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鮑家屯村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家屯村)

鎖定
鮑家屯村,別名楊柳灣、鮑屯村,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安順以東20千米、距離省城貴陽65千米、距離鎮政府大西橋1.5千米,村域面積5.1平方千米。 [1-3] 
鮑家屯村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低山丘陵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後有靠山,前帶流水,側有護山,遠有秀峯,整體佈局為一軸兩區內外八陣構築形成;主要景點有古建築羣、公共建築羣、明代水利工程等,流傳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地戲(安順地戲)。 [3-5] 
2012年12月,鮑屯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中文名
鮑家屯村
別    名
楊柳灣
鮑屯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
村域面積
5.1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外出務工、糧油作物、養豬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主要景點
古建築羣、公共建築羣、明代水利工程

鮑家屯村村落歷史

鮑家屯村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為了完成統一中國大明,詔令“調北征南”,鮑氏始祖鮑公福寶由安徽歙縣棠樾村遷移而來,村落初叫“楊柳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修建“魚嘴分流式”的大型水利工程;明中期修建甕城、八陣巷村。
清初隸屬安屯置堡,取名“永安屯”;因村民大部分姓鮑,清改為鮑家屯,簡稱鮑屯;清晚期修建碉樓。
1956年,興建安順縣第一個機戒提灌站。
1972年,鮑屯通電後,建了大型電灌站,青龍寺後元坡地改田為兩百六十多畝。
1975年,建了石豪元二級電灌站,地改田兩百畝。
1983年,建了鮑屯自來水廠,水源為珍珠井。 [6] 
區位關係圖 區位關係圖 [7]

鮑家屯村地理環境

鮑家屯村位置境域

鮑家屯村位於安順以東20千米、距離省城貴陽65千米、距離鎮政府大西橋1.5千米,地理座標約為東經106°07′、北緯為26°19′,村域面積5.1平方千米。 [2-3] 

鮑家屯村地貌水文

鮑家屯村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低山丘陵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水系有型江河(包括新河道、古河道)、水倉口、蚱塘河、珍珠泉。 [3]  [8] 

鮑家屯村氣候

鮑家屯村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雨水適中,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温14℃。 [3]  [8] 

鮑家屯村自然資源

鮑家屯村植被有柑桔、桃、 李、銀杏、杜仲、茶葉、蠶桑等果樹;土地有耕地1200畝,其中田650畝,地550畝。 [3] 
田野 田野 [5]

鮑家屯村村落格局

鮑家屯村選址理念

鮑家屯村選址坐北朝南,後有靠山,前帶流水,側有護山,遠有秀峯,住基寬坦,水口緊鎖;古村落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黃帝宅經》把大地看作有機的整體,“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融山水、村舍、田野及必要的點景建築為一體, 表現出濃郁的山水意象,體現了中國的古村落的選址的理想模式。 [3] 
水口園林 水口園林

鮑家屯村空間佈局

鮑家屯村落由內、外八陣構築形成,主為古時軍事防禦。內八陣以大廟為核心(中軍),內甕城為紐帶。幾百幢堅固的石頭房屋構成八個防禦陣地(八條街巷)。一道堅固高大的石頭寨牆,把八陣包圍起來,形成一座巨大的“迷魂陣”。外八陣以內八陣為中軍(核心)利用其四周七座山峯和邢江河的有利地形,用石牆、碉堡、岩石、壕溝和河溝構築成八道外圍防禦陣地。整體佈局為一軸兩區內外八陣構築形成,強調中軸對稱、主次分明。 [3]  [5] 
一軸:村落由南向北經屯口—甕城—汪公殿—大佛殿—關聖殿—練武場—鮑氏宗祠—振威將軍陵園組成的中軸線。
兩區:鮑屯古村落原古寨牆範圍內的核心保護區和明代古水利工程核心保護區(上自水倉口,下至小青山腳下的回龍壩)。
內外八陣:鮑家屯村落空間佈局經600年演繹所形成的內外“八陣”。
“內八陣”由村內各街巷構成:青龍陣、白虎陣、長蛇陣、雄獅陣、玄武陣、金魚陣、鹿角陣、火牛陣;
“外八陣”由拱衞村落的7山兩水構成:黃山(獅山—獅子陣)、大菁山(象山—大象陣)、埡口山(天馬山—天馬陣)、大青山(貴人山—貴人陣)、小青山(螺星山—螺星陣)、石壕坡(八哥巖—八哥陣)、後園坡(神仙山—神仙陣)、以及新舊河道組成的雙龍陣。 [3] 

鮑家屯村經濟社會

鮑家屯村人口

2018年,鮑家屯村常住人口約600户2300餘人,分為鮑家屯村和鮮塘河兩個自然村,其中大部分為鮑姓族人,外姓以汪、呂、陳姓居多。 [3]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鮑家屯村以漢族為主,有710户常住人口2390人。 [2] 

鮑家屯村經濟

2018年,鮑家屯村各家各户青壯年外出打工,統計約有600人。村內留守人口則向四個方向分流:其一,200多人在村內出租用地內建設的安順化肥廠上班;其二,100多户有從事以絲頭繫腰為主的紡織加工工作,以滿足整個屯堡地區的需要;其三,從事農業活動,以務農為生。其中較有特色的是鮮塘河自然村,依靠珍珠泉等良好自然條件,發展了蔬菜種植和冷水魚養殖業。據數據統計,全村年經濟總收入約1500萬元;人均純收入接近3000元。 [3]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鮑家屯村以外出務工、糧油作物、規養豬場為主,村集體年收入2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200元。 [2] 

鮑家屯村主要景點

鮑家屯村綜述

鮑家屯村主要景點有古民居建築羣:太傅府、將軍府、吳三桂義子鮑璋舊居、崇文院、習武院、武官院、鮑大幹故居、碉樓等;公共建築羣:汪公殿、大佛殿、關公殿遺址;鮑氏宗祠遺址;鮑家祖墳(振威將軍陵墓);明代水利工程:3座水碾房遺址、6道壅水堰(壩),7條灌溉支渠、 以及新、古兩條河道。 [3] 

鮑家屯村太傅府

太傅府 太傅府 [8]
太傅府始建於明朝,屬小四合院建築,建材物材質有杉樹、楸樹,用於柱頭(柱子)板材,因而耐水性能好,可久遠保存,穿方也有白楊木的,同理。建築物主要為當地石頭,從下基礎到牆體都是石頭砌成,石頭出廠時就兩面平整(上、下口很平),利穩故,蓋房,用石板叫石牆石瓦,四合院大門有垂花瓜柱(垂雕花柱),四合院內門窗有木雕梅、蘭、竹、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有五福(扁蝠)臨門,正房箱房面對天井,有瓜柱,屯堡民居有獨色、古樸敦實,空間豐富,保存完整。 [5] 

鮑家屯村將軍府

將軍府始建於明朝,屬中式三進大院,建材物材質有杉樹、楸樹,用於柱頭(柱子)板材,因而耐水性能好,可久遠保存,穿方也有白楊木的,同理。建築物主要為當地石頭,從下基礎到牆體都是石頭砌成,石頭出廠時就兩面平整(上、下口很平),利穩故,蓋房,用石板叫石牆石瓦,四合院大門有垂花瓜柱(垂雕花柱),四合院內門窗有木雕梅、蘭、竹、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有五福(扁蝠)臨門,正房箱房面對天井,有瓜柱,該建築尚保存完整。 [5] 

鮑家屯村鮑璋故居

鮑璋故居 鮑璋故居 [8]
吳三桂義子鮑璋故居為四合院,採用傳統的“幹欄式”立站木架構件體系;採用石頭作為木構架的外部圍護結構。開採來的石頭(石塊)用來壘砌基礎(下岸腳),接着壘砌山牆、後廊牆、大財門牆(大財門牆在廂房的後廊牆上開),用石板房蓋屋頂。
故居木架構件有:柱、梁、枋、板、樓枕、行挑、椽皮,多用杉木做柱,用秋樹或白楊樹為枋,板多用杉木。柱、鑿、榫銜接枋連接垂直相交,不用一釘一鉚,結構嚴謹,堅固耐久,沿用沿住,六百多年柱、枋,又叫“穿鬥號”式結構,如檐柱、二柱、中柱。後園種花草及做廁所,關牲口的圈,後園有圍牆高大堅固。 [5] 

鮑家屯村鮑大千故居

鮑大千故居 鮑大千故居 [8]
鮑大千故居始建於明朝,是二進三合院古屯堡建築,建材物材質有杉樹、楸樹,用於柱頭(柱子)板材,因而耐水性能好,可久遠保存,穿方也有白楊木的,同理。建築物主要為當地石頭,從下基礎到牆體都是石頭砌成,石頭出廠時就兩面平整(上、下口很平),利穩故,蓋房,用石板叫石牆石瓦,大門有垂花瓜柱(垂雕花柱),院內門窗有木雕梅、蘭、竹、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有五福(扁蝠)臨門,正房箱房面對天井,有瓜柱,屯堡民居有獨色、古樸敦實,空間豐富,保存完整。 [5] 

鮑家屯村鮑福寶故居

鮑福寶故居 鮑福寶故居 [8]
鮑福寶故居為兩進(雙進)四合院,採用傳統的“幹欄式”立站木架構件體系;採用石頭作為木構架的外部圍護結構。開採來的石頭(石塊)用來壘砌基礎(下岸腳),接着壘砌山牆、後廊牆、大財門牆(大財門牆在廂房的後廊牆上開),用石板房蓋屋頂。木架構件有:柱、梁、枋、板、樓枕、行挑、椽皮,多用杉木做柱,用秋樹或白楊樹為枋,板多用杉木。柱、鑿、榫銜接枋連接垂直相交,不用一釘一鉚,結構嚴謹,堅固耐久,沿用沿住,六百多年柱、枋,又叫“穿鬥號”式結構,如檐柱、二柱、中柱。後園種花草及做廁所,關牲口的圈,後園有圍牆高大堅固;另外,大財門石木結構是重點裝飾。 [8] 

鮑家屯村古水利工程

鮑家屯古水利工程位於邢江河上游,600多年前,鮑屯先祖為使鮑家屯村寨周邊農田達到旱澇保收的目的,結合河道與村寨農田的地形地貌,着手修建這一泄洪抗旱工程,工程分為:水倉大壩、魚嘴分流大壩、回龍壩、水碾壩等,共有11道壩,總長730米,溝渠長3.2千米。經過六百多年的歷史,該水利工程目前仍發揮作用,正因有該水利工程,鮑屯及周邊村1000餘畝稻田連年旱澇保收,水利專家賦予它“袖珍都江堰”的美稱。2013年鮑家屯村古水利工程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9] 
  • 水碾房
水碾房產生於清朝中期,它利用欄河壩上下水面落差形成的水能變為機械能,加工大米與小麥磨成麪粉,不污染環境,減輕舂碓,拉(推)大磨的勞苦解放勞動力投入貿、工、農產業,使鮑家屯人很早就享受到機械化的甜頭,也為米販子、做麪條賣的生意人,提供致富平台。1972年通電後,水碾房光榮退休,漸成危房。2007年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首席專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鮑世行先生與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秘書長教授譚徐明兩人親自組織,本着“修舊如故、以求其真”的原則,恢復其功能,2011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遺產保護“卓越獎”, [10]  同年,被世界最佳遺產保護協會的精英俱樂部,接納為會員。2014年,安順市委副秘書長徐志到鮑家屯村擔任第一書記後,多方協調資金10萬元,於2014年4月進一步修繕加固。 [5] 

鮑家屯村內甕城

內甕城 內甕城 [5]
內甕城作為古軍屯,首要任務是防禦外敵入侵,鮑家屯的村落建築佈局,通過大屯門、寨牆、村內甕城、村內五道大閘子門、八陣圖、挺拔無雙碉樓,巧妙把居住和軍事防禦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街巷為陣,內甕城與碉樓結合”的堅固堡壘,“進可攻,退可守”,還可“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外圍八座小山就是“外八陣”,八個制高點相互依託,相互協防,成為鮑家屯防禦的前沿陣地。如果匪寇突破了“外八陣”,等待他們的還有更為棘手的“內八陣”。首先,想進入軍屯就十分困難。四周是高大堅固的石頭屯牆(寨牆),牆上有眾多內寬外窄的瞭望孔,不時“有明槍暗箭”射出,防不勝防。整個屯牆開有大門一道(大屯門),小門四道。大門由重兵把守,小門實在太小,“牛過都要歪着頭,斜着角”,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匪寇突破了大屯門,還有實用、經典的甕城,正是“甕中捉鱉,手到擒來”。屯內家家外牆都是石頭砌成具高聳,户户緊緊相連,瞭望孔密佈高牆之上,同樣有明槍暗箭射出,防不勝防。屯中八條彎彎曲曲,細細長長的街巷,組成令人頭暈目眩的內八陣。青龍陣、白虎陣、雄獅陣、鹿角陣、火牛陣、長蛇陣、鐵馬陣、玄武陣。陣陣機關重重,處處殺機四伏。 [5] 

鮑家屯村八陣巷

八陣巷是村中八條彎彎曲曲,細細長長的街巷,組成令人頭暈目眩的內八陣。青龍陣、白虎陣、雄獅陣、鹿角陣、火牛陣、長蛇陣、鐵馬陣、玄武陣。陣陣機關重重,處處殺機四伏。八條街中有四條是死街(死衚衕),四條活街,條條街東拐西彎,又十分狹窄,勉強夠兩人擦肩而過。匪寇一旦進入,就只能成為各家各户瞭望孔中的活靶子,“往前跑,死路一條,往後退,為時已晚”。 [5] 

鮑家屯村碉樓

碉樓 碉樓 [5]
碉樓是屯中一座高29米的石碉樓,它是方圓百里的典範工程,是屯中戰鬥的觀察站和指揮中心,其上有對聯寫到:上聯:八陣巷,彎轉有數,易進難出,滅匪寇;五層碉,挺拔無雙,遠觀近擊,保平安。下聯:村建八陣圖,共仰神明將略,活學活用,保護自己;目觀五層碉,常佔地利指揮,不亂不慌,全殲匪寇。歷經六百多年的戰火洗禮,鮑家屯安然無恙。 [5] 

鮑家屯村汪公殿

汪公殿 汪公殿 [5]
鮑家屯村的人們敬仰汪公人品官品及歷史功德,於是便建了一座廟宇,取名汪公殿,殿上有匾,上書“功冠唐勳”四個大字。青山不老,綠水長流,英雄逝矣,虔誠頂敬懷古,若不勝情。敬祭汪公神,迎汪公神,既是為了弘揚歷史文化,更是為了一個美好願望—在迎汪公神熱鬧一番之後,傳統認為整個村寨將更加清潔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子嗣發達,高中學生金榜題名,公務員勤政廉政,平步青雲。 [5] 

鮑家屯村歷史文化

鮑家屯村歷史人物

  • 鮑福寶
鮑氏始遷祖鮑公福寶,籍貫現今的安徽歙縣棠越村人,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旨帶兵征戰入黔,征戰奏凱又奉旨屯田戍邊,執行朱皇帝“長治久安”方針,旱災頻繁發生成為農業生產的最大威脅,汛期又多暴雨,山洪災害造成水土流失,大量土地(田地)被淹沒、沖毀、水旱災害帶來深重災難,民以食為天,因此,興修水利就成為當年明皇浩封振威將軍鮑福寶,治理地方的頭等大事,他把江南興修水利的先進經驗“移植”當年的“楊柳灣”(現今的鮑屯)使不同高程的2300畝得到充分的自灌溉,明代農村水利工程遇上洪水來臨,給它“讓路”,不是“堵”而是“疏”,多年來,對保障當地糧食安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效益顯著且延續至今。 [6] 
  • 鮑文弼
鮑文弼,雲南姚安府知府。 [6] 
  • 鮑國臣
鮑國臣,太傅,依據:《安順府志》《鮑氏家譜》。 [6] 
  • 鮑大千
鮑氏十一世祖鮑公大千是屯堡婦女扮美絲頭繫腰手工紡織手藝的創始人,始創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 [6] 

鮑家屯村節慶活動

  • 重陽敬老節
1989年國家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也叫“敬老節,老年節”;1990年起,原老鮑家屯,重陽節,村集體出資以“百善孝為先”取名“百善宴”孝敬老人,旨在家庭和睦、代際和順、社會和諧;2015年,鮑家屯村因為“孝”在2015上了中央電視台播放。2016年,該村舉行了重陽敬老節“行孝圖”、“百善宴”。 [11] 
敬老節 敬老節 [11]
  • 抬汪公
隋朝皇帝楊廣,修大運河,勾通海河、黃河、長江、淮河,又大興土木建宮殿,還大修長城,迫使數百萬人,從事無償勞役,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兵役也極其繁重,官逼民反,各地不斷暴發農民起義,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隋朝天下大亂。各地隋朝官員,也同時起兵反隋,出現羣雄各據,隋朝雪上加霜,最後被李淵李世民父子滅了隋朝,在反隋征戰中,時事造英雄,其中之一的精神楷模,就是現今人們紀念的汪公菩薩。
汪公,名汪華,今安徽歙縣人,在改朝換代的政治風雲中,汪公幹了兩件對安徽百姓的大好事、大實事。一是綏清地方(安撫百姓),保境安民,使他管轄的安徽省為主的六個州,三百萬百姓,免受戰亂、兵禍之大苦大難。二是就任安徽省地方官期間,六個州遭受嚴重旱災,糧食顆粒無收,他賑災功勞大,使大旱之年的三百萬百姓度過糧食困難關,沒有餓死人的現象發生。還有在政治鬥爭風雲變換中,汪華看出李世民集團的強大優勢和不可動搖的真龍天子之力量,他順應天地正氣,投奔了李世民,並把幾十年積累的才華和能量,全部奉獻給李世民,汪公病故後,唐太宗李世民賜封他為“忠烈王”,又稱“忠烈汪王”,汪華公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前,把生命的輝輝,印在安徽老百姓的心上。為紀念先賢,歌頌德政,安徽遍地建廟宇,塑汪公像供奉,又叫“忠烈祠”,百姓奉祀,香火不斷,安徽徽州府歙縣,歙縣又叫新安衞,歙縣縣城,歙縣棠樾村,兩處“忠烈祠”,香火最為旺盛。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調北征南,首先征討貴州的元朝殘餘勢力,經明軍官兵浴血奮戰,奏凱。戰後,明太祖朱元璋下了兩道聖旨“屯田、養兵、守土,不費民間鬥糧也”。“家屬隨後入黔”,信仰汪公神移植屯堡村寨,清朝初年撰寫的《安順府志》其中記載,汪公廟,在屯堡村寨,多於佛教廟,儒教廟。正月十七鮑家屯、伍官屯、東屯、西屯、正月十八吉昌屯(老村名雞場屯)、正月十九狗場屯(近十多年改為正月十六)迎汪公神。
人們敬仰汪公人品官品及歷史功德,鮑家屯汪公殿有匾,上書“功冠唐勳”四個大字。敬祭汪公神,迎汪公神,既是為了弘揚歷史文化,更是為了一個美好願望—在迎汪公神熱鬧一番之後,傳統認為整個村寨將更加清潔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子嗣發達,高中學生金榜題名,公務員勤政廉政,平步青雲。 [11] 
抬汪公 抬汪公 [11]

鮑家屯村祭祀崇禮

鮑家屯村人比較注重清明節,每年清明時節後輩子孫都會成羣結隊回村祭祖,人多時迏3300人同時祭祖。 [11] 
祭祖 祭祖 [11]

鮑家屯村鮑家拳

鮑家拳武術,由貴州鮑氏始遷祖鮑公福寶帶來,是以技擊為內容,通過套路、搏鬥等運動形式。解放後叫:“增強體質,培養意志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 [11] 
鮑家拳 鮑家拳 [11]

鮑家屯村非遺項目

屯堡文化地戲(安順地戲)又稱“跳神”,源自明初朱元璋詔令“調北征南”軍隊帶入鮑家屯村,戲劇演出主要分為唱、跳,演出時演員戴面具,臉部蒙青紗。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11] 
地戲 地戲 [11]

鮑家屯村服飾服裝

鮑家屯村還保留着明代漢族傳統服飾,屯堡文化中的鳳陽漢裝;藍色長衣,衣襟斜開到左掖,袖口寬大,繡有黑色和花色的寬邊,腰繫黑色圍裙,腰後右側有一長飄的黑色帶子,還有這鞋都是屯堡人最鮮明的標誌,該服飾注重絲頭和繫腰,中間束腰帶為棉紗織成,一般長4.7米;兩頭為絲線織成的絲頭,一般長0.47米。做繫腰先從紡絲開始,1500根絲要紡成150多根線。然後,將150多根線掛在屋裏的鐵鈎上,插上插下,錯一根都要解開來重織。隨後是織通帶、挑花、翻花。織好以後還要看絲頭齊否,整齊才是好的。最後的一道工序是將白色的絲頭繫腰染成黑色。做成一根絲頭繫腰晝夜加班至少需要一個星期。因工序繁瑣,編織費時,一條絲頭繫腰要賣300—500元。因此,絲頭繫腰是屯堡婦女服飾中最貴重的裝飾,屯堡婦女以擁有絲頭繫腰為榮,是屯堡男女定親必備物;絲綢腰帶是屯堡婦女最莊重,最昂貴的裝飾品,任何人都不能隨意地觸摸。 [3]  [11] 
服飾服裝 服飾服裝 [11]

鮑家屯村族譜

鮑屯鮑氏家譜,明朝嘉靖年間創修,明代續修一次,清代續修兩次,民國十九年(1930年)續修了第五次。 [6] 
鮑氏家譜 鮑氏家譜 [6]

鮑家屯村榮譽稱號

時間
榮譽稱號
授予單位
2010年7月22日
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 [12] 
2012年12月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1] 
2022年11月
2022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13] 

鮑家屯村旅遊信息

  • 交通
鮑家屯村境域內有貴昆鐵路、滇黔公路、滬昆高鐵穿村而過,乘高鐵從貴陽北站到安順西站只需30分鐘。 [7] 
入村線路 入村線路 [7]
  • 導覽
鮑家屯村內部以步行交通為唯一交通方式。路徑結構保留原有街巷結構,可根據景點自由選擇線路。 [3]  [7] 
村內導覽 村內導覽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