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納·魯納森

鎖定
魯納·魯納森(Rúnar Rúnarsson),1977年1月20日出生於冰島雷克雅未克,冰島導演、編劇、製作人。
1995年,與格里莫·哈克納爾森聯合執導個人首部短片《Klósettmenning》。1998年,擔任劇情短片《Hringur》的導演。2004年,執導劇情短片《最後的農場 [3]  ,該片提名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獎 [8]  。2008年,執導劇情短片《比翼 [2]  ,該片入圍第6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基石和短片單元-短片金棕櫚獎。2011年,執導劇情電影《火山 [4]  ,該片入圍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2015年,執導劇情電影《麻雀》,該片獲得第6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7]  。2019年,執導劇情電影《回聲 [1]  ,該片入圍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
中文名
魯納·魯納森
外文名
Rúnar Rúnarsson
別    名
魯納爾·魯納爾松
國    籍
冰島
出生地
冰島雷克雅未克
出生日期
1977年1月20日
畢業院校
丹麥國家電影學院
職    業
導演、編劇、製作人
代表作品
最後的農場
比翼
代表作品
火山
麻雀
回聲
主要成就
第6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提名)
第6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基石和短片單元-短片金棕櫚獎(提名)
第2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短片獎(提名)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獎(提名)

魯納·魯納森演藝經歷

魯納·魯納森
魯納·魯納森(6張)
1995年,與格里莫·哈克納爾森聯合執導個人首部短片《Klósettmenning》。
1998年,擔任劇情短片《Hringur》的導演。
2002年,執導劇情短片《Leitin að Rajeev》。
2004年,執導由Ólafía Hrönn JónsdóttirJón Sigurbjörnsson合作主演的劇情短片《最後的農場 [3]  ,該片提名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獎 [8] 
2008年,執導由阿特利·奧斯卡·法奈森主演的劇情短片《比翼 [2]  ,該片入圍第2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短片獎、第6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基石和短片單元-短片金棕櫚獎。
2009年,擔任劇情短片《安娜》的導演。
2011年,執導由Auður Drauma BachmannÞorsteinn Bachmann、Kristín Davíðsd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火山 [4]  ,該片入圍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2015年,執導由拉德·舍博德茲加奧拉維爾·達裏·奧拉夫松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麻雀》,該片講述了一個關於16歲男孩阿里的成年故事,獲得第6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7] 
2019年,執導由西格瑪·阿爾伯塞格爾松、本特·金戈·安德森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回聲》,該片通過56個場景,描繪了一幅現代社會尖鋭而又温柔的肖像 [1]  ,入圍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

魯納·魯納森主要作品

魯納·魯納森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9年
《回聲》
電影
2015年
《麻雀》
電影
2011年
《火山》
電影
2009年
《安娜》
短片
2008年
《比翼》
短片
2004年
《最後的農場》
短片
2004年
《Bragur》
短片
2002年
《Leitin að Rajeev》
短片
1998年
《Oiko Logos》
短片
1998年
《The Collector》
短片
1998年
《Hringur》
短片
1997年
《Lífsg》
短片
1995年
《Klósettmenning》
短片

魯納·魯納森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9年
《回聲》
電影
2015年
《麻雀》
電影
2011年
《火山》
電影
2009年
《安娜》
短片
2008年
《比翼》
短片
2004年
《最後的農場》
短片

魯納·魯納森製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9年
《回聲》
電影
2015年
《麻雀》
電影
2014年
《奧爾通》
電影
2014年
《七艘船》
電影
2013年
《鯨之谷》
電影
2012年
《純潔的心》
電影

魯納·魯納森助理導演

時間
名稱
類型
2002年
《我這樣的男人》
電影

魯納·魯納森獲獎記錄

影視類
  • 2019    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    回聲    (提名)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
歐洲電影獎
奧斯卡金像獎

魯納·魯納森人物評價

魯納·魯納森試圖解決電影《回聲》的情節可能沒有什麼意義,但他遵循的唯一信條是永遠不要讓相同的角色出現兩次,但缺乏傳統的線性腳手架讓人感覺有些解放,促使人們尋找冒險進入主題和基調的聯繫 [6]  (thefilmstage評)
魯納·魯納森的兩部故事片《火山》和《麻雀》以傳統的敍事方式,捕捉到了一種地方感和社會感,充滿了不安和沉思。但在電影《回聲》中,他把各種各樣的類型和情況彙集在一起,創造了一幅更宏偉的畫面,廣闊而又像一個國家的集體室內作品,引人注目的是憂鬱和孤獨的音符,以及更有希望的共性和同情的和絃,在這些和絃中,微小的善意充當了作品的優美音符 [5]  (《綜藝》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