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柘澄泥硯

鎖定
魯柘澄泥硯,又稱柘硯、魯柘硯、柘溝陶硯等,中國傳統工藝品,山東泗水縣特產,具有沉靜堅韌、温潤如玉、含津益墨、聲若金石、手觸生暈、發墨如油、不漬水、不損筆等特點。因產於春秋時期魯國屬地製陶古鎮柘溝得名,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享有盛譽。南宋以後,魯柘硯逐漸失傳。1972年中日建交後,日本訪華團成員提出要購買魯柘硯,這才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發現魯柘硯原產地在泗水縣柘溝鎮。此後,泗水縣多次組織生產,均未獲成功。1989年孔子文化節期間,省金石專家石可提出恢復魯柘硯生產的願望。出生於泗水縣柘溝鎮農村、小時候接觸過魯柘硯的楊玉禎臨時受命,擔當起“復活”魯柘硯的重任。
中文名
魯柘澄泥硯
別    名
柘硯
魯柘硯
柘溝陶硯等
產    地
山東泗水縣
聞名時間
春秋時期
品種數
十多個
特    點
沉靜堅韌、温潤如玉、不漬水等
相關人物
楊玉禎 孟康

魯柘澄泥硯歷史發展

魯柘澄泥硯,柘溝鎮因盛產土陶出名,更因柘溝硯而名揚海內外。燒製魯柘硯必須用陶土,此土是柘溝鎮得天獨厚的資源,全省獨有。
據考證,魯柘硯產於具有五千多年製陶歷史的古鎮——泗水縣柘溝鎮。全國各地出土的魯柘硯證明,該硯始於唐代以前,北宋時期最為興盛,曾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在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清乾隆皇帝曾為其收藏的鐘式東魯柘硯賦詩一首:“模削誰成几上賓,洪鐘作式出陶均。設如洞理文流響,七召疇為待扣人。”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魯柘硯制硯工藝失傳多年。
陶土礦以柘溝為中心,東西走向約26平方公里,儲量12.2億立方米。在柘溝一帶為裸露區,一般距離地面0-3米,易於開採。土中含有二氧化鋁、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二氧化鈦、氧化鎂等成分。用此土燒製的大缸醃出的鹹菜清脆香甜,名滿京城。而用這種陶土燒製的柘硯更是質地優良,顏色豐富。
建國後,泗水縣陶瓷廠和柘溝鎮曾多次組織能工巧匠恢復柘硯生產,均未獲得成功。1990年,在魯硯專家石可的帶領下 [1]  ,泗水縣成立魯柘硯工藝研究所,要求將魯柘硯“下力氣搞成功”。
一切從頭開始。建小窯,購置澄泥工具,製作裝泥漿的布袋,搭建陰乾泥漿的涼棚,置辦整毛坯的板、錘、刻刀等工具……1990年冬,第一窯魯柘硯試燒。由於從備料、澄泥、成坯、雕刻、裝窯、燒結等道道工序都格外謹慎,第一窯竟然奇蹟般成功了。
1991年5月,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谷牧出訪日本,將魯柘硯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前首相海部、中曾根等貴賓。此外,魯柘硯作為高級禮品還贈送給韓國、德國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地區的知名人士和朋友。
1991年,在研究所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下,當年魯柘硯就生產出十多個花色、200多個品種(以仿唐宋名硯為主),具有沉靜堅韌,温潤如玉,含津益墨,聲若金石,手觸生暈,發墨如油,不漬水,不損筆,古樸大方等特點,其質地、造型、色澤、使用等方面,不僅超過宋代所制,還優於國內同類澄泥硯。
2007年初,魯柘硯成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 

魯柘澄泥硯品種種類

魯柘澄泥硯有以墨、醬紅、灰、花等十多個花色、品種。

魯柘澄泥硯物品特點

魯柘澄泥硯具有沉靜堅韌、温潤如玉、含津益墨、聲若金石、手觸生暈、發墨如油、不漬水、不損筆等特點。其質地、造型、色澤、使用等方面,既可與唐宋名硯媲美,又優於國內同類產品,實屬藝苑瑰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