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藻圖

(明代繆輔創作絹本設色畫)

鎖定
《魚藻圖》是明代宮廷畫家繆輔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中以一鯉魚為主體,描繪羣魚追逐戲水情景:藻荇漂浮,茨菇叢生,鯉魚動態安祥悠閒,搖頭擺尾地自上而下游過來,魚機警輕盈地滑向深處,遠處的羣魚則在彼此追逐着。圖中每條魚都形神畢肖,栩栩如生。其用筆細屬工整,設色美麗。 [1] 
中文名
魚藻圖
幅    式
立軸
材    質
絹本
畫作類型
設色畫
規    格
縱171.3釐米,橫99.1釐米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創作年代
明代
作    者
繆輔

魚藻圖畫作內容

魚藻圖 魚藻圖
此圖描繪水草漂浮,茨菇叢生,魚羣活躍其間,悠然自得。畫面中間畫有一條活潑可愛的大鯉魚,唇有幾根鯉須,嘴唇微啓,雙目焦墨點睛,四鰭活動,脊背上的魚鰭樹立,大尾舒展上翹,似正欲下竄捕食。鯉魚的四周有多種小魚,如魚、小白條、桂魚青魚等,均在水中游弋,有的在覓食,有的在跳躍,有的從水底衝向水面,有的似乎受驚而作往下俯衝,即姿態各異,十分活躍。作為背景的,有水面上的浮蓮,出污泥而挺立的茨菇等。 [2] 
此圖右上角署款為:“武英殿直錦衣衞鎮撫蘇郡繆輔寫。”鈐“良佐”“松廠”“日近清光”等印。 [1] 

魚藻圖創作背景

繆輔的《魚藻圖》是古人畫魚技法發展到相當成熟時創作的作品。魚是人們較早接受的花鳥畫創作題材。遠古時期,人們依山傍水而居,將魚作為果腹的一種主要食物,以捕魚作為勞動謀生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魚也就與古人形成了愈來愈緊密的親和關係,並在新石器時代出現於彩陶器皿的內外壁上,成為一種彩陶器物的紋飾。 [3]  該圖是作者任宮廷畫家期間,應皇室之邀而繪製的工筆畫。 [4] 

魚藻圖藝術鑑賞

魚藻圖形象

畫家以簡括而又準確的筆墨抒寫河塘一角的自然小景,創構了一個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藝術境界,將自然小景內羣魚水草融合一起,從而顯示了自然界生命律動的和諧之美。數條水浮蓮、茨菇等畫在其間、增添了幽曠、恬靜和清新的氣氛。圖中之魚,卻形肖神現,鯉魚動態安詳悠閒,搖頭擺尾自上而下游過來。鱖魚機警輕盈地竄向深處,小白條在稍遠處彼此追逐着,若細察,魚鱗清晰可見。 [2] 

魚藻圖技法

《魚藻圖》局部
《魚藻圖》局部(2張)
此圖畫法近宗邊景昭,遠承宋代“院體”,工筆設色,細膩、寫實又富生意。魚類無論大小,身上的鱗片皆用細筆勾出,再渲染顏色,並按照鱗片前深後淺的色彩變化逐漸減淡,甚至連魚鰓上的細小紋路亦用細筆一絲絲畫出,足見其寫真之紮實功力。全圖雖用工筆重彩法,但毫無板滯之感,起伏的水紋,形成動感,彷彿每條魚都在遊動着,使池水亦翻騰起來;水草用上濃下淡的墨色來表現,漸次被水淹沒而越來越顯朦朧,情景逼真。 [5] 
總的來説,此畫造型優美,筆致工細,設色絢麗。全畫筆墨疏簡精到,行筆挺秀酒脱,形象饒有韻度,意趣悠然而生,具有秀逸爽放,天然無飾的藝術面貌。 [2] 

魚藻圖作品評價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湜:該圖在創作上通過物象間的大小、佈局的主次位置,暗寓着社會地位尊卑的君臣關係。全幅以一條巨大的鯉魚為中心,它是這片祥和水域中的統治者,其四周環繞着水藻及各類小魚。為了進一步突出其王者風範,在藝術表現上,鯉魚比其他的魚兒也更具有寫實逼真性。 [4] 

魚藻圖作者簡介

繆輔,生卒年未詳。約為明宣德時人。江蘇蘇州人。官武英殿錦衣鎮撫。擅畫水藻游魚,作風寫實,勾染細膩,承黃筌工整妍麗一派。在此畫右上角自題款“武英殿直錦衣鎮撫蘇郡繆輔寫”。鈐二印。按明代對畫院中人多給以武職頭銜,因此知他是畫院中高手。 [2] 
參考資料
  • 1.    張婷婷編著,中國傳世花鳥畫 卷四,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01,第226頁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276頁
  • 3.    王頎.得其游泳象——讀繆輔《魚藻圖》兼談古人畫魚[J].文物天地,1995,(第5期).15-18
  • 4.    吉平主編.故宮珍藏書畫精粹: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05:第126頁
  • 5.    單國強,趙晶著.明代宮廷繪畫史:故宮出版社,2015.11:第355頁