/立方米。 [5] 
  • 放養規格及密度
養殖户購買人工培育的鮸,一般要經過海區網箱培育,全長達25~30毫米。隨着苗種的生長,其所需要的活動空間,也要相應地增大。因此,應及時進行篩選、分級,並調整放養密度。 [5] 
全長50~70毫米的魚種,每立方米水體放養20~33尾,最佳為25~28尾;全長90~120毫米的魚種,每立方米水體放養20~25尾,最佳為20~22尾。在正常的情況下,每隔1~20天,調整一次魚種的放養密度,並根據魚種個體的大小,調換網箱的網目規格。當全長達到230毫米以上時,根據魚的個體大小的不同,進行分箱疏養。 [5] 

飼料投餵

  • 飼料
剛入箱的魚種,可投餵適口的魚糜、粉末飼料、糠蝦和冷凍的大型橈足類。在海區養成時,夜間可在網箱上方開燈誘集。25克以上的魚種,可投餵濕性顆粒飼料。其方法是把冰凍魚攪成肉糜,並拌成黏性強的團狀飼料,用手擠壓成大小不同的塊狀物而投入網箱中。採用這種方法,可以摻入部分粉狀配合飼料,或其他魚、貝肉等飼料,也便於添加維生素等藥物,使之營養全面。另外,鮸的人工配合飼料,其成分為魚粉40%,配以花生餅、豆餅、麪粉、麩皮、無機鹽和添加劑等。慢沉膨化飼料,近段時間才出現在市場上。由於它比較適合鮸底層生活習性和較高的營養水平,因此值得推廣使用。但絕不能使用冰凍鮮小雜魚直接投餵,因為這樣做,一是浪費飼料,二是破壞資源,三是污染環境,四是營養不全面,五是不潔飼料常帶有大量病菌,容易發生疾病。 [5] 
  • 投餵
1.投飼量
在鮸的養成期間,一般每天早、晚各投餵一次飼料。當天的投餵量,主要是根據前一天魚種的攝食情況,以及當天天氣、水色、潮流的變化,有無移箱等情況來決定。全長30毫米以下的魚苗,在水温20℃以上時,日投餌率為魚體重的100%。一天分為3~5次投餵。隨着苗種個體的長大,應逐漸降低投餌率。160毫米的魚種,在12個月底,當水温為14℃左右時,日投餌率為4%左右。慢沉飼料的日投餌率一般為1.5%。 [5] 
2.投餵方法
全長50毫米的魚種,投餵魚肉飼料,要求去除鱗片及骨、刺,用鉸肉機加工成魚糜狀,孔徑為5毫米,並加少量幼鰻飼料拌勻,每2小時投餵一次;全長90~120毫米的魚種,在飼料加工之前,不用去鱗及骨、刺,仍用5毫米孔徑鉸肉機加工,投餵次數改為早上6時、上午10時和下午3時及傍晚6時,分別各投餵一次,投餵量為體重的16~18%;當魚體全長達到170毫米時,用15毫米孔徑鉸肉機加工,投餵次數改為早、晚各一次,投餵量為體重的12~16%;當魚體全長達到230毫米以上時,可投餵塊狀和整條的小魚和小蝦,早晚各投餵一次,投餵量為體重的7~10%。 [5] 
3.投餵關鍵技術要點
為提高投餌效率,必須掌握以下五個關鍵要點:
第一,在投餵之前,要用手在網箱中划水面,逐漸使魚苗形成條件反射,成羣上浮攝食。
第二,魚羣集中後快速投餵,至魚羣吃飽、散開或下沉為止。
第三,為照顧體弱的鮸個體也能吃到食料,最後應在網箱四周補投少量飼料。
第四,由於天氣變化,有時鮸在網箱中層攝食(未見到魚羣上浮水面),這時仍應按原定時間堅持投餵。
第五,鮸在攝食時,會發出“咕、咕”的響聲,可根據響聲的大小,增減投餵量。 [5] 
4.各種飼料的投餵方法
⑴全雜魚料的投餵新鮮、冷凍的雜魚,日投餵量佔魚體重的3~5%。水温為18~28℃時,日投餵2次,為早、晚各一次,晚上投料量約佔日總投料量的2/3。隨着水温的下降,鮸日攝食量也隨之下降,當水温為14~18℃時,日投餵量約佔魚體重的2%。當水温繼續下降至8~13℃時,日攝食量減少到佔魚體重的1%左右,日投餵次數僅為下午一次,或每兩天投餵一次。而當水温上升至29~30.5℃時,鮸日攝食量隨之減少為魚體重的2~2.5%,宜在半夜氣温涼爽時投餵。全雜魚的加工程度,與飼養效果關係密切。全長為5~8釐米的魚種,所喂雜魚需用3毫米孔徑的鉸肉機鉸成肉糜。全長為16~20釐米的成魚,所喂雜魚需用8毫米孔徑的鉸肉機加工。當魚種全長達21釐米以上時,所喂雜魚用1釐米孔徑的鉸肉機加工成肉糜狀。根據雜魚料的情況,如果是骨刺少的雜魚,也可用刀切成小塊投餵,以注意適口性為原則。投餵時,採用手投的方式。由於鮸吃料動作較慢,又怕驚動,因此在投料時,一方面不要驚動它,另一方面投料速度要適當放慢,以飼料不沉入網箱底為準。一般來説,在投餵的前20分鐘鮸吃得快些,20分鐘以後吃的速度稍慢些,故可稍停10~15分鐘,再投餵一次。
⑵配合飼料的投餵配合飼料,有浮性配合飼料和軟性配合飼料兩種。其投餵方法分別如下:
  1. 浮性配合飼料的投餵:日投料量佔魚體重的1~1.5%。隨着水温的升降,應適當調整投料量。在投餵浮性飼料之前,先用淡水浸泡5~8分鐘。顆粒小的,浸泡時間可短些,顆粒大的浸泡時間稍長些。在投餵浮性飼料之前,要準備好投料區,以防止浮性飼料隨着水流而漂走。用每平方釐米40目的聚烯篩絹網,在網箱內圍成圓形或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積約為網箱內面積1/2~1/3的區域,作為投料區。投料方法是,取經淡水浸泡好的浮性飼料,投入量為當日總投料量的2/3。投料時,觀察攝食情況,酌情及時補充投料,收集未被攝食或被水流漂到圍網邊的飼料,再投入網箱內。投料時,要注意以下事項:第一,選擇水流緩慢時候投料。第二,不能一次性投入,避免吃不完造成浪費。第三,實行分餐投餵,總投料量應控制在魚吃八成飽的程度,每4小時投餵一次。第四,不投發黴變質飼料。第五,不投營養成分不足的飼料。 [5] 
  2. 軟性配合飼料的投餵:日投料量佔魚體重的1.5~2%。其加工方法是,在每5千克軟性飼料中加入0.5千克淡水,攪拌均勻之後,用軟性飼料機加工成顆粒狀。加工時,可根據魚的口徑大小,調整顆粒機的孔徑。投餵軟性配合飼料的注意事項,一是要當餐投料,當餐加工。二是加工的料不能隔天投餵,高温時不能超過12小時投餵。三是未加工的料,要包紮好,以防止油脂氧化和變質。每隔4小時投餵一次。 [5] 
  3. 混合飼料的投餵混合飼料,係指雜魚料和植物性料混合而成的餵魚飼料。混合飼料的投餵方法:將雜魚加工成肉糜,加入植物性粉狀料,攪拌均勻,然後,加入次麪粉,增加粘合性,再鉸成肉糜狀,即可投餵。投餵混合飼料應注意以下事項:第一,動物性料和植物性料的配比要合理。其一般的配料比為:動物性料佔40~45%,植物性料佔50~55%,粘合劑佔5%。第二,要定期或不定期加入魚油和維生素。第三,混合料要求攪拌均勻。第四,混合料拌後不能過餐或隔天投餵,以保證飼料的新鮮程度。如混合料攪拌好後不及時投餵,應置於0℃以下冷凍保存。第五,要保證植物性粉狀料不發黴變質。 [5] 

日常管理

第一,鮸厭強光,怕打擊聲的刺激。因此,在投餌時,投餵人員不要在周圍隨意走動,網箱上應設置遮陽黑色網。 [5] 
第二,注意觀察魚體流動情況,檢查魚的體表是否有寄生蟲或有其他病症,以便及時發現和防治。觀察魚的攝食情況,並根據天氣和潮水等情況增減投餌量。 [5] 
第三,鮸在飢餓狀態下會發生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因此應採用規格和網目不同的網箱,對大小不均勻的鮸個體,進行定期篩選分養,以促使均勻生長。分養操作,最好在早晨水温偏低時進行。 [5] 
第四,加強對鮸養殖網箱的巡邏和檢查,防止逃魚現象發生,特別應注意防止網衣破損。如發現網衣破損,要及時修補。 [5] 
第五,在整個飼養期間,網箱下水時間長,必然會有許多附着物堵塞網目,影響水流的暢通。養成生長最快的是在高温期間,這時也是網箱上最容易附生動植物的季節。因此,要經常換洗網箱,一般每隔30天左右要換洗一次網箱。也可預先浸塗防污生物的塗料。為保證能及時清洗網箱,須配備雙套網具。 [5] 
第六,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把好飼料質量關。不投餵不新鮮的飼料,因為它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根據魚的個體大小、攝食狀況及天氣、水質狀況,掌握適宜的日投餵量。不可忽多忽少,以防止魚的暴食和飢餓。要經常清除飼料台殘餌和進行消毒。要做好病害的防治。 [5] 
第七,鮸網箱飼養成敗的關鍵,在於有良好的海區環境。它要求水質清新,溶氧量豐富。鮸的正常生存水温為10~32℃,攝食最旺盛、生長最快的水温為20~28℃。密養精養的效果好壞,與網箱內外水體的交換是否順暢有關。如果流速過小,則影響水體交換;如果流速過大,則增加了鮸的體能消耗,對生長不利。 [5] 
第八,要保持最佳的水質環境條件,要求水温為18~25℃,鹽度為24.8~34.5,pH值為7.85~8.35,溶解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要避免海水pH值的變化,影響魚類的生理代謝,造成在高溶氧時魚“浮頭”而窒息死亡。 [5] 
第九,要加強病害防治。為了提高網箱養殖鮸的疾病防治效果,應投餵高質量的飼料,並拌喂預防藥物,提高魚體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具體要做好以下兩點:
  1. 一是要投餵優質飼料。目前所有飼料,主要是鮮雜魚和膨化飼料。以鮮雜魚為飼料,有許多缺點,特別是新鮮度難以保證,常常因發生酸敗而危害所養鮸的魚體體質。因此,投餵時應採用有質量保證,有良好品牌形象,營養平衡、全面的優質膨化飼料。膨化飼料主要有浮水型和慢沉型兩種,以慢沉型為更佳。
  2. 二是要拌入預防藥物。在鮮活餌料中添加複合維生素和抗生素等藥物,可以補充鮮活料的營養成分和提高魚體的抗菌能力。定期添加甘草、板藍根、大蒜和五倍子等具有預防作用的中草藥,有利於提高鮸機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增強魚體的體質。 [5] 
第十,實行混養。在養殖鮸的網箱內,可混養石斑魚、藍子魚、卵形鯧鰺和黑鯛等魚類。混養的比例要合理,否則將會影響到鮸的生長髮育。在全長12釐米以下的鮸養殖網箱內,不宜混養肉食性兇猛魚類,如石斑魚和鱸魚等,但可混養藍子魚。在飼養全長13釐米以上的鮸網箱內,可混養全長5~6釐米的石斑魚,或放養3~5釐米的黑鯛或卵形鯧鰺。 [5] 
第十一,實行分級飼養。由於鮸個體大小不等,生活習性也不同,特別是在飢餓的情況下,大魚吃小魚和咬尾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幼魚階段,表現更為突出。全長40~50毫米的個體,不能與全長150毫米以上的個體混養;全長100毫米的個體,不能與全長200毫米以上的個體混養。為了提高養殖成活率和養殖產量,必須採用分級飼養方法。即從幼魚養到全長420毫米,體重1.15千克,養殖時間189天,分為三級進行養殖,效果比較好。第一級,放養全長為50~70毫米的個體;第二級,放養全長為90~120毫米的個體;第三級,放養全長為230毫米以上的個體。 [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3] 

主要價值

食用及經濟:肉質含脂量高,味鮮美,油炸、清蒸、煮食皆宜。是相當受歡迎的食用魚。常可大量捕獲,是重要的經濟魚種。 [7] 
營養成分:據測定,每100克可食鯢魚含熱能90千卡,水分71.3克,蛋白質20.2克,脂肪0.9克,含有維生素A、B1、B2、尼克酸、膽固醇、視黃醇當量,還含微量元素鈣、磷、鉀、鈉、鎂、鐵、鋅、硒、銅、錳等,此外,尚含有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 [8] 
藥用:性味歸經:味甘、鹹,性平;歸脾、胃、膀胱經。健脾補腎、止血養血、消炎、益胃,對腎虛、消渴、胃脘不舒、勞疲虛損等症有食補促進康復的效用。 [8] 
食療:鮸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常食對營養不良及貧血者極為有益。現代研究還表明,常吃鮸魚肉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主要是由於鮸魚肉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極高,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血液循環,其中的EPADHA,具有降血壓、促進平滑肌收縮、擴張血管、阻礙血小板凝集和防止動脈硬化、防治老年性痴呆等功效。此外,鮸魚肉還對糖尿病有益,由於鮸魚肉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常吃可補充機體所需的硒元素,從而有效防治該病的發生與發展。 [8] 

物種文化

宋代蘇軾的《畫魚歌》描述了關於鮸魚的詩句:“天寒水落魚在泥,短鈎畫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亂,此意豈復遺鰍鯢。偶然信手皆虛擊,本不辭勞幾萬一。一魚中刃百魚驚,蝦蟹奔忙誤跳擲。漁人養魚如養雛,插竿冠笠驚鵜鶘。豈知白挺鬧如雨,攪水覓魚嗟已疏。” [8] 
參考資料
  • 1.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345-348頁
  • 2.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1855)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19]
  • 3.    Miichthys miiuy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1]
  • 4.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3-19]
  • 5.    陳興強, 詹華山, 沈錦發. 鮸魚海水網箱養殖[J]. 海洋與漁業, 2017(7):60-62
  • 6.    單樂州, 林志華, 邵鑫斌, et al. 鮸魚人工繁育技術研究[J]. 水產科技情報, 2006, 33(1):25-29
  • 7.    Miichthys miiuy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3-21]
  • 8.    陳壽宏編著,中華食材 中,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04,第926-927頁
  • 9.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98頁
  • 10.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98頁
  • 11.    陳再超,劉繼興編,南海經濟魚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2.11,第146頁
  • 12.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98頁
  • 13.    李明德,張洪傑等著,渤海魚類生物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09,第48頁
  • 14.    鄧家剛,侯小濤,郝二偉,海洋中藥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235頁
  • 15.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98頁
  • 16.    夏徵農主編,辭海,農業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1,第635頁
  • 17.    唐濤,周明成主編,動物辭典下,遠方出版社,2005.01,第24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