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昂大教堂

鎖定
魯昂大教堂是法國魯昂的一座大型哥特式教堂,以建築和巨大的管風琴著稱。其建築規模與魯昂主教座堂相似,並且與聖馬克盧教堂(Saint Maclou)都是魯昂主要的哥特式建築。魯昂大教堂最初屬於本篤會修道院,始建於1318年,百年戰爭期間中斷,又遭洗劫,到15世紀建成。1794年遭到鎮壓。法國革命期間,修道院建築被騰空,隨後由魯昂市政廳佔領。
中文名
魯昂大教堂
外文名
delaCathédrale
地理位置
Place de la Cathédrale, 76000 Rouen [1] 
氣候條件
地中海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週一 14:00-18:00 週二至週六 09:00-19:00 週日 08:00-18:00;休息:1月1日,5月1日,11月1日 [1] 
別    名
魯昂聖母院
官方電話
02.35.71.85.65 [2] 
所在國家
法國

魯昂大教堂基本信息

魯昂大教堂(法譯其實應為魯昂聖母院)故名思義,是獻給基督的母親聖母的。修建工程跨越了幾個世紀。伴奏

魯昂大教堂建築風格

魯昂大教堂是法國最為雄偉的一座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備受漠視,被認為太過粗俗;到18世紀末被重新發現,經過分析論證後得到修復;最後得到了1791年創辦於巴黎的法國古建築博物館的正式確認。到19世紀30年代,浪漫時期的詩人和小説家從中找到了黃金時代的影子;主張把純淨清新的中世紀藝術重新發掘出來。1837年成立的古建築委員會因而擔當起了修葺和恢復古建築的重任,此熱潮隨着19世紀鼎鼎有名的大建築師歐仁-艾瑪紐埃爾·維奧萊公爵所展開的拯救行動而達到頂峯。他的這一行動,受到了時任古建築總巡視員的作家普羅斯佩爾·梅里美的支持和鼓勵。

魯昂大教堂建築結構

教堂的中央大門,大門左側是聖羅曼塔樓,右側為波爾塔樓,二者的氣派和風格全然不同。塔樓、中央大門、三角楣、拱形曲線、小連拱廊、尖形拱肋、大門三角楣以及雕刻精細的長廊。

魯昂大教堂歷史沿革

教堂於12世紀開始建造,13世紀因遇大火而重建,到16世紀才建成今天這個樣子。

魯昂大教堂旅遊攻略

魯昂是個非常人性化的城市,整個城市的體量、街道的長寬和建築物之間的間隔都非常適合步行。城內有大大小小的教堂、鐘樓30多座,眾多的名人紀念館。右岸的舊城區到處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和彎彎曲曲的小巷。在老城裏行走,很容易有一種迷失了時間和方向的錯覺。其實,老城很小,再怎麼轉也不會迷到哪裏去,何況,魯昂大教堂就是最好的地標。魯昂大教堂廣場上散佈着幾家古老的咖啡館和家飾店,一到天氣晴朗的日子,露天的咖啡座便坐滿了人,空氣裏滿是咖啡香。
交通:從巴黎聖拉扎爾車站乘坐特快列車約1小時可到魯昂。魯昂是座特別適合步行的城市,一天的時間大致可以把主要景點遊覽完。
住宿:選擇餘地較大,從一星級的到四星級的酒店都有,價格從20多歐元一晚到200多歐元一晚。
美食:千萬不要錯過這裏的海鮮。此外,如果一早去集市,買下剛打回來的生蠔生吃,更是暢快淋漓。

魯昂大教堂油畫作品

《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創作於1892年的布上油畫。
油畫尺寸 107×73 cm 奧塞博物館1907年從畫家手中購藏。

魯昂大教堂作者簡介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魯昂大教堂創作背景

作家、藝術評論家古斯塔夫-熱弗魯阿在欣賞了莫奈二十幾幅有關教堂的繪畫後,稱讚這些
魯昂大教堂
魯昂大教堂(2張)
畫“畫出了生命在光線變幻的時時刻刻所呈現出的永恆美”。
1892年, 克勞德·莫奈在其生前的最後居住地吉維爾尼安定下來後,便動身去了魯昂,處理一件家事。這古老的城市已實現工業化,港口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畫家在此捕捉到了一幅他在其繪畫生涯中所見過的最美的圖景之一——魯昂大教堂。
在此之前,已有英國的波寧頓和透納以及保爾·於埃和柯羅等浪漫派畫家,將魯昂大教堂作為其繪畫的主題。印象派之前的畫家,如布丁和容金德,以及隨後的卡米耶·畢沙羅,對此圖景所得出的印象仍屬傳統範疇,即高聳而又別緻的教堂身影,在周圍的景色中清晰地顯現出來。
1892年2月至4月中旬及1893年,莫奈在兩次大行動中為此教堂繪製了30餘幅油畫。他是從三個不同的位置畫的。第一個位置差不多選在教堂的正對面,即一家襯衫店。商店內的工人來來往往,使得他無法工作;他於是又在一家時裝店二樓的試衣間安頓下來;由於顧客的埋怨不絕於耳,畫家只得用一扇屏風把自己同外界隔開。到了1893年,他又選了第三個地方;這一次,他經常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同時作畫,最多時候同時畫14幅畫,隨着光線和時間的轉換而不停地奔波於各幀畫幅之間,努力捕捉色調和明暗的變化,樹立起其色彩的構架。莫奈在這兩次大的行動中所經歷的探索、疑慮、困擾和失望,在他寫給妻子艾麗絲的信中表露無遺。信中寫道:“我每天都會有一些頭天未曾見到的新發現;於是趕緊將其補上,但同時我也會失去一些東西。就這樣,我在做常人難以辦到的事……我已殫精竭慮,幾乎要垮掉了。一天夜裏,我的噩夢一個接着一個;我夢見,教堂不知怎麼倒了下來,壓在我身上;其顏色好像變成了藍色,但很快又變成玫瑰色,最後竟又變成了黃色。”畫家此前已就同一主題而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和不同光線下,從不同的視覺角度畫了一大批畫:1891年創作的《草垛》及《白楊樹》 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對色彩斑斕的開闊視野情有獨鍾的莫奈,如今是第一次直接面對這巨大的、乍一看去幾乎是單一色調的石頭建築。
《棕色的和諧》這幅畫顯然是在一天下午畫的;當時天氣陰冷,氣氛憂鬱,光線晦暗而又沉悶,只見大教堂聳立於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畫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鐘,四周細細塗抹了一點既藍而又帶深灰的顏料,中央部分用的卻是黃褐色。中央三扇大門如同三個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門的深暗色今日仍可從畫面上看出來。在以灰色為主的這種深暗色度的調和之中,我們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種雕塑上的光的符號,因為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躍的色彩繪出的。彩繪玻璃窗上的薔薇花飾,在正中大門小尖塔後面用的是沉濁的藍色,因而清晰可見。莫奈所關注的正是這一點;總之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光線所演繹出的“悲喜劇”
《魯昂大教堂》這幅畫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改換窗口畫出來的,存放於馬爾莫當博物館。如今仍保留着草圖狀態的這幅畫,稍稍從側面看去,其黃色和淺玫瑰色已隨着侵入其基礎部分的巨大藍色暗影而看不出來了。在正中的三角楣頂端,陽光和暗影卻異常分明;珊瑚紅的筆觸在門框處呈曲折狀,為突出每個空隙處而使用的鮮紅色和橙色,使得整個建築熠熠生輝。各處雕塑則因用的是淡藍色而基本上難以看出,塔樓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過淡紫色大圓花飾的長廊都用的是這種顏色……陽光及各種折射光的明滅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築物得以形成,而又將其化解……除正門的上方,顏料都用得很淡。為恢復光的活力,莫奈發明了一種非常具體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筆法。他的這些有關大教堂的畫是在吉維爾尼的畫室中完成的。
“魯昂大教堂的巨大身影聳立於大地之上,同時又彷彿消失、‘蒸騰’於清晨的淡藍色薄霧中;各雕塑作品的細節、各蜿蜒曲折的裝飾以及各個空隙和凸起部分,在白天的時候會變得很清晰;黝黑的門洞宛如海洋中的‘波谷’,牆壁上的石塊明顯留有時光流逝的印跡,如今在陽光、苔蘚和地衣的映襯下變成了金黃色和青綠色;建築物底部在暗影的包圍之下,頂部則被正在消失的夕陽餘暉染成了玫瑰色;這是一首對古老教堂所佔空間抒發的絕唱,而這座教學本身則是自然之力和人類創造之間的一次巧遇及其相互作用的產物。”作家、藝術評論家古斯塔夫-熱弗魯阿在欣賞了20幾幅有關教堂的繪畫後就孤獨而焦慮的莫奈發表了一篇文章。這些畫是畫家在其朋友、印象派的最有力支持者、畫商保羅·杜朗-盧埃爾的家中拿給他看的。他稱讚這些畫“畫出了生命在光線變幻的時時刻刻所呈現出的永恆美”。卡米耶·畢沙羅被他的朋友極富創新的力作折服了,而年輕畫家們則對此沒有多大熱情。

魯昂大教堂作品評價

對莫奈的作品評價最為中肯、理解也最為深刻的當推其多年好友——政治家喬治·克萊蒙梭。後者在一篇題為“教堂革命”的文章中寫道:“灰暗的物體,其本身因陽光的照射而獲得生命,獲得給人們的感官以印象的能力。但這種圍在物體表面、深入其內部、反射至外部空間的光波,始終處於雜亂無章的狀態:有時如高聳入雲的‘波濤’,有時如風平浪靜的‘水花’,有時則像是一場‘急風暴雨’。物體正是依靠這種‘有生命’粒子的狂放不羈才得以顯現出來,我們也正因為這種狂放不羈才可以看見物體,同時物體也正是因此才得以顯出其確實存在;那麼一件東西在光的照射下究竟是什麼樣子,這是我們現在必須弄清楚的, 是畫家所要闡明的,也就是通過畫家之手來進行化解和重新組合。”的變化,他反覆畫同一景物,如他畫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戰爭時,他避難於荷蘭,研究了日本浮世繪版畫,從而引起了畫風的變化。晚期他作巨幅長卷式《睡蓮》,成為印象派最偉大的風景畫傑作。

魯昂大教堂作品收藏

奧塞博物館1907年從畫家手中購藏。
莫奈有關魯昂大教堂的系列繪畫立刻獲得了成功。曾對他大加鼓勵的收藏家弗朗索瓦·德波向他買了一幅,並連同其他收藏一起捐贈給了魯昂博物館。在巴黎,雖然國家對克萊蒙梭提出的由國家將這批繪畫全部買下的強烈建議未予理睬,作為藝術保護人的伊薩克·德·卡蒙多伯爵,卻在1894年直接從畫家手中購買了其中的4幅,並慷慨地將這些畫交由國家收藏,從而使我們今日有幸能在巴黎奧塞博物館一睹為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